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8 17:25:25秦島

女神扔掉艾草,卻又去街市買回來

女神扔掉艾草,卻又去街市買回來

@秦  島

 


 

        多日前在九龍灣街市瞧見有艾草賣,一紮兩塊五,我乾脆買四紮,想分幾天吃,當晚就清炒了一小碟,有一點苦味,但絕非野生的,不像小時候老家田頭地角到處都長。春天時阿娘常叫我去摘,煮粥或燜鹹飯吃;煎蛋或煲湯,最好是燉雞或豬骨補身,但當年難得有肉吃;清明節則包客家艾粄,多餘的便曬成艾草乾隨時可用。

        今早想起艾草,在冰箱找了好一陣不見,問妻放哪啦?她回我說扔了,一時惹我火上心來!這種事不是第一次,也許她不懂,也許是嫌太苦。今天是女神節,我本想像娘那樣煲艾葉粥,懷念天上的娘親。到午餐時發現桌上有蒜炒艾葉,我無言。她趁我在房間寫今日的專欄時評,出街買了一把回來。吃著,今天也是妻的節日呀,我還沒祝她快樂,算自己也不大方。辛苦啦家中的女神。

        艾草,客家話叫大耳根,又俗稱作艾、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藾蕭、蘋,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佈於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於鍼灸術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種類可多達300~400種。

        艾草有分野艾與家艾,野艾於西洋古代央格魯撒克遜人典籍中記載,被認為是Woden神所賜予的九種神聖草藥之一。羅馬人更將它栽培於道路兩旁,並採摘嫩枝放於涼鞋中,用以預防遠行時足部疼痛症狀。分佈於全台灣島田野以及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等地。台灣原生種的艾草約有15種,有野艾、五月艾、尖葉艾、細葉艾、艾、鴨掌艾、寬葉艾、野艾、小葉艾、蔪艾、斑葉艾、紅莖艾、祁艾……等。分佈於臺灣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多年生草本,高約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絨毛,植株具濃烈香氣。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葉緣有粗齒,表面有白色腺點,葉面綠色,葉背呈綠白色有白絲絨毛。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狹長總狀花叢。花期為秋天,果實為瘦果長橢圓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家艾與野艾最大區別處在於家艾葉面散佈腺點,野艾則無腺點分佈; 家艾瘦果無冠毛,而野艾瘦果則具有冠毛。兩者在醫療用法及效用上大抵相同。

        艾草有濃烈芬香氣味的,南方人端午節用來懸掛於大門以避邪。古語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以想像古時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艾枝的景象。其原因為艾草有驅除鬼怪之用。還有一種氣味比較溫和,可以食用。

        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糰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艾糍、粄艾。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艾草燉雞是一道順口好喝的養生湯品,將艾梗及根洗淨後加水煲出味,煲的時候利用時間將雞洗淨切塊燙水。把煮好艾草湯水和燙過水的雞肉一起倒入砂鍋中煮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艾草煲雞湯,口味甘醇,雞湯鮮甜,微苦帶甘。

        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梅州客家人最喜歡的做法將老艾草曬乾留存。可以將一把幹艾草塞進雞肚子裏,加一些薑片,就可以用電壓力鍋蒸熟。也可以揉下艾葉蒸切好的小雞塊,普通鍋蒸熟即可。還可以用小沙袋裝好,煲雞湯,加入桂圓肉、枸杞、黨參等。

        還有艾草燉絲瓜(解除頭痛)、艾草麵、艾餃、艾草茶包、艾草年糕。艾草可用手去分辨其是嫩或是老,苦澀味稍微不重的嫩葉適合與雞蛋混合攪拌在一起做成料理;而老葉則適合曬乾、切斷後與雞湯一起煮。

        除了食用,艾草還可以點燃可當作蚊香驅趕蚊蟲、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根治風濕、頭風、月內風、靜心、收驚,加工後可做成艾灸,或是提煉出精油,而通常市面上都是使用龍蒿。

        針灸就是針法和艾灸的統稱。把點燃的艾條放在適當的穴道的皮膚上方,就可去除相應的疾病。艾草也可用來製香。而把艾葉曬乾再點燃,和艾香一樣,有驅蚊、避邪、袪濕、袪寒之用。製成精油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怯濕寒之氣、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可將精油適量滴在枕頭上、泡澡及浸腳水中,亦或是當作按摩精油,此外,也可塗抹在臉部與身體肌膚上。

        加入艾草的肥皂能抗菌、紓壓、穩定情緒,成分溫和可徹底洗去多餘的油脂,適合在炎炎夏日中使用,保持身體清爽。

                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