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價高漲、民怨第一龐大壓力下,尤其貧富懸殊後遺症愈來愈明顯;按2009年所得二十等分位最高5%家庭年所得382.2萬元與最低5%僅5.1萬元,差距高達74.94倍(1998年僅32.74倍),更嚴重的是所得還倒退了14年,去年失業人數更高達57.7萬人。
其次,薪資所得占綜合所得總額亦逐年攀升至75%,高資產階層炒作房地產的財產交易所得卻只占0.38%。根據內政部公布最新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資料顯示,今年第2季全台房價所得比已高達9倍,台北市則高達16.2倍,平均購屋總價更由第1季的2034.3萬元飆升至2778.4萬元,漲幅高達36.58%。
另外,根據住展雜誌發布最新的「購屋痛苦指數」報告顯示,民眾想要購買台北市35坪房子平均得不吃不喝18.4年才能負擔得起,明年又逢總統大選,一般咸認現階段推動實價課稅時機已臻成熟,實價課稅遂由社會問題逐漸轉為政治議題。
隨著大選逐漸逼近,房地產交易實價登錄並進而推動實價課稅,期以重新調整資本利得與薪資所得占整體稅收比例,自然成為兩黨候選人爭取年輕族群選票一大訴求。尤其實施奢侈稅後並無立即顯現預期成果,房價短期既未獲平抑,也沒增加多少稅收情況下,有關不動產稅制合理化的議題,尤其在居住正義與租稅正義前提下,社會大眾莫不將未來的政府政策列為投票前重要觀察指標。
唯一般民眾也很關心這樣一個重大的稅制改造工程,如果沒有按部就班經過縝密規劃而匆忙付諸實施,是否也會像奢侈稅一樣無法立即彰顯政策效果,反而招致民怨。
因此,為確保這項政策能夠獲得民眾支持,一定要明確宣示自用住宅的稅負不會增加,主要係在解決稅制扭曲的歷史沉痾,促進社會公平,並藉由合理稅制讓房地產價格與供需回歸基本面,抑制投機炒作。
如依目前房地產交易按土地公告現值和房屋評定現值之課稅基礎,顯然與市場交易價格嚴重脫節,主要癥結即在於房地分離課稅所導致私契之「實際交易價格」與公契之「土地公告現值和房屋評定現值」差距高達60~70%。因此,長期目標以實價為課稅基礎絕對是正確的方向,唯其間轉換機制才是最重要關鍵,非5年以上轉換期不可。更重要的是,除了先期實價登錄之外,未來按實價課稅所增加稅收是否全數用於幫助年輕人購屋、興建社會住宅與補助弱勢族群,才可謂真正落實居住正義與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