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05 10:42:45一片汪洋

文化隨筆:本土與外來


                           
  作家這個頭銜,在香港普羅大眾眼中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若作為一種職業更是難於成就大事,分分鐘餓死自己,拖累家人。在不多的成功例子中,「作家」只是兼職賺錢的代名詞而已。但是在香港文壇,作家隊伍歷來不算寂寞。可見,有志於此者,總懷有各形各色的理由。
  作為一個既是香港、也不是完全香港的作家,我還隱約感覺到,好些年來,香港作家的出身並非純粹「香港製造」,最明顯的是自我標示的「本土」派,或被劃分為「外來」幫的南遷(南來)一族,在香港文學界中各擁山頭。
  「本土」派有著強烈的香港意識和香港優越感,南遷作家則由於其複雜的歷史原因,帶著大陸的烙印。孰好孰壞,很難一概而論。問題在於香港文壇中,這兩大族群不時會出現不和諧的「明爭暗門」。
  我一直認為,英雄莫問出處,只要有用武之地就夠了。然而落實到具體人和事時,英雄往往「氣短」。何故?本土與外來之「別」也!
  從嚴格意義上說,文學是抗拒國界的,但這不意味著它可以不需要「簽證」,而隨便「全球通行」。大凡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以其強烈的地域性色彩而傾倒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讀者,此乃獨特風格的重要內涵或參照系。大陸與香港,雖然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處於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氛圍中,但兩地的大文化背景卻不可割裂,而且正是這種生命土壤,使得香港作家、香港文學帶著難以避免的民族性。所謂的「本土」與「外來」,歸根究柢是出自同一母體。
  香港不同於大陸之處,在於香港是一個融化了東西方文化精髓的「東方之珠」,但香港的文學事業經過一百多年的孕育,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大文化板塊。不論是「本土」作家,還是「外來」作家,都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以我孔見,香港文學是從「外來」向「本土」逐漸同化和異化的必然結果。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二、三十年來,香港的文化氣息日漸濃厚。但平心而論,相較於香港作為亞太重要的商業城市,在經貿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香港的文化顯然遜色多了,難怪人們有種種誤解或偏見。 實際上,一百多年來中西文化在香港撞擊折射出的絢麗火花,不僅僅映照著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六百萬黃皮膚、黑頭髮的香港人。它是一個文化積存上沒有甚麼「家底」的「暴發戶」,和中國許多古城擁有的千百年文化發展史相比,香港也許不能稱之為「文化綠洲」,但也決非「文化沙漠」。在這個繁華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裏,有著許多令人心動的文化景觀,那不是茫茫沙漠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之都,這些活生生的存在,使它在中國,在亞太,都顯得「珠」光照人。客觀地說,香港不是只瀰漫著「銅臭」,還散發著文化的「香氛」。
  文學來源於生活,更來源於生活的昇華和發展。生活是一代一代延續下去的,那麼,文學也就有著它自身的傳統。沒有傳統,就沒有真正的文學;沒有發展,文學之花也必將走向枯萎。如果把文學一味當作宣傳工具,完全忘記普通老百姓也需要愉愉快快地享受他們創造的文化,這不僅是文學的悲哀,也與文明社會的本質背道而馳。從這個意義上說,香港文學值得自豪,因為她的文化空間是自由的。
  香港在經濟穩定繁榮這方面比較樂觀,如果這座城市要讓人更充滿自豪感的話,就一定要在文化上有非常大的構建。我以為,香港的「本土」及「外來」作家,面對充滿挑戰和成功機會的文學世界,更需要的是鎮靜、勇氣和智慧,而不是非理性的內耗。                          200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