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0 22:53:57四海先生

世界貿易.工業化.去工業化與結語: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 文/映彤






閱讀書籍貿易打造的世界

閱讀篇章:VII世界貿易、工業化、去工業化

 結語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 

 

 

閱讀綱要:

 

一、            工業化始於何時?貿易與科技對工業化的影響。

二、            蔗糖、棉花是促進工業革命的先驅。

三、            電力帶動都市繁榮的背後。

四、            何以劣勢反而助於新英格蘭的工業化?

五、            石油貿易改變了生產與消費的社會。

六、            結論:「全球化」時代的共識:

1、            「全球化」不是什麼?

2、            「全球化」的特色為何?

3、            「全球化」非單向的「西化」或「美國化」。

 4、文化、道德為世界貿易關鍵性的影響。

 

 

閱讀心得

 

縱然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但是歷史還是不斷的重演;人類可以改變世界,甚至創造世界;但是無法預知未來,「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在《貿易打造的這本書》裡,我們了解到貿易,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之一,其最終的目的,不外乎謀求永久的安身立命。

有趣的是:透過貿易,我們發現到世界的多樣性,人與人的共通性,文化的差異性,所衍生而來的種種問題都相互密切關連,己經不是個人的價值觀所能概論。

 

 

就以工業革命談起,它所帶給世界的衝擊,早在八十年前,史學家Ashton以「榨了三次的橘子汁」;p329這句話,明白的暗示:工業革命在「較不發達」或財富、權力不平等的地區,所產生的落差和結果,往往不只是表面上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貿易發展;革命一詞,通常意味著犧牲和爭戰。

事實上,人類在數百年前就有了工業化的體制,如四川的鹽場、拉丁美州的糖廠;只是英格蘭的紡織業以機械化與貿易,取得工業化極大的優勢(P330)儘管如此,它也必須排除競爭市場,以掌控南亞次大陸為策略,並且繼續仰賴某些國家的農、林或原物料進口,而採取防止措施,使其去工業化;因此工業化與去工業化,在貿易上自然形成了全球分工化的現象。即使電力發明以後,新的科技未必有利工業化的發展;如昂貴的省力機器,取代了大量而廉價的勞工;往往造成失業的恐慌,引發社會問題。

 

 

經濟的發展和商機的趨向,永遠出人意料;工業化的興起竟來自蔗糖業和棉花業,來自大量的人力;馬克斯說:「直接奴隸制,一如機器、信用等物,同是我們今日工業主義賴以運行的樞紐。」(p342)追根究底,人,才是促進工業化的真正動力。當個人權力大於一切時,掌控便成了最有效的武器,奴隸就等於機器,換言之,工業革命,革的是人與機器的競爭和損益。

 

出於一般想像之外,在紐約街燈下散步的高貴男女和礦工之間,竟有相同的連結(P361),反映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供需與舒適度,呈現多麼截然不同的反差,這使人聯想到:「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詩句,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連吃一顆糖,都有它錯縱複雜的過程和故事,貿易的世界,真是豐富而多姿彩,出於人的思考與認知

 

世界運行的法則似乎相通,危機就是轉機,連貿易也不例外,化岩石(和侷限)為財富(P370);說明了劣勢未必不利,有時反而是一種契機,塞翁失馬的道理也適用於經濟貿易的法則,絕處逢生,反而能激發更大的潛力;這也提醒了我們看待世事,有時不妨反向思考。

 

 

石油不只二十世紀的「黑金」,也是現代化與科技的象徵。(P373)因為石油而導致科技走向更尖端的方向,以利提昇生活品質,縮短了運輸與時空的距離,使得全球貿易經濟發展更加快速而便利;相對的因為石油,也可能引發全球的戰爭,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坐視為一座孤島,不受絲毫的波及!2008年的金融風暴,所造成的全球經濟不景氣,至今還在餘波盪漾。

書中提到石油貿易與經濟成長,歸功於獲利心態的追求,甚至包括國家主欋、自尊、發展、安全及階級鬥爭。此句話無疑的點出了石油,對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發展,已改變了生產與消費的社會,同時也帶來更多的問題與變數。

 

 

