2024-03-03 20:05:56月泱

假如《國王的新衣》是縮影版眾生相,你是誰?

 

               人人有一面鏡,你是觀照自己,還是一直拿鏡子看別人呢?

               人人有一面鏡,心如明鏡,取決於自己的心,相由心生。 

            你覺得,你是《國王的新衣》裡的誰呢?

維基百科,國王的新衣

人物介紹

國王

作為一國之君,國王的主要職責是治理國家、富國強兵,但文中的這位國王不務正業。他對於新裝的喜好似乎已經變得病態:不惜花掉所有的錢—寧可讓國庫空虛;不關心軍隊—置國家安全於不顧;也不喜歡去看文藝文化作品—排斥任何提升內在的藝術品味;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新裝已經成為他生活的全部。這位昏庸的國王考察官員不看政績,不微服私訪,不深入了解,而是通過穿“新裝”來加以識別誰會吹捧他,來推心置腹視為忠臣,一個國王讓自己成為騙子眼中的肥羊,可謂使自己和國家危機重重。

騙子

目標有利可圖、好利用、好騙,只要略施小惠,對他有好處可讓他虛榮炫耀貪婪,可予取予求佔便宜得寸進尺的人們交往,有利可圖的肥羊和可利用的棋子都是騙子下手的目標。

大臣

面對紡織工騙子設定的騙局、走火入魔的國王,上至首相大臣下到百姓,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仗義直言,力諫國王。他們為了自身安全、唯利是圖、謀官職的說謊話。有官職的怕丟官職,沒有官職的怕人家嘲笑自己說真話太愚蠢,淪為拍馬屁的馬屁精,可悲。於是,騙子行騙,首相大臣助騙國王受騙,虛偽、虛情假意、詐騙充斥了整個社會。

首相

沒有判斷能力,只知道道聽塗說、人云亦云的跟隨從眾追隨國王只說國王想聽的好聽話阿諛奉承,說出一言堂的假民意。

小孩

小孩沒有經過功利不擇手段污風濁氣的污染,眼睛是明亮的,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對有些事情,他們總是直言不諱,絕不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呀!”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這句話既天真又大膽,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小孩的身份。它雖出自孩子之口,卻說出了所有百姓們的心裡話,以致大家都重複著小孩的這句話—“他並沒有穿什麼衣服!有一個小孩子說他並沒有穿什麼衣服呀!”“國王真的沒有穿什麼衣服呀!”從而戳穿了騙局,揭示了真相。

作家林語堂:「說真話才是尊重前人的智慧,保持知識份子的自身尊嚴,不說真話,才是真正丟盡了知識份子的人格。」

人民

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民意,也代表著國家人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準智識,民主素養、人權精神、法治社會、公民權利、言論自由,法律道德。

          總要有人說出騙子的騙術,讓人們免於受騙受傷害。

                 請問有人能解惑我的疑惑,為何騙子不怕被國王識破,被斷手斷腳斷生計? 

                                        一、騙子自視甚高又短視近利,騙子自覺比國王聰明,吃定國王只聽讒言,不會看人?

                二、自戀狡滑型的騙子,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推卸責任,陷害別人揹黑鍋,從沒想過要承擔後果?

                                                      

                                                               

                            每個人都有一面鏡,是明鏡還是魔鏡、亦或是破鏡,你覺得自己是往內照,還是往外照呢?很多人終其一生追求,怎樣才能知己知彼?明知自知之明,先知己才行。

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 指能認清自己的能力、優缺點。 語本《老子.第三十三章》。 例:他很有自知之明,辦不到的事情,絕不輕易說嘴允諾。 語本《老子》第三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指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優缺點,即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 宋.蘇軾〈與葉進叔書〉:「僕聞有自知之明者,乃所以知人。」看了選美節目,你知道美來自哪裡呢?大家都知道鏡子可以用來整理儀容,而美,是來自一個人的自省能力,有自省能力才會變好。有自知之明,才有方向。

為人點燈 明在我前

古德云:「剔起心燈懸巨剎,千門萬戶盡光輝」

以慈心為人點燈,以利行攝諸有情,

是暗夜中光芒萬丈的一盞明燈。

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黑暗,因燈明而消散;

心光,因體解而朗耀。光光相照,慧燈長明。—惟覺安公老和尚

                

            捫心自問,你敢說真話嗎?勇於說真話,才能有人免於受騙受傷害,一切才有可能變好。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六祖慧能

        你看見了什麼,不就見仁見智。

《楞嚴經》云:「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一心生十法界,心念一生起,就會有相應的法界,因而產生相應果報。 所以,修行就是要在起心動念處努力,佛法云「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靜坐時不只惡念不生,連好的念頭也不生,保持清楚、明白、作主;動中則隨時要起善念。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