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打造的世界-綜合討論
四季活水讀書會-2009年11月閱讀書籍
主題:歷史文化世界觀
書名 :貿易打造的世界
作者 :彭慕蘭、史蒂夫.托皮克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提供者:斷章
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7750
文/斷章
在“市場準則的形成”這一小章有幾個觀點可以討論:
1. 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2. 人際網絡建立貿易制度
3. 貨幣的使用變化
4. 城市的消逝與建立
5. 貿易政策與法律
在“運輸手段”這一小章有幾個觀點可以討論:
1. 工業革命帶來的運輸交通的改變
2. 科技的發展對貿易世界的影響
3. 城市位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它的城市發展關係(北京、巴黎、德里)
4. 移民政策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
5. 殖民關係-貿易經濟利益對當地社會文化的改變
在”運輸手段”(p77)有一段蠻值得思考的話:
「科技能使人的遷移、貨物運送更為容易,但人如何看待自己、彼此、貨物,完全由人自己決定。」- 人要將自己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決定權還是在於自己。
「運輸所橫越的,往往不只是不同的地區,還是不同的社會區域,乃至幾乎不同的歷史時期。」,作者借由咖啡豆的運輸過程之描述,來證明他所說的這一段話,“這些咖啡豆由債務纏身的印第安人親手採摘,由他們揹出墨西哥叢林,最後由蒸汽、煤所驅動的汽輪、火車、由電力驅動的輸送帶,由汽油驅動的卡車,完成其運輸旅程。它們不只從一個大陸移到另一個大陸,由一個國家移到另一個國家,還從一個歷史時代移到另一個時代。紐約的工廠、碼頭和洽柏斯的叢林差異何大,但透過世界貿易,兩者緊密連在一塊。”而這段話事實上是預告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整本書看完後,圖多了全球化的世界
可可、咖啡、茶、糖、鴉片、古柯、馬鈴薯、橡膠、黃金、胭脂蟲紅染料、鳥糞、毛皮、肉牛、花生、木材、棉花
這些商品被作者主要分為兩大塊來探討,分別歸屬於第三章【致癮性食品的經濟文化】、以及第四章【移植:世界貿易裡的商品】:1.致癮性食品;2.與“移植”有關的商品。
作者所談的這些影響世界歷史的商品,大多數是“生長於陸地”的植物;另有兩項可歸屬於“埋藏在地下”的礦藏;還有三項“生長於動物身上”的東西,和一項“從天而降”的動物排泄物。真可說是依垂直高度而區分的四度空間!
於此四度空間,本書第三、四章所探討的內容,大致可歸為以下幾個層次-
一、 “混沌法則”下,出人意表的史觀
前述的這些商品為何對全球化貿易的歷史產生深遠影響?作者試圖抽絲剝繭,從地理、文化、社會、經濟、生態..等多種角度切入,並引入源自物理學界的系統動力科學概念「混沌效應」,整理出一種套宏觀的歷史詮釋,並且導引出一個似乎是普世通用的歷史規律:世界貿易的蝴蝶拍動翅膀時,結果往往難以預料,甚至與人的預期正相反(p.208)。採用混沌概念來詮釋人文與社會現象,本已是學術界近年來流行的趨勢之一,然而,應用在史學上且分析得如此徹底,應也堪稱是作者匠心獨具的慧眼。
例如,在前述兩大類商品中,最為奇特的一個,應非鳥糞莫屬。藉由對此商品的討論,讓人體會到歷史的發展方向經常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
鳥糞為何值得一提?原來是因為歷史上曾經出現一段“鳥糞點石成金”的神奇歲月,這裡牽涉到能創造商品價值的兩個最根本經濟原理:資源的稀有性、資源的有用性。於1830年代末期,受到歐洲科學家的重視。當時的歐洲人口激增,糧食生產不敷所需,科學界尋找增加農業生產的方法,終於找上原來被古代印加人當作肥料的鳥糞。從而引發歐洲對鳥糞的強烈商品需求,甚至大老遠從祕魯用船運到歐洲和北美洲。而這樣的強烈需求,竟使祕魯賺進大把鈔票,得以累積資本,清償外債,並排除諸多不利資本主義的障礙,如人頭稅、進口關稅、奴隸制,並大興基礎建設如鐵路等,以預備鳥糞挖光之後的多元經濟發展方向。(p.187)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桶金」,即初始資本的累積,對於一個國家的初始經濟發展,何等重要!在當年的祕魯,鳥糞的重要性簡直就相當於今日中東國家的石油一般!
