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談美》 文/斷章
希望透過教育培養國民之審美能力,處身於工業科技發達的時代中,人們的感性需求急增,而藝術教育更應正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需要一個全國性的藝術教育計畫,能將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視為同等重要,培養成為一個具有藝術素養的國家。使人人都有創造與審美的能力與欣賞之眼光。
本書序言說明藝術教育推動之重要性,以〈藝術教育救國論〉一文為代序。而後將書分為:
輯一:為什麼要談美
輯二:先學著張開眼睛
輯三:美感不是美學
輯四:美要從茶杯開始
輯五:抽象美的世界
跋:說明本書是由〈明道文藝〉雜誌專欄集結而成
輯一:為什麼談美
國民美育是國家大事,美感是文明的基石,美開啟了啟蒙時代理性的內在動力。在此一輯中,作者的某些想法,我帶有些疑問?只是有些疑問也未必有真正的答案。
此輯中作者又分為五個小節來談:我為什麼要談美?藝術與美之間;好看就是美;美,需要距離嗎?生命的美感。
作者認為美育很重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美的崇高力量創造了文明,美是啟蒙時代理性的內在動力。傳統的中國只將美視為生活的點綴,而沒有把美感轉變為文化的力量。多數人所認知的美,僅停留在美觀,藝術是為美服務的是西方藝術古典傳統的末流,藝術與美分家在現代藝術興起之後。美具有時空性;美與距離可以是真實的、新奇的、虛幻的,可以是一段時間的沉澱與反視。作者喜歡談的是入世的現實之美,而人生經驗的豐富才足以有欣賞文學深度心靈之美。
什麼是美的價值呢?藝術與美之間,美感與快感,誘惑與欲望,美的距離,這些可以提供思考。而美與藝術之間的困惑,作者認為並不需要理論的辯論,而都在大家的直接經驗之中,而美是藝術的主要內涵,當美成為一種生活品味,可以成為力量,使人超凡脫俗,美感的體會是一種本能。
輯二:先學著張開眼睛
思考“古典美”,從雕像美中體會到的古典美:美得沒有瑕疵;美得超乎感情;美得高貴典雅;美有大眾性。而我所看見認知的“古典美”又該如何思考呢?作者認為“傳統中以美感為罪惡”舉商王紂因妲與春秋時代吳王因西施而失國,對於這些看法個人不認同,歷史雖是如此,但並認為這樣的說法太偏頗了。
美感教育的第一步是張開眼睛。“張開眼睛可以看到萬物,是否能看到,則視「心」有沒有要我們看到”。我們要改變視而不見的習慣,重新恢愎觀察力,培養注意力與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學習行為的開始,要放大眼界,不再有標的偏見,而著眼於環境的整體。設計的審美教育可以使年輕人張開眼睛,認識世界。
輯三:美感不是美學
了解美從感官開始。“照物質、精神一元論的看法,感官接受刺淚所產生的舒暢的感覺,屬於快感或美感,完全看此感官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定。凡直接與延續生命有關的,就以快感為主,美感次之。並不一定與生存相關的,美感的成分就提高,與生存的相關性越低,美感相關性的序次就越高。”人類的四大感覺之中,觸覺與味覺均介乎快感與美感之間,而聽覺與視覺的美感需求,產生了藝術的概念,最早被精神化的是聽覺的美感,那就是音樂。思考品味的時代意義與精神生活及其文化意義。美除了外表還有功能性的思考,設計哲學需從事物的本然出發,合用可在無形中增添美感。美感不是美學。美的判斷:鑑美需了解、靜觀;距離在美的判斷上的意義(距離通常指時間與空間);在體驗時需要介入,在判斷時仍需要保持距離。美的多面向至少三個向度,視覺的、功能的、記憶的向度。自然美與大自然的美。恬適生活之美:“恬淡舒暢是悠閒生活中的一個境界,到了這個境界才能「悠然見南山」,才能看到「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但是這些美的感覺並不會產生讚嘆的聲音,只是淡淡的,對大自然節奏的一體會而已...”
