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6 03:34:34一片汪洋

李遠哲的心聲

李遠哲的心聲




  
           

  三月下旬的閩南千年古城泉州,日暖花香,春意催人。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博士,在相隔五個年頭之後,又踏上這座古城。是日下午,當地匆匆從華僑趕到由澳門知名人士梁披雲等人倡辦的黎明大學時,旋即被十餘名師生的掌聲和熱情緊緊「包圍」住了。
  這是記者第二次採訪李遠哲博士。上一次,是一九八八年在他訪閩尋根的時候。
  沒有半點名人的架子,也沒有半點學點學者式的客套,李遠哲在黎大禮堂外,有求必應地在大學生們的學生證、信封、日記本簽下自己的名字,忙得大汗淋漓。
  李遠哲先生原籍泉州南安縣榕橋村,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台灣新竹。記者還從黎大提供的有關資料得知,他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台灣大學,一九六一年獲台灣清華大學化學博士,到了六七年,他在哈佛大學赫布巴赫教授指導下創立了交叉分子束研究方法,成功地建立了第一台檢測器轉動式交叉分子束實驗室裝置。
  一九七四年,李遠哲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授,並在該校勞倫斯伯克驗室進行科研工作,建立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先進的交叉分子實驗室,對人們深入理解化學反應和選擇反應途徑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此,李遠哲教援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波蘭尼教授和美國哈佛大學赫布巴赫教授,同獲一九八六年諾貝爾化學獎。他還曾經與楊振寧教授同獲里根親自頒發的國家科學獎章,並被稱為「開辟了可能性的世界」。
  去年八月,由李遠哲、楊振寧、丁肇中、田長霖、王賡武等「海外華人頂尖人物」發起的「陳嘉庚國際學會」在香港成立,李遠哲任會長,現在該會已有一百多人。
  這次,李遠哲是專程趕到廈門參加「陳嘉庚國際學會」董事會正式成立儀式的。他被推舉為會長。
  李遠哲在廈門說,來到嘉庚先生故鄉,目睹嘉庚先生創辦之偉業,對陳嘉庚先生更是敬仰欽佩,更感到弘揚嘉庚精神責無旁貸。四月二十八日將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動工興建的一座以陳嘉庚先生命名的化學樓,就是為了讓全球的人都了解陳嘉庚先生,知道陳嘉庚精神。
  他反復向記者強調,此次福建之行的目的在於,弘揚陳嘉庚先生將一切奉獻於教育的精神,發展中國科技,推動社會進步。
  在黎明大學禮堂,李遠哲教授站著向該校師生及泉州社會各界人士作了《陳嘉庚精神及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長篇演講。他激動地說:在世界上沒有人能像陳嘉庚先生那樣,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灌注在教育事業上,他不僅身體力行,而且凝聚了許多人的力量去辦學。我們陳嘉庚國際學會的成立,就是為了實現陳嘉庚先生的遺愿。這一番話,真切地道出了無數海外華人的心聲,博得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雖然身在大洋彼岸,但李遠哲對祖籍地的感情與日俱深。有人告訴記者,自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李遠哲博士即先後五次訪畢,被上海复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聘為名譽教授,並指導中科院化研所建立大型轉動式分子束激光裂解產物譜儀。
  記者已是第二次聆聽李遠哲教授的精彩演講。台上的他,脫去西裝後正動情地說:我上高一的時候,讀了《居里夫人傳》後,非常感動於她的理想:讓知識屬於全人類,不愿用自己的研究去獲取任何財富。
  他說:「科學研究就是為了在其中享受研究的快樂。走在人類知識最前端的人是很寂寞的。很少人能真正了解我的思想,但我正努力告訴大家我在幹甚麼。」
  李遠哲教授還認為,立國要靠教育、科技,科學研究是長遠的事情,不是短暫的經濟行為。
  「看到目前的中國,我對人類的將來抱很大希望。中華民族要在國際化進程中昂首挺胸,就必須學習陳嘉庚,重視教育,凝聚更多人的力量去辦學,在此呼籲政府將一定的資金用於教育和科研......」。
  我再一次握著李遠哲教授的手。這時,又一群大學生向他湧來,打斷了我未完成的採訪......(1993.03.28於泉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