然而,好景不常,在鳥糞被挖光且歐洲人找到氮的合成化肥作為新一代肥料之後,祕魯又因敗於戰爭,從此走向衰微。
本書作者不僅分析過往歷史,還經常與當代現實社會彼此交相參照。例如談到島嶼上鳥糞的堆積時,作者竟然將島嶼說成是“生產鳥糞的工廠”,而產下糞便的鳥兒則被比喻為“不支薪、不休假的工人”,這種奇特而有趣的解說,使本書充滿可看性。
類似這樣的可看性,有時也可由讀者自身的閱讀心境而開發出來。假如讀者能夠在閱讀歷史的同時,拿來與我們現今的社會現象交相對照,必能有另一番體會。
例如前面談到的商品當中,屬於礦物的黃金,早年曾引發淘金熱潮,這原是個經濟學家可能最感興趣的商品,自古以來即是全球通用的最重要的貨幣來源之一;而同樣地,埋藏於地下的石油,人稱「黑金」;正好也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商品原料,有時也被充當國際大宗交易的貨幣使用。日前國際市場上黃金才剛創下歷史天價,而這幾年石油的價格也節節飆漲,相信會使不少人好奇這一舊一新兩種全球性商品之歷史淵源。而閱讀本書,也正好能滿足此種知識上的好奇心理。(關於石油的討論,在本書第七章)
近日「美國牛肉開放進口」事件在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而本書正好也有個章節在談論肉牛畜牧業如何影響牛仔的歷史,想必也能引起一些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在“全球史”參照架構中進行的“地域史”詮釋
在人類仍以農業為最主要的商品生產方式,且工業技術又未能充分掌握海洋與太空的年代,眾多“生長於陸地”的植物,和“生長於動物身上”的東西,成為主宰全球經濟、歷史、和人文發展的關鍵物品,似有其邏輯上的必然性。而這些物品,往往伴隨著人類的貪婪、野心、奴性、與暴力性…而顯得血跡斑斑。例如,作者估計,自1500-1880年間,為了栽種這些全球性作物,導致約一千萬名非洲人被運往美洲充當奴隸,其中大部份是為了栽種蔗糖(p.145)。另外,咖啡、棉花,也都是導致全球奴隸販運的最主要商品。這些「血汗商品」,見證了馬克思主義者所稱的「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經濟現象,但也促進了全球貿易的蓬勃興盛、和歐洲社會人文的文化變遷。
在談到蔗糖時,作者特別談到曾經是世界上最主要甘蔗產區的台灣,因為當時的政治考量,而幸運地免於遭受如同世界上其他甘蔗產區的同樣悲慘命運。作者認為這很大一部份要歸功於集商人、海盜、清朝叛民於一身的鄭成功(p.199)。由於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佔領了原屬荷蘭人統治的台灣,才使台灣免於遭受其他西方殖民帝國將全島作物給予單一化的發展政策,因而同時也免去其他產糖國度那種恐怖的奴隸國家命運。這段歷史詮釋觀點,連許多熟悉鄭成功歷史的台灣人都未必聽聞過,相信能引起台灣讀者們的高度興趣。而我個人認為作者成功之處,在於把“地域史”,放進“全球史”的宏觀架構下來加以參照,這使得其觀點得以跳脫地域本位的既定史觀,而有了嶄新的視野。
採用這樣的史觀來看待同樣為吾人所熟知的中國歷史,也會令吾輩華人讀者產生一種思想上的衝擊感。例如開啟中國近代史遭到帝國主義凌辱的鴉片貿易與鴉片戰爭,作者承認這種商品顯現了當年大英帝國在道德上的卑劣成分,但也很客觀地分析了鴉片貿易作為英國賺取外匯以解決資金需求的經濟原因,並得出了一個令中國人可能相當不舒服,卻是事實的殘酷結論:鴉片將中國、印度、英格蘭、美國牢牢結合在四邊經貿關係裡,還在英國工業化的持續向前與擴張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從而使鴉片推動了工業革命時代的全球經濟運轉。(p.147-151)
三、從全球化商貿歷史導引出對於當代經濟理論的批判
從鴉片的例子,思考關於蔗糖、可可、咖啡、茶、鴉片、古柯…等等在古代都被稱為drug,也就是會讓人類「上癮」的東西,究竟在全球經濟歷史上扮演何種角色;應可得到一個相當本質性的體悟:“需求”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供需法則」是當代經濟學最重要的根本原理之一,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和成交數量,亦由此決定。然而,驅動全球化經濟發展的“商品需求”,從其發展歷史來看,竟然與「癮」這個概念如此密切相關。這裡的象徵意義再明顯不過了。從深層的心理意義來看,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需求」,都可視為是一種「癮」。當今全球人類不斷追求的所謂經濟成長率,竟然就是在追求「癮」的不斷累積!
