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5 07:58:50秦島

香港九大毒菇,有一種致死率5%

@秦 

                                                                           致命白鵝膏


  香港地小人多,但土地開發率僅四分之一,郊野公園遍佈港九新界,動植物資源豐富,當中有許多菇菌類生長,每年誤食野菇致食物中毒屢有發生。媒體大肆報道,叫市民「路邊野菇不要採」。專家也再三提醒,如懷疑因進食菇類引致食物中毒,應立即求醫治療;如有剩餘菇菌,應帶同前往醫院,以供辨識種類。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曾梳理了本港九大最常見的有毒菇類,其中一種致死率達5%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日前通報,正調查一宗懷疑進食野生菇類後引致兩男女食物中毒的個案,並呼籲市民切勿採摘野生菇類進食。據了解,47歲女子和21歲男子,11日在家進食菇類約一小時後,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和嘔吐徵狀,當日早上到醫院急症室求醫,情況穩定,現已出院。初步調查顯示,病人進食的野生菇類在畢架山一帶山邊採摘。

  就在524日,兩名女子在東涌一處山邊採摘野生菇類,其後在家進食後約兩個半小時開始不適,陸續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和嘔吐等徵狀。兩人同日到北大嶼山醫院急症室求醫治療並康復。

  資料顯示,菇類中毒的原因是進食了若干有毒高等真菌未熟或已煮熟的子實體。引致中毒的菇類毒素由真菌自然生產,不能以烹煮、冷藏或其他食物加工方法清除。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由於難於辨別菇類是否適宜食用,市民切勿採摘野生菇類進食。進食菇類引致的食物中毒一般為急性,病徵通常包括進食後短時間內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痛等腸道徵狀。因應不同的菇種,病人亦可能出現如大量流汗、幻覺、昏迷或其他神經系統病徵和肝衰竭,嚴重者更可能引致死亡。

  到底本港有甚麼常見的有毒野菇需要留意呢?下面,來看看九大最常見的有毒菇類是哪些東西,市民平時在郊遊時亦不妨多加留神。

  致命白鵝膏,鵝膏科,蘑菇目,擔子菌門,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樹下的土壤表面。含有著名的鵝膏毒素,中毒症狀分三階段出現。後期患者會進入最嚴重的中毒階段,肝及腎臟出現衰竭現象,若不處理,患者可能在7-10天內死亡。

  裂絲蓋傘,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樹下的土壤表面。含有毒蕈鹼。中毒症狀一般於短時間內出現,患者通常於進食後30分鐘至2小時內發病。症狀包括出汗、流涎及流淚等。有時,症狀可能包括流涎、流淚、排尿、排便、腸胃不適和嘔吐等。部分患者還可能伴有其它症狀,包括視覺模糊、瞳孔收縮、血壓下降導致的頭暈及脈率明顯下降等。死亡率估計為5%  

  純黃白鬼傘,散生至群生於落葉、花盆或路旁花槽的泥土上。中毒病人通常於數小時至數天內快速復原。

  淡黃竹蓀,單生於地上,樹木或竹子下的腐殖質,特別是在剛竹屬、櫟屬或錐栗屬下。含有多種腸胃刺激物,病人通常於進食後的6小時內出現腸胃炎型症狀。

  硬皮馬勃,單生、散生或群生於土壤表面,子實體黃色至汙黃色,闊2-10厘米,球狀至近球狀,由繩索狀菌絲附著到基質上,外層厚實堅硬,略為覆有鱗片及不規則地裂開。

  假褐雲斑鵝膏,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樹下的土壤表面。含有正白胺酸毒素。病人於進食後最少12小時後出現腸胃炎型症狀。有時,發病時間可延遲至數日以至數周。發病後期出現尿頻、劇渴、面部浮腫、及急性腎功能衰竭。

  綠褶菇,單生、散生、群生或形成磨菇圈於草地或草坪表面。菌蓋白色、古銅色或黃白色,柔軟,闊10-30米,初期半球狀,隨成熟變為闊圓錐狀,甚至扁平,中部常密佈褐色鱗片。病人通常於進食後的6小時內出現腸胃炎型症狀,類似典型的食物中毒,可於數小時至數天內快速復原。

  晶粒鬼傘,樹樁周圍或闊葉樹林或木片覆蓋物上大量群生,菌蓋黃褐色或古銅色,通常中央部分顏色較深。含有一些氨基酸衍生物如鬼傘素,這些化學物質會干擾人體的酒精代謝功能。因此,此菇菌的毒性只有在酒精存在下才引致進食者發病,症狀通常於30分鐘內出現,一般維持約兩小時。如果在毒發後的數天內再喝含酒精的飲品,患者可能會再次復發。主要的症狀可能包括臉和脖子發紅、胸部疼痛、出汗、心跳加速、低血壓、手腳腫脹、口部有金屬味、噁心、嘔吐,視覺障礙和頭暈等。

  綠褐裸傘,樹樁或木片覆蓋物上大量群生或叢生。含有裸蓋菇鹼和其他不明的神經毒素,令食用者出現幻覺,通常於進食後的1小時內出現。大約24個小時後,症狀會逐漸減弱,但少數人可能仍會感到頭痛或疲勞。  

                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