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文/斷章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以前只是聽過這幅畫作的名聲,但並沒有特別的細看與研究,因為故宮的一場展覽,五百年後山水合壁聯展,美學家蔣勳的解讀,為這幅畫注入新的泉源,透過此畫作了解畫家的一生及富春江千百年的歷史故事,活在現代的我,從時光的河流之中,感受畫作所展現與積累的深度內涵。
本書透過美學家蔣勳的美學視野,帶領我們從新去認識與感受,元朝大畫家黃公望在八十二歲上下所創作之〈富春山居圖〉之美及其經過百年後加註及流傳在此畫的傳說故事。蔣勳認為此畫作“寫江岸山巒疊嶂,渾厚大氣,是描繪客觀風景,也同時抒寫胸中豁達的襟懷。將近七百公分的長卷,觀看者如坐舟中,舟行江上,忽遠怱近,忽快忽慢,兩岸山勢隨季節晨昏晦明,變化莫測。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椅靠欄杆,看水中鴨群浮沉遊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傳達畫家信仰的老莊道家哲,學萬物靜觀,沉澱出清明悠遠的生命情,對生活在匆忙急迫中的現代人,可以提供精神上的另一個嚮往。”(P9.10)
富春江上的傳奇,東漢嚴子陵(嚴光原名莊光),與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的故事。北宋范仲淹亦曾經到此留下「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南朝梁 吳均〈與宋元思書〉「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以前有讀過卻少去留意,唐朝的駱賓王、李白,宋朝的蘇東坡都曾到過富春江,一條江河承載流傳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它離我們似乎很近,但卻又覺得遙遠。
蔣勳建議在觀看這幅畫作前可先閱讀黃公望自寫的跋尾,是了解這幅傳世傑作第一手最好的資料。在不同收藏家的手中流傳,在清朝吳問卿愛到無法自拔的火葬,在搶救之下一分為二,怎料得至現代分屬兩岸,是畫作的幸或亦不幸?增添的傳奇色彩,置放在現今兩岸之間的敏感政治的天枰架上,終究藝術文化讓不可能化為可能。
書分為:
序
一 富春江故事───漁、樵、隱逸
二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跋尾題記
三 留傳經過───「巧取」與「豪奪」
四 問卿「火殉」───愛根未割
五 文本〈富春山居圖〉───長卷六段構圖
六 骷髏幻戲───黃公望的〈醉中天〉
七 天池石壁
八 黃公望與〈九峰雪霽圖〉
九 附錄───黃公望的《寫山水訣》
章節的解說非常精彩,在蔣勳老師的導讀之下,讓此圖的傳奇色彩更深入人心,從流傳在富春江的故事,到了解此畫作不可不先從畫作之跋尾題記開始,傳流的經過,吳問卿的喜愛,喜愛到需要至「火殉」的瘋狂,我不襟心想,那是什麼樣的情感,濃烈至毁滅,最後被搶救,一分為二,歷史變遷之下分屬兩岸,及乾隆皇帝將真跡誤認為偽作,打入冷宮,讓真跡免於乾隆皇大小章的凃毒,免除後來之人的窺視災禍,讓贗品承擔真品可能面臨的災禍「巧取者」與「豪奪者」的褻瀆,得以保持原貌之美,除了增加一段乾隆皇請梁師正撰寫「硬拗」真品是偽作的文字,像是不幸彷彿有幸的冥冥中註定與保祐。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幅大約長近七百公分的長卷。因此推測原來每一張紙約長一百至一百二十公分不等。
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長度構思結構。
古代觀賞長卷畫的方式,與今日不同。今天在博物館裡,長卷全部拉開,陳列於展示櫃中,觀眾一面走一面看。古代文人觀賞長卷畫通常是兩手拉開一段,右手慢慢收捲,左手慢慢展放,視覺永遠只跟兩手間不到一百公分的畫面發生關係。有時看得慢,有時看得快,有時會停留。右手彷彿是時間的過去,左手是未來,長卷的欣賞介入了時間的因素,很像今日的電影,在觀賞者的視覺裡連結成蒙太奇式(montage)連續不斷的剪接印象。」(摘自P66)
古代的長卷畫作如:《富春山居圖》對照現代的經典電影拍影手法與呈現,癡絕的畫作、傳奇故事在時間的淬鍊之下像金石刻印,經典電影如燦爛之火花,由今探索古,想像與神往那一去不復回的年代。
註:透過蔣勳老師的解說讓《富春山居圖》的傳奇更深入觀賞者之心,是一本值得再三翻閱咀嚼雋永之書。斷章2011/08/26-09/04
感謝對這篇詳加註解
難怪山河綿延不絕
就像歷史文化供後人懷古
祝福親愛的斷章 中秋節快樂!
富春山居圖經過蔣勳先生的介紹
彷彿以另一種形式存活在現代人心中
對我而言^^ 2011-09-22 22:48:43
天涼好個秋
問安
祝
喜樂
斷章 2011-09-22 2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