另外,本書作者在探討這些商品的「價值」時,沒忘記將當代主流經濟學對於商品「價值」的觀點-勞動價值論-,予以批判。“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從生產到出售的總和勞動時間,以及此時間內所放棄掉的其他好處總和。
作者對此的明批或暗諷於書中各章節隨處可見,最直接的一次批判則表現在以下這段陳述:
『分工和專門化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專門栽種特定一種作物,與生物多樣性背道而馳。失去生物多樣性的壞處之一,就是使生態系統經不起外來衝擊。』(p.165-166)。
對此,作者還提到人類出於使用木製家具與建材等生活需要,加上人類主觀的審美意念,判定一棵古老雄偉的紅杉之「價值」高於兩棵年輕的紅杉,但這種觀點卻與嚴謹的生物學法則相違背。從生態科學角度而言,兩棵年輕紅杉的造氧能力,反而更多。
從生態科學的角度來解讀歷史,是近年來史學界最流行的治史方法之一。本書作者必然也躬逢其盛,結合本有的豐富社會科學和歷史知識涵養,提出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這些歷史見解,其實也有助於深思經濟本質的所有人文學者們,幫助當代經濟理論更加完善,修正至更符合真實人性以及社會公義之所需。
文/北辰
(一)暴力經濟學心得
人活著需要穩定及長期性的食物來源 , 地球各大洲因著氣候、地理條件及水文等等差異有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資源。人類從採集、畜牧到農耕延續自己的生存,到了十五、十六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後數百年世界各國開始展開如火如荼的貿易活動,世界經濟也隨著各種運輸工具的改良及進步,開始了海路及陸路大量的物資運送、勞力的辛苦付出甚至貨幣的交換 。
在開採礦產或是種植甘蔗、棉花等作物,航行於海上的船隻的打造等等都需要雇用人力,十五十六世紀當人類一心只想著賺錢的時候,在一些商人的心目中奴隸制似乎就變得可行,甚至更嚴格的講,人類想獲得一己的財富的時候,連暴力的手段也都用上了。加勒比海海盜的海上劫掠以及荷蘭人不顧道德譴責的行徑促成的奴隸制擴及都是實例,奴隸的處境非常嚴苛,但他們被逼到牆角,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出賣了自己的勞力。
強勢的歐洲人如葡萄牙人從事奴隸買賣的獲利率達到百分之九百,令荷蘭人跟進,為了提高蔗糖的生產量,荷蘭人大大利用了奴隸的人力,當歐洲人的貿易活動開始熱絡的時代,純粹從奴隸的賣賣就賺取了高額利潤,也使得後來非洲黑奴不斷的被引進並擴大到整個加勒比海地區。
在大航海時代,另一個推進世界經濟的原因來自於暴力的海上劫掠,海盜出現形成了世界貿易特殊的現象,所謂暴力經濟學就是大規模擄人為奴,去壓榨人力自己服務的一種經濟力,這種從奴隸買賣中獲大利潤的商人食髓知味,不顧良心的譴責奴役人力,卻造就了世界的經濟。
為什麼海上劫掠會存在著,這是因為歐洲近代初期的貿易本質中,主要是因為貪婪,運送奢侈品的船隻中,香料、金銀、毛皮等等,海盜船只要鎖定一個攻擊對象,海盜們的海盜人生可能就能夠舒適好一陣子。這些海上劫掠的事業很多都是英國和荷蘭所做的,英格蘭為了擴張,在種種投資當中,掠捕其他商船所獲得的利潤卻是最大的。這在當時就是順理成章的暴力經濟學的一部分。
(二)打造現代市場心得
打造現代市場需要標準的統一,諸如貨幣、度量衡、公制單位乃至時間甚至火車的軌距等等 , 這樣在交易本身才會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可以大家共同依循,求一個秩序化有利國際貿易的進行。
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貨幣秩序化的例子,金本位制就是說黃金即可當貨幣,可以自由進出口,當國際貿易出現赤字的時候可以以黃金支付。金本位制的形成黃金承擔了商品交換的等價物,這時候有黃金的地方就會變得洛陽紙貴且名聞遐邇,大家耳熟能詳的加州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加州因為發現了黃金,一時大家都蜂擁而至,黃金成了搶手貨,直到今天它在市場上仍然炙手可熱。
