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17:57:00quakobi

妳知道古代的“胎教”是什麽樣的嗎?

胎教在今天是個時髦的概念。

 

  但胎教可不是現在才有的,也不是國外的舶來品,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跟現在的準媽媽壹樣,對還在肚子裏的寶寶們,古代的準媽媽們也看得無比金貴。比起現代的胎教,古代的胎教更重視寶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

 

 

  在古代都是把還在肚子的寶寶們當作未來的帝王來培養

 

  早在先秦典籍《青史子》中對胎教的記載:

 

  古者胎教,王後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側室——引者註,下同)。太師持銅(樂 器)而禦戶左,太宰持 鬥(食器)而禦戶右,太蔔蓍龜而禦堂下,諸官皆以其職禦 於門內。比及三月者,王後所求音聲非禮 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hamer所求滋味者非 正味,則太宰倚鬥而不敢煎調,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可見,古人對未來的王者的降臨懷有極其莊嚴的態度,王後的壹舉壹動無不切合壹個字,處處切合禮法。

 

妳知道古代的胎教是什麽樣的嗎?

 

  到了漢代,我們不得不提劉向所著的《古列女傳·母儀傳》,因為在此以前雖早有胎教之說,但正式文字記載則見於該書所說:

 

  太任,文王之母,摯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為妃。太任之性,端壹誠莊,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視惡色,汗馬糖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聖,太任教之以壹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

 

  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單腳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頌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 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這段兩百多字的文獻,可以引申發揮的很多:

 

  生了文王之後,母親太任要親自加以教育。

 

  註重壹言壹行,把胎教擴大到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均講求

 

  進而講求誦詩、道正事等積極面的胎教;

 

  特別重視孕婦眼、耳所見所聞之善惡對胎兒的影響。

 

  劉向在該書中也談到周後胎教法: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可並供參考。

 

  雖然我國古代還沒有遺傳這個字眼,不過,漢代賈誼在《新書·胎教》中所說的素成,即有今天所說先天基因的意思。他說:

 

  《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裏。故君子慎始。……素成,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悍馬糖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以其母。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故曰素成

 

  這裏強調的是慎始,如果夫妻雙方都是來自孝悌門風的家庭,那麽無論是胎養、胎教,都將事半功倍;要是夫妻失和,自然就很難做到好的胎養、胎教了。

 

  比至今日,為古代王室和貴族所推重的、以禮樂教養為基本規範的胎教之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我們今天的父母能否首先進行自我教育?能否繼承古人賦予胎教的精神品質?這應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古代胎教還要求準媽媽要做到調適情誌。中醫學認為: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右所逆,即致子疾。所以在《在增補大生要旨》壹書中指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意思是說,懷孕不僅是女性生理的壹個特殊過程,而且在心理上也同樣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和反應,漢馬糖也就是所謂情誌的變化。因為,準媽媽懷孕後應該情誌舒暢,遇事樂觀,心境平和,不要喜怒無常,動不動大動肝火,甚至經常惱怒,以免影響準媽媽和胎兒的健康。

 

  古代胎教更重視準媽媽的道德修養。比如清代賀興思在《三字經註解備要》中提出端心正坐,清虛和壹,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經,目無邪視,口無邪言,心無邪念,無妄喜怒,無得思慮。等準則,認為準媽媽如果能做到心懷坦蕩、言語大度、行為端莊,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胎兒都是非常有益的。

 

  古代醫聖孫思邈等提出的胎教六項原則

 

  最後,我國古代許多著名醫藥學家,對準媽媽在妊娠期間的情誌調適,生活環境以及應該註意的有關事項都有要求和建議。比如被稱為醫聖的大醫藥學家孫思邈,經過對胎教的專門研究,歸納了以下六項原則:

 

  謹慎起居:勞逸適度,起居有序,忌貪吃貪睡,忌負重物。

 

  調節飲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忌辛辣生冷。

 

  調理情誌:靜心節欲,心胸開闊,遇事樂觀,忌悶悶不樂,心情敗壞。

 

  慎對寒溫:註重胎前保養,忌風寒侵襲,以防感染疾病。

 

  節制房事:房事有度,忌求壹時之歡,導致傷胎。

 

戒酒避毒:酒能傷胎,宜戒佳;減少服藥,慎灸穴位,避免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