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3 03:55:23MIKE

某些记者的职业道德呢? 国

国了解、学习和接触记者这个职业已经十多年了。而新闻行业的一些潜规则也算是比较了解,最近几年对于这个行业的管制也逐步规范,所以,对于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本不想去评论——毕竟很多同学、朋友都在这个行业里或打拼着或耕耘着或混着……
   说起记者,老百姓口中的俗语算是比较精彩:豺狼虎狮豹中的“豹”就是报社了,社会上最会敛人钱财者中排行第五;“一等记者卖情报,二等记者炒股票,三等记者奔商潮,四等记者拉广告,五等记者会上泡,六等记者编文炒,七等记者搞投靠……末等记者写报道”则是对于目前记者按其能力分门别类了。
   通过本人以往的实践经验——直接的和间接的,记者这个职业在牵涉到经济的时候主要分为“个人致富型”和“报社致富型”两种,前者也就是俗称的“有偿新闻”或者红包,存在这么几种现象:
   其一,老实按规定采写,被采访单位自觉提供误餐费、劳务费等不用名目、不同金额之费用。这类记者基本上属于本分的,也是比较普遍的,也基本上是刚入门的或者纯业务精英;
   其二,接到投诉后与被投诉方交涉,在得到被投诉方的意思后,将投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直接掩盖不提——毕竟媒体接受的投诉太多嘛,哪能事事都关注?
   其三,得到某种情报,直接往企业单位采访,无论好坏,都有红包入账。这种在报社属于积极主动寻找新闻,在企业看来则是打秋风了;
   ……
   这几类记者基本素质还有,脸皮也薄,最多也就是要点什么红包、礼品,上不了千儿八百的,社会也比较能够接受的。
   至于“报社致富型”基本上就是扯虎皮拉大旗了:
   因为某企业一直在别的报纸投放广告,该报纸心又不甘,以“接到投诉”为由找该企业拉广告。前几年,南京某以专揭黑暗面起家的报纸对一著名国外快餐连锁进行了连续报道,其结果就是拉来了100万广告;而同样这份报纸在接到N多对于南京某电信运营商的大量投诉时无一报道,原因也就在于这个运营商在此报纸上有投放近千万的广告预算。
   本人曾就职国内某家电连锁巨头市场部门,就遇到一起类似事件:某地区党报在正面洽谈广告无果的情况下,以此为由头,拿出一篇已经写好地对该家电企业进行完全负面的报道文章要挟该家电企业。结果得到了年度10万的广告投放计划。
   由于这样被找上门的企业都比较大头,这样的事情也完全被企业接受,企业也基本上留有一定的广告费用在这方面,所以,能够造成的恶劣反响并不大。普通老百姓对此了解不深夜不会过于在意。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问似乎和本文题目无关:这些记者伎俩似乎谈不上不要脸,更何来“这么不要脸”?是的,说这么多,只是说虽然记者存在这样的不道德行为,但是我都能接受。而说这些只是想引出下面这段文字:
   真假记者发矿难财 政府官员明知是假不敢惹
   据杨主任称,各个媒体分级别发钱:1.凡是自称来自中央级大媒体的每人500~1000元,2.凡是自称来自省内各大媒体的标准是200~500元;3.其他市级媒体200元;跨行业、跨地区媒体每人100元。
   在此次的发放中,共有100多家媒体、480人领走了20万元。
   杨主任称,20万现金是乡政府从农村信用社贷款,至于为何要贷款给“记者”发“工资”的原因,是因为市里有位领导对口管理这家煤矿……
   ……
   “刚才今日信息报的某某人,排了两次队,领了两次钱,刚才被我发现后把她的证件给扣了下来,你们中间若有已领过钱的,请走开。”
   文章中指出了“除没有新华社记者之外,签名人员涉及到很多自称来自驻豫中央级媒体,加上省级、市级、医疗报纸杂志等,多达100多家省内外媒体。”
   还说“杨称,汝州市太穷,在煤矿事故中这是最少的,与登封、新密二市的煤矿事故发红包相比,是小儿科。”
   ——曾在新浪看过,现在没找到,此处引自齐鲁热线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似乎也未尝不过。前面说的记者种种行为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不过,我真得很想知道,如果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日本人请这些记者去每人给上黄金万两封口,他们是不是也会如此排队如此争着拿钱?
   我知道记者中有不要脸的,但是没想过还真有这么不要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