經濟的演進過程有時包含社會和文化行銷的因素,可口可樂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如今可口可樂的品牌文化攻佔世界任一個角落,不論是媒體還是街頭巷尾,以及報章雜誌的廣告處處可見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在近代世界貿易的演進上的確佔有一席之地,它代表了「流行」和「酷」,年輕人人手一瓶就代表找到了夥伴,可口可樂與美國的深厚關係,使可口可樂就象徵著美國,它形塑了一種美國文化,近代二次大戰中美國大兵以極低的價格就喝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的汽水,人人只要看到美國大兵喝飲料的畫面就知道他們在喝什麼了。可口可樂行銷了美國,美國也由可口可樂讓世界各地都可見得到美式生活的影子。
市場競爭中有一項法則是說:某一類的產品先進入到消費者的認知中會產生極有利的優勢,我們有一個章節也談到了所謂'搶先者得以生存的法則,例如某一規格的軌距搶先進入了市場,它就有可能是因為習慣的關係而成為了當世普遍使用的現象,雖然這一個軌距規格並非完美技術下設計的作品,但卻因為它的優先,反倒成為了其後來軌距的一個先行,這也是說明了不管是在商場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上,只要能掌握到趨勢和洞燭機先的人,往往成功的機率是比較高的,搶先者得以生存,後繼者在搶先者坐大之後面對的競爭就會更加嚴峻!
打造現代市場包括了包裝、商標以及發明,消費者越來越常購買看不見內容物的商品,所以她們仰賴包裝外頭的資訊,包裝形成了一門時新的學問。另外現在社會處處可見企業的商標,這些商標也都是企業的資產,也是企業的利潤所在,一家現代企業要經營的成功,他的品牌一定要能夠打入市場,消費者最熟習的是品牌塑造出來的某種形象,卻不見是產品本身,所以包裝文化也就更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現代生活就充斥著各種形形色色的包裝和行銷,至於好不好,得要靠大家口耳相傳的好口碑了。
文/映彤
閱讀篇章:VII、世界貿易、工業化、去工業化
結語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
閱讀綱要:
一、 工業化始於何時?貿易與科技對工業化的影響。
二、 蔗糖、棉花是促進工業革命的先驅。
三、 電力帶動都市繁榮的背後。
四、 何以劣勢反而助於新英格蘭的工業化?
五、 石油貿易改變了生產與消費的社會。
六、 結論:「全球化」時代的共識:
1、 「全球化」不是什麼?
2、 「全球化」的特色為何?
3、 「全球化」非單向的「西化」或「美國化」。
4、文化、道德為世界貿易關鍵性的影響。
閱讀心得
縱然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但是歷史還是不斷的重演;人類可以改變世界,甚至創造世界;但是無法預知未來,「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在《貿易打造的這本書》裡,我們了解到貿易,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之一,其最終的目的,不外乎謀求永久的安身立命。
有趣的是:透過貿易,我們發現到世界的多樣性,人與人的共通性,文化的差異性,所衍生而來的種種問題都相互密切關連,己經不是個人的價值觀所能概論。
一
就以工業革命談起,它所帶給世界的衝擊,早在八十年前,史學家Ashton以「榨了三次的橘子汁」;(p329)這句話,明白的暗示:工業革命在「較不發達」或財富、權力不平等的地區,所產生的落差和結果,往往不只是表面上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貿易發展;革命一詞,通常意味著犧牲和爭戰。
事實上,人類在數百年前就有了工業化的體制,如四川的鹽場、拉丁美州的糖廠;只是英格蘭的紡織業以機械化與貿易,取得工業化極大的優勢。(P330)儘管如此,它也必須排除競爭市場,以掌控南亞次大陸為策略,並且繼續仰賴某些國家的農、林或原物料進口,而採取防止措施,使其去工業化;因此工業化與去工業化,在貿易上自然形成了全球分工化的現象。即使電力發明以後,新的科技未必有利工業化的發展;如昂貴的省力機器,取代了大量而廉價的勞工;往往造成失業的恐慌,引發社會問題。
二
