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搭素食麵筋,生筋以及烤麩
百搭素食麵筋,生筋以及烤麩
@秦 島
我家經常吃麵筋做的素食餸菜。生筋,也是很多香港人打邊爐的必備食材,油炸過的尤其香口,浸在湯裡如海綿般索汁,不論食火鍋或車仔麵都很配,有時也會用來燜餸,作小食串。圓碌碌的生筋,口感跟響鈴、豆卜等相似,原材料卻大不同。平時一般在豆品店買到生筋,跟豆卜、枝竹、腐皮等放在相鄰位置,但生筋原來並非豆製品,主要材料就只有麵粉和水,跟豆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素鵝,素雞,素肚都是用麵筋製作的。廈门南普陀寺素席名菜半月沉江,即以水麵筋為主要材料,烹飪以煮為主,口味屬於酸辣味。口感為湯菜,味鮮清香。半片香菇沉於碗內,猶如半月沉於江底。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發佈,此菜品被評為福建十大經典名菜。
實際上生筋即麵筋製品,不是甚麼新物播種,中國早於宋朝已有記載。由麵團裏不溶於水的麩質組成,通常由小麥、大麥等穀物中所提取。把麵團放於水裏沖洗,當把所有可被水沖走的物質沖走後,剩下的就是麵筋。而被沖洗到水中的部份沉澱濾乾則為澱麵。
做生筋的過程中,還可一併做澄麵,也就是無筋麵粉,又稱澄粉、澱麵,粵人訛為鄧麵,從小麥提取澱粉所製成。麵團裏的少量水溶性蛋白質以及大量澱粉,如果把麵團放於水中沖洗,把沖出來的物質沉澱濾乾,即可得澱麵,而剩下的非水溶性蛋白質就是麵筋。因為無筋麵粉黏度和透明度均較高,因此主要用作製作中式糕餅或點心的粉皮,如廣式點心中的蝦餃、粉果的粉皮,又或銀針粉,蒸熟後看起來晶瑩剔透,彈性較高,其作用就像西式糕點裏的魚膠或洋菜。
製作麵筋,最重要的步驟,一個字可概括——洗!的確,既要搓洗、又要靜置,最後還要炸,好像比整麵包還要麻煩,實在沒想到製作那麼便宜的生筋會如此多工序。除了火鍋,吃車仔麵偶然也會加生筋作配料。
生筋是從高筋麵粉所得出的麵筋做成的小球在滾油炸成。在東亞食品和素食品中,麵筋常被用作肉類的替代物。但有些人也會對其麩質產生過敏反應(如乳糜瀉患者),所以在美國等地也有出售針對該等人士、不含麵筋的代用食品。
麵筋亦作“面觔,乃植物性蛋白質,由麥醇溶蛋白和麥穀蛋白組成。將麵粉加入適量水、少許食鹽,攪勻上勁,形成麵團,稍後用清水反復搓洗,把麵團中的澱粉和其它雜質全部洗掉,剩下的即是濕麵筋。用手團成球形,投入熱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撈出即成生筋。將洗好的麵筋投入沸水鍋內煮80分鐘至熟,即是“水麵筋”。
濕麵筋加麵粉(也可不加)和少量鹽。攪拌7~8分鐘,取出後切成小塊製成小球,先投入油溫為90~100℃的油鍋裡,炸3~5分鐘,使球的外層起一層破皮,撈出後再投入油溫為130~240℃的油鍋裡,再炸10分鐘出鍋,即成油麵筋。天津的炸麵筋是不加任何的的輔料的,所以炸成的麵筋金黃可人,表面細看凹凸不平,形狀不一,猶如四川的榨菜。這是因為上面提起的濕麵筋的彈性及韌性決定的。所以即使和肉一起燉也不會爛掉,只是外形放大了近一倍。
將濕麵筋平攤在蒸籠中,厚度為2~3釐米,加熱30分鐘,即成烤麩。除此之外還有麵筋腸,麵筋皮,麵筋絲,麻花麵筋,臭麵筋等。
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夢溪筆談·辯證一》:“濯盡柔麵,則麵筋乃見。” 南宋詩人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 仲殊﹞所食皆蜜也。豆腐、麵觔、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小麥》:“麵筋,以麩與麵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為素食要物。”《紅樓夢》第六一回:“ 春燕 說葷的不好,另叫你炒個麵筋兒,少擱油纔好。”
據史料記載,麵筋始創於南北朝時期,是素齋園中的奇葩,尤其是以麵筋為主料的素仿葷菜肴,堪稱中華美食一絕,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到元代已有大量生產麵筋,在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上就詳細介紹了洗麵筋的方法。清代麵筋菜肴增多,花樣不斷翻新。
麵筋的營養成分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高於瘦豬肉、雞肉、雞蛋和大部分豆製品,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熱量食物,還含有鈣,鐵,磷,鉀等多種微量元素,是傳統美食。每100克油麵筋,能量490千卡;每100克水麵筋能量141千卡;新型麵筋採用最新工藝及包裝的麵筋產品,口感勁道、安全、衛生,可用於炒菜、火鍋、涼拌、燒烤。
《食鑒本草》:“性涼寒,寬中,益氣。”《綱目》:“解熱,和中,勞熱人宜煮食之。”《醫林纂要》:“解面毒,和筋養血,去瘀。”《隨息居飲食譜》:“解熱,止渴,消煩。”據《食物紺珠》(1592)記載,麵筋傳為南朝梁武帝所創製。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