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豈是尋常物 藥食兼具兩不誤
當歸豈是尋常物 藥食兼具兩不誤
@秦 島
在千年古城泉州以至整個閩南,吃麵線糊時,攤店主一定會灑幾滴浸了當歸的的烈度白酒增味。香港街攤食韮菜豬紅腸,灑些當歸水辟腥提鮮是一大秘方。浸泡藥酒更少不了當歸這一味。平時家里做菜煲湯也經常會用到當歸,有調味食療之效。
當歸對中國人的生活影響不僅食物或入藥。想起古時中國民間,以藥寄情:「離別時贈之以勺藥;相招時,寄之以當歸;拒返時,回之以遠志。」
有一個「太史當歸」的歷史典故。話說曹操曾修書一封給太史慈,內中並無一字,只有一味中藥,名為「當歸」,告訴太史慈應當歸來。動之以情,曹操求賢之心溢然於上。
三國時,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進攻蜀國,蜀國君主劉禪竟嚇得開城投降,使苦苦堅守在劍閣的姜維,欲降不願,欲戰不能。司馬昭抓走了姜維的母親,姜母一聽說兒子竟投敵而未以身殉國,氣得不行,寫了封信大罵兒子不忠不孝不義。
姜維看了信,坐立難安,想要稟報母親實情,又怕洩漏軍事機密,壞了大事,又不忍母親氣憤傷神害身。於是寫了一封信,夾帶二種中藥,一是遠志,一是當歸。信寫著:「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熱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知子莫若母,母子連心。姜母看信之後,才知原來兒子胸懷遠志,暫時假投降,打算重振社稷。姜母為讓兒子毫無牽掛,全心救國,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竟撞牆而死。
唐朝安史之亂,唐玄宗、楊貴妃被迫倉促離開長安。臨走前,大臣羅公遠將一密封的錦匣呈獻皇帝,匣上寫著「願此物保君王一路平安」。亂事平定後,唐玄宗令人開匣,內放幾枝上等當歸,龍心大悅,回駕長安後,重賞羅公遠。
事實上當歸全身是寶,其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等中醫學典籍,都把當歸列為無毒的上品藥。此書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
當歸,學名:Angelica sinensis,屬傘形科的一種植物,種加詞「sinensis」意為「中華的」。別名:白蘄、乾歸、補血草、馬尾歸。一般作為藥用。主要有:川當歸、岷縣當歸、北海當歸、大和當歸、韓國當歸,產季為秋末。當歸一名首見於《本經》,又名薜、山蘄、白蘄(《爾雅》),文無(崔豹《古今注》)。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0.4~1米。莖直立,有縱直槽紋,無毛。二或三回三出式羽狀複葉,小葉卵形,淺裂或有缺刻。開白色花,復傘狀花序,頂生。矩圓形雙懸果,側棱有寬翅,邊緣為淡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在中國分佈於甘肅、雲南、四川、青海、陝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以甘肅岷縣出產的最佳。當歸的根可入藥,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
一般需培育3年才可採收。秋未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發後,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乾。切薄片,或身、尾分別切片。生用或酒炒用。以內服居多,煎成湯劑服用,用量約6~10克。藥材為乾燥的根,可分為3部份:根頭稱「歸頭」,主根為「歸身」,支根及根梢為「歸尾」。岷縣當歸、東當歸、粉綠當歸和歐當歸在部分地區也作當歸入藥。
當歸根部含揮發油,主要成分有亞丁基苯酞、鄰羧基苯正戊酮、二氫酞酐以及維生素B12、蔗糖、維生素A、棕櫚酸、硬脂酸、肉豆蔻酸、不飽和油酸、亞油酸、β-穀甾醇等。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