經濟的發展和商機的趨向,永遠出人意料;工業化的興起竟來自蔗糖業和棉花業,來自大量的人力;馬克斯說:「直接奴隸制,一如機器、信用等物,同是我們今日工業主義賴以運行的樞紐。」(p342)追根究底,人,才是促進工業化的真正動力。當個人權力大於一切時,掌控便成了最有效的武器,奴隸就等於機器,換言之,工業革命,革的是人與機器的競爭和損益。
出於一般想像之外,在紐約街燈下散步的高貴男女和礦工之間,竟有相同的連結(P361),反映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供需與舒適度,呈現多麼截然不同的反差,這使人聯想到:「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詩句,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連吃一顆糖,都有它錯縱複雜的過程和故事,貿易的世界,真是豐富而多姿彩,出於人的思考與認知 。
世界運行的法則似乎相通,危機就是轉機,連貿易也不例外,化岩石(和侷限)為財富(P370);說明了劣勢未必不利,有時反而是一種契機,塞翁失馬的道理也適用於經濟貿易的法則,絕處逢生,反而能激發更大的潛力;這也提醒了我們看待世事,有時不妨反向思考。
三
石油不只二十世紀的「黑金」,也是現代化與科技的象徵。(P373)因為石油而導致科技走向更尖端的方向,以利提昇生活品質,縮短了運輸與時空的距離,使得全球貿易經濟發展更加快速而便利;相對的因為石油,也可能引發全球的戰爭,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坐視為一座孤島,不受絲毫的波及!2008年的金融風暴,所造成的全球經濟不景氣,至今還在餘波盪漾。
書中提到石油貿易與經濟成長,歸功於獲利心態的追求,甚至包括國家主欋、自尊、發展、安全及階級鬥爭。此句話無疑的點出了石油,對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發展,已改變了生產與消費的社會,同時也帶來更多的問題與變數。
四
「
全球化」不是什麼?至少經濟不是全然主導的角色。而政治、文化、宗教...等,可能有更大的跨越性;各國與世界貿易更進一步接軌的結果,可能強化或削弱國家的力量,前者如沙烏地石油國家,人民不納稅、不提供國防兵力,相對的主權就落在國統治者手上;後者人民則轉向種族或宗教組織,如伊斯蘭教派、印度的民族主義團體、和美州的福音教派,取代了國家的社會福利和安全保障。因而使國家的憲兵角色顯得無足輕重。
更確切地說「全球化」非單向的「西化」或「美國化」。「全球化」的動力,比我們的認知還早了幾十、幾百年;如咖啡、茶業等致癮性的商品,仍是規模最大的國際商業活動之一。(P385)
今日世界,僅僅是人口增加的消耗量,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衝擊,和500多年全球化的累積效應,就迥異於1492年的世界(P385); 世界變成一個愈來愈龐大的市場,許多商品變得無中生有,如文化智慧財產權、房地產使用權利金、虛擬的網路身份或網址等,都可成為買賣的標的。 世界經濟也愈來愈商品化、同質化,有競爭也有合作;另一方面乾淨而不受污染的自然資源也為人類集所共有、所有的古蹟文化景觀、瀕臨絕種的稀有動植物...皆為世界共同的遺產而受到保護。
19世紀工業革命,一位德國的哲學家說:「哲學家只以多種方式解讀世界,但重點在於改變世界」(P396)在貿易經濟改變世界之外,文化與道德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固然,人類無法預測未來的吉凶,,從文化的層面上思考「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這句話,用在貿易打造的未來的世界,似乎也有可尋的途徑。
------------------------------
閱讀本書之後,深知經濟是歷史重要的一環,它對社會的影響更大;經濟也是帶動藝術,文化的主要因素。
經濟是一種美的德行,經濟的確能夠打造美好的世界!
如果不是因為經濟,人與人之間就不可能互助合作,生活便失去意義;時代也不可能日新月異;經濟在全球化的社會裡,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延伸了時空的定義,使得人類更容易實現不可能的夢想!
關於本書,我有以下的想法:
書裡的文章原是《世界貿易雜誌》的專欄;若以學術論文的觀點而言,它的確比較鬆散,某些需要解釋的論點,著墨不多,但並不難讀,也沒有一般經濟學的枯燥乏味的現象!
