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3 09:41:50Quiff

蘋果核戰:好萊塢動畫都自嘆不如

(原文刊登於Look DVD雜誌2005年七月號)

西元2131年,幾乎毀滅整個世界的非核大戰終於落幕。從戰爭中生還的士兵迪娜‧納茲,帶到和平都市奧林帕斯。她過去的戀人布里艾諾斯已被改造為機械外表的人造人。奧林帕斯由七賢老與巨大電腦「蓋亞」操控。居民有一半是生化人,目的是為了讓與人類社會保持安定諧和。但在烏托邦的和平假象之下,藏匿的竟是污濁漆黑的欲望之流。

◎日本首部全3D製作動畫

在皮克斯(Pixar)儼然成為優質動畫的代名詞,連迪士尼都關閉了2D動畫片廠的現在,3D動畫彷彿成了勢不可擋的時代洪流。看在歷史悠久的另一動畫王國日本眼中,老動畫師堅持2D手繪雖然固守傳統,卻難免有著與潮流背道而馳之嫌。也因此,不論在宮崎駿的吉卜力作品裡,或是大友克洋的《蒸氣男孩》、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2》當中,都漸漸出現了不少3D融合2D的場景。

而隨著時代演進,在由士郎正宗另一漫畫改編的《蘋果核戰》中,則終於出現了日本首部全3D製作的動畫電影。維持日本動畫在人物繪製上的傳統,《蘋果核戰》裡的角色均以3D仿2D質感製成,但在頭髮飄動等細節上則仍保有3D的立體感。
而在背景的繪製上,《蘋果核戰》可說十分講究。水波漾開層層漣漪、水面映出的光點倒影、床舖絨被的皺折、金屬的光滑表面、車窗玻璃反射的蔚藍天空、彈痕累累的斑駁牆壁、日光中漂浮搖曳的微塵、夜晚輝煌的霓虹燈,質感之精緻、動作場面之設計精良可說是世上僅見,比真人電影更加吸引人。現代感十足的電子配樂極能帶動情緒,而音效方面十分震撼的同時,亦保有細膩之處。《蘋果核戰》的視覺聽覺成果,恐怕連好萊塢行之有年的動畫產業都要自嘆不如。

◎繁衍是生物的最初本能

在科幻電影中,最常見就是「人類是萬物之靈」的自大想法及其顛覆反思,將人造人與機器人視為次等生物或機械器具,如《銀翼殺手》、《機械公敵》等。同樣改編自士郎正宗的漫畫,荒牧伸志的《蘋果核戰》亦是以此為出發點,卻不像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沒有長篇大論的哲學辯證。一開場便是長達七分鐘的交戰場面,腦漿崩裂、軸承炸碎,配上電子樂的激昂節拍,令觀眾全身燥熱不已、目光無法轉移。士郎正宗熱愛的蜘蛛型機械戰車,在片中亦成為最終毀滅武器,在城市中摧枯拉朽。

電影主旨是人類只要欲望無限膨脹,戰爭就永無止境。所以奧林帕斯減低生化人的欲望,禁止愛情與交配生子,希望能藉此抑制戰爭的發生。但在限制之下,生化人反而卻對禁忌的戀愛感到好奇。片名「Apple Seed」指的便是將生化人的生殖機能復甦的關鍵技術,更是亞當與夏娃偷嘗禁果的隱喻。雖然人們身處在烏托邦之中,人類與生化人之間仍免不了醜陋的內鬨跟奪權,產開了一場生存之爭。

《蘋果核戰》是部極佳的商業作品,為了讓觀眾好懂,相對的犧牲了部份劇情深度,不是一部開創型的電影。但它包容了所有科幻元素,加上精緻的視覺效果,則可稱得上是一部極佳的守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