輯四:美要從茶杯開始
我們都要喝茶,茶杯是與我們距離最近的用器,它應該是賞心悅目的。「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這句話說得真好,當聲發出後就消失了。然而空間藝術的作品一旦存在,除非外力毀滅,它會一直存在你的眼前,對你造成持續性的影響。這時想到之前讀過的一句話:“建築是大型的公共藝術”,空間藝術對美的人生有更大的影響。思考時髦與美感的關係,突然想到「時髦」與「時尚」算是同義詞嗎?還是有所細的區分?或者只是用語的不同?
人類愛美的天性中發展出的美感文化,首先是裝飾之美,其次是古典之美。
素樸之美,是美的高級班,在中國素樸之美仍然存在,卻不是文化的主流,它存在於隱逸的文化之中,是中國文化之中的理想,卻不是現實。
奇與美。對年輕的一代而言,新奇即是美。缺乏興趣去分析新奇與美之間的關係,只是感到能激發他們愉快的感官反應而已,使得商品工業生產日新又新。
輯五:抽象美的世界
“相信抽象表現主義理論的人,認為抽象形式也可以達到感情表現的目的。只是表現感情,卻不一定悅心悅意。感情有些是令人愉悅的,也有些是不令人愉悅的。喜樂、愛慕等感情固然悅心悅意,痛苦、悲傷等感情則令人激動,而無愉悅之感...”從建築認識抽象之美,建築是最古老的抽象美術。建築有三大要素:穩固、功用、愉悅。比建築更古老更抽象的藝術是音樂。中國的書法藝術抽象之美從文意而脫穎至情感表達。
意境之美,主觀的“意”與客觀的“境”揉合而成。王國維認為「觀我為意,觀物為境」;宗白華認為意是「主觀的生命情調」,境是「客觀的自然景象」都是這個意思。他們都認為兩者是不可偏廢的。這樣的解釋等於用意境為藝術下了一個定義,成為中國人特有的藝術觀。作者認為“意”可解釋“情意”,而“境”是物與物在空間中的關係,意與境之間透過情境經驗的建立而渾為一體,意與境皆有時代性,意境的觀念來自詩。
註:簡單的整理作者對於美的看法,提供個人的一些疑問,供大家參考,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突然發現如果要將“美”各家說法有系統的整理,要花蠻久的時間。斷章2012/01/17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8067
不只我說漢寶德先生對中國文學有誤解
這本書我因為參加過徵文比賽
我特地去找了我的詩人老師,他也讀過三年美術
還有一個服裝設計師,還有我的同學是文學博士
沒有人欣賞他的說法,我並不是歧視他對美的看法
而是他對莊子天地有大美的說法太離譜
西方的美學我是不懂,但我僅是不欣賞而已
不過是我同學批評他對朱光潛說的美也有誤解!
我是某部份可以接受他的看法,某份部的看法我也不見得認同..
總之一件事物多元化的看法,對我而言是可以理解,但不見得認同,可以尊重,不見得喜歡...
我喜歡聽聽不同意見的看法,不管正面或負面,對我而言,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 2012-04-05 21:58:51
我個人也比較喜歡蔣勳談的美
漢寶德這本書我讀過,
我主觀認為漢寶德先生對中國文學有許多誤解
蔣勳的美深入淺出,美得有內涵,而且學貫中西,又不矯柔做作,建議版主可以去讀蔣勳的書
我比較偏向認為是漢寶德先生對美的看法較從建築的角度觀點切入,有些見解與想法我比較沒那麼認同,兩者比較起來,我個人比較能接受與認同蔣勳先生的看法...
至於說"我主觀認為漢寶德先生對中國文學有許多誤解",我只能說或許你們兩者之間切入的角度不同,所以有些從你的角度看來會是誤解吧..
把之前閱讀蔣動先生的書籍之心得置頂,或許您也能參考看看^^
斷章 2012-03-31 00:54:35
抱歉直言的地方若有得罪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