著書論述,通常有明確的主題和架構,然而個人以為專欄文章,會比較輕鬆一些。本書由市場、運輸、食品文化、商品、暴力經濟、工業化和全球化的各個層面,導入經濟的理念,探究經濟發展的歷史,而且連結了對文化,社會的影響,更連結了人們的世界觀。
然而閱讀時,會讓人感到思考有些跳躍,也許是後來的整理歸納,所以讀某一個問題時,可能要到其他的章節詳讀;這是我在閱讀此書時,感到不便的地方。
大致上,我對本書的翻譯,感到滿意,至少沒有讀不通的感覺,而且它的標題都下得很有深度,算是一本論點宏觀,頗有見解的好書~~
感謝斷章的推薦
這則留言談的是對這本書的“印象”,而非較深入的心得或體會。後面這部分希望大家和我陸陸續續再提出討論。
這本書有別於以往所看過的任何經濟學、經濟史、世界史...之類的書籍。作者所呈現的主題、內容、與方式,都相當獨特。
第一、就學術性而言,本書作者提出相當多的創見與反思,對於經濟學界與歷史學界兩者,都必然造成不小的衝擊。然而,這些創見與反思,整體而言並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一方面,這是由於本書事實上是一系列雜誌上的專欄文章之集合而成,因此整體結構上並不緊密,使理論的系統化方面﹝尤其是關於經濟思想方面﹞,尚未能變成一本學術教科書,或完整的學說理論。
另一方面,由於本書是由兩個作者而非單一作者來寫作,而這兩位作者對全球史都相當淵博而熟稔,但其中一位專精中國與東亞歷史,另一位專精美洲史,這兩人都是該方面的權威學者;這個有趣的組合,使本書從一開始就注定會跳脫以往全球史慣用的「歐洲中心論」史觀。
第二、就書寫策略而言。本書確實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將之梳理成系統化學說理論的企圖。然而,並未被放棄的層次是,兩位作者顯然仍企圖發展對當代主流學術圈的思想衝擊之影響力量,並從中建立起一定的學術地位。
記得以前我曾經問過教授這樣的問題:「論文寫作是否一定要近乎苛求的嚴謹?例如大量數據與大量引用文獻就?否則若僅是單純寫出自己的見解而缺少文獻或數據,就會被輕視?」
當時是因為我觀察到私乎整個台灣的學術圈與論文寫作風氣,都是崇尚「嚴謹」而非崇尚「創見」,故有此問。
但教授回答:「歷史上真正發揮影響力的論述,絕少是現今人們所說的那種嚴謹論文。」
教授這句話打破了「追求嚴謹勝於創見」的治學態度迷思。
對照今日「貿」這本書,可以發現,如果僅從學術嚴謹度來看,這本書稱不上很嚴謹﹝系統化的結構不強,引用文獻與數據並不明確,甚至還曾被翻譯者發現小錯誤﹞。然而,如果從「思想創見」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對當今主流經濟學者和歷史學者都帶來不小的衝擊。故而這本書完成之後,引起極大重視,佳評如潮。
總之,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書。表面上看,言語淺顯易懂,描述的故事情節也很簡單。實際上看,每一則故事與每一段描述背後,都指向一個巨大的核心思想,而這個核心思想,正好是我們當代的主流學界正要跨入的方向。這本書恰恰走在時代前端,引領了時代的學術風潮。
我思考一會兒我的想法,我想還是發表一點我的感想。
網路上的言論越多,我就越感覺資訊的複雜度越高。複雜度提高的狀況底下,就不希望文字的龐雜。
但為了保持跟網友的熱度,又不得不去閱讀文章。所以我感覺我離網路有越來越遠的感覺。因為我知道現實世界的冷漠性有時必須挪到網路世界來補償 , 應該可以這麼說吧.
如果有人有在看我這篇言論,那麼我回到主題式回應的留言上來說吧。基本上,我勉強可以做這樣的配合。這主要是我在網路發言的習慣和我對網路世界的一種認知角度跟大家有一些些出入。以下不贅述。
有關於讀書會相關討論,我三不五時還是會討論,但因為網路有時會比較少上,尤其晚上少上,白天工作時間有在用,但大家交換意見得少‧但晚上大家在上網我反而白天已經用得太多,晚上卻想做其他事情,而少上網。
所以基本上是想告訴大家晚上我會比較少上,但大體上讀書會的討論,還是有意見就會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