 「全球化」不是什麼?至少經濟不是全然主導的角色。而政治、文化、宗教...等,可能有更大的跨越性;各國與世界貿易更進一步接軌的結果,可能強化或削弱國家的力量,前者如沙烏地石油國家,人民不納稅、不提供國防兵力,相對的主權就落在國統治者手上;後者人民則轉向種族或宗教組織,如伊斯蘭教派、印度的民族主義團體、和美州的福音教派,取代了國家的社會福利和安全保障。因而使國家的憲兵角色顯得無足輕重。

 

更確切地說「全球化」非單向的「西化」或「美國化」。「全球化」的動力,比我們的認知還早了幾十、幾百年;如咖啡、茶業等致癮性的商品,仍是規模最大的國際商業活動之一。P385

今日世界,僅僅是人口增加的消耗量,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衝擊,500多年全球化的累積效應就迥異於1492年的世界P385 世界變成一個愈來愈龐大的市場,許多商品變得無中生有,如文化智慧財產權、房地產使用權利金、虛擬的網路身份或網址等,都可成為買賣的標的。 世界經濟也愈來愈商品化、同質化,有競爭也有合作;另一方面乾淨而不受污染的自然資源也為人類集所共有、所有的古蹟文化景觀、瀕臨絕種的稀有動植物...皆為世界共同的遺產而受到保護。

 

19世紀工業革命,一位德國的哲學家說:「哲學家只以多種方式解讀世界,但重點在於改變世界」(P396)在貿易經濟改變世界之外,文化與道德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固然,人類無法預測未來的吉凶,,從文化的層面上思考「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這句話,用在貿易打造的未來的世界,似乎也有可尋的途徑。

  

後記:經濟貿易,對本人而言,是塊陌生的領域,但經由這本書的導引,使我對此門學科產生興趣,作者的視野與譯者的文字,在在吸引著我再三的咀嚼與反思。

映彤 2009-11-26 07:36:28

讀書會,就是視野的窗口,透過各個角度的看法,
拓寬了思維的廣度,更重要的是學習容納異已和尊重;

陳曉林在《青青子矜》一書中說到,中國人什麼昤候學會了容納異己,不畫小圈圈,就什麼時候能邁向真正的民主,強盛。

在經貿的本質上,不也是說財源通四海,和氣生財嗎?
這一點與全球化的思維也相通。

映彤 2009-11-26 07:20:35

去大陸,前前後後,己不計其數;一開始覺得他們窮,什麼都落後,漸漸地發現他們有錢了,但都市與鄉與差很遠,如今覺得他們有錢得的太過,人民幣快趕上台幣,甚至比美金還好用;大陸導遊,喜歡台幣,不願兌換美金;都市一座座的像不夜城。

在觀光景區,可見許多外國人,有些公廁,每間還有小電視,讓人吃驚;工程橋樑到處可見;看得見,它們進步的腳步。

但是,只要深入的與他們接觸,就會感受到,兩岸明顯的差異,與思維的不同,經過數十年的思想改造,受俄國馬列主義的影響;與文革的洗腦,他們比較沒有中國文化的敦厚氣質,而是形而上的階級意識很強,人被物化得很嚴重;事實上,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對岸未必會比台灣佔優勢。

但是在文化上,他們己漸漸覺醒,這次我與他們的年輕人聊天,談到繁體字的問題;還有一些藝文界的人士;
都認同繁體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正統;只中國人強盛,在世界上站起來,就是全球華人的驕傲!

我深信民主自由的潮流擋不住,但是文化水準的提昇,能使民主自由的視野更開闊,胸襟更恢宏,相對的人的品質也因而提昇。

斷章 2009-11-25 22:28:22

台灣人去過中國大陸,看到中國大陸目前的改變,或許會感嘆經濟台灣早已不再是優勢了,現在台灣唯一勝過中國大陸的大概只有"民主與自由"了,中國大陸有些建設雖然很宏偉,創造了許多奇蹟,但也是只能感嘆,也許只有在這樣的集權國家才能做到...(例如:三峽大霸工程..等)

還有可能台灣也還保留了一些中國文化的精髓(當中國大陸正在文化大革命時,台灣正提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但因為台灣目前正面臨藍綠的鬥爭,使得很多事情被做政治化的解讀,提倡本土化並非意味消滅中華文化,但在刻意操作之下,兩者間存在一種隱含的衝突,還真的有些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