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煩惱,生起的原因與過患
102.11.19 週二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煩惱的總相是什麼?
如集論中說:「凡是一法的生起,能使我們的心,相續處在極端不寂靜的狀態,這就是煩惱的總相。」因此,所謂的煩惱就是使我們的心,處在非常不安靜狀態的那個法。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廣論原文)
至於煩惱的別相,共有十種:
第一是貪。在六根面對六塵時,由於追逐外境,對於喜歡的境界,產生耽著難捨的心意,就像布上沾滿了油漬,無論如何都難以洗除。這種自心與外境難以分離的愛戀,就屬於貪。
第二是瞋。不論對象是人、事、或者物如刀杖荊刺等,只要是能引發眾生苦受,產生恚惱心,或者忿、恨、惱、嫉、害等情緒,因而想到要對這些人事物加以報復或損害的,都屬於瞋。
第三是慢。慢是依於我見,在自己和他人相較之下,所產生一種自認為高過別人的心態。
第四是無明。就是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業果、三寶等真實的涵義,無法明瞭,因此內心被愚癡所遮障。
第五是疑。就是對於四諦、業果、三寶等內容,產生懷疑。不能確定它們是有?還是無?是對?還是錯?
第六是壞聚見。就是薩迦耶見,執取五蘊為我的一種錯誤見解。這種以為有「我」、「我所有」的錯誤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不能體證「無我」的真實義。這種以為有「我」、「我所有」的見解,為什麼稱為壞聚見呢?壞,是指無常、生滅;聚,是指眾多,並非唯一。為了要顯示這個因緣所生的五蘊之身,是無常、生滅的,是許多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所產生的假有之身,並沒有一個永恆不滅(常)、獨一無二的「我」存在。因此立名為壞聚見。
第七是邊執見。就是執著「有」或「無」兩邊。這是依於薩迦耶見,先執取有個「我」的存在,再進一步認為「我」是常住不滅、永恆存在的(落在「有」邊),或者是認為「我」會隨著死亡而斷滅,並沒有所謂的輪迴或來生(落在「無」邊),這兩種邊見,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體悟「中道」正見。
第八是見取見。這是依於薩迦耶見、邊見或者邪見,這三種不正見而來的。只要是執取其中的一項,主觀的認為這種見解是對的、是最殊勝的,就是見取見。這種錯誤的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得正知見。
第九是戒禁取見。凡是依照一些錯誤的禁忌,應當捨棄的戒條,或者其他種種行為、規則,認為身、語只要這樣行持,必定能淨除業障、解除煩惱,甚至了脫生死。但是這些錯誤的見解,不但不能達到這些目的,反而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永遠無法正確地淨除業障、斷除煩惱和解脫輪迴。
第十是邪見。就是毀謗沒有前世、後世、業果等錯誤的見解;或者認為「大自在天」,以及「勝性」等,是造一切情、器世間的主宰。這樣的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以及「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的緣生道理。
這十種煩惱,是出自集論、瑜伽師地論,以及釋五蘊論中所說的。
這十種煩惱,稱為「根本煩惱」。在百法明門論中,除了詳細地介紹這「十根本煩惱」以外,更將煩惱細分為大隨煩惱、中隨煩惱,以及小隨煩惱。可參閱百法,以幫助更進一步認清煩惱的內容。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謂聽聞邪法,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消文:
說明煩惱發生的原因,共有六種,分述於下:
1.是煩惱的種子。這個種子,在沒有遇到外緣時,潛伏在我們的第八識當中,處於一種睡眠的狀態,所以稱為「隨眠」,等遇到外緣時,就生起現行,因而發生種種煩惱。因此這個煩惱的種子,是煩惱發生的所依。
2.是外面的境界。由於外面不同的境界現前,因此引發種種不同的煩惱。如順境現前時,引生貪煩惱;違境現前時,引生瞋煩惱;不順不違境現前時,引生痴煩惱。所以,外面的境界,是煩惱發生的所緣。
3.是惡友的雜染。由於親近惡友,引誘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等,以致於引生貪、瞋、癡等煩惱。由此遠離佛法,貪著世間,難以生出厭離、解脫的心。
4.是受言教的影響。由於聽聞邪法的言論、教導,因此不但不能伏斷煩惱,反而因為錯誤的引導,而發生煩惱。
5.是串習力。由於每天繼續不斷地串習貪、瞋、癡等煩惱,因此只有增長煩惱,而無法斷除煩惱。
6.是「非理作意」。煩惱發生時,不但沒有馬上「如理作意」來對治煩惱,反而「非理作意」地增加對喜歡、不喜歡的愛著。另外,如妄執「無常」為「常」等四種顛倒,也是因「非理作意」而產生煩惱的原因。
第四過患者。謂煩惱纔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於自於他於俱損害,於現於後於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莊嚴經論云:「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入行論亦云:「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此說過患,皆當了知。
又如阿蘭若師云:「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又云:「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於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第四點是說明煩惱的過患。
只要煩惱一生起,心就立刻被染著,而對外境攀緣不止,產生種種的顛倒和執取。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
原來是含藏在第八識內習氣的種子,如今遇到外緣而生起現行了。貪習的種子,遇到了順境,生起貪煩惱;瞋習的種子,遇到了逆境,生起了瞋煩惱……,這些生起現行的煩惱,又回薰到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這樣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的結果,不但更堅固了第八識內習氣的種子,也使得煩惱永遠不能間斷。
一旦發生煩惱,對於自己、對於他人,甚至包括大眾,都會造成損害;而且在這一世、下一世,或者生生世世,身心都將遭受憂苦等果報。
煩惱使我們永遠無法證得涅槃、寂靜;煩惱使我們的善法退失,使一切的受用衰損;煩惱使我們處在大眾中時,內心充滿怯弱、畏懼和害怕;煩惱使我們不論置身何處,都惡名遠播;煩惱使我們受到大師和護法聖者的訶責;煩惱使我們臨終時憂悔而死;煩惱使我們死後墮惡趣;煩惱使我們不能獲得任何的利益。
莊嚴經論中說:「煩惱不但毀壞自己、毀壞他人,也毀壞一切的淨戒;煩惱使一切的利益退失、損害,同時也會遭受護法和大師們的訶責;煩惱使得鬥諍不斷、惡名遠播,他生來世還會墮在八難等處;煩惱使已經得到的,害怕失去;還未得到的,希求得到。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使我們永遠處在大憂苦中。」
入行論中也說:「瞋恚、貪愛等煩惱,是我們最大的怨敵。它沒有萬能的手腳,也沒有勇猛的勢力,和多謀的智慧,卻能夠征服我,使我成為它的奴僕,讓它安然地住在我的心中。對於這個看起來似乎能帶來歡樂,卻是損害我最多的怨敵,我竟然能夠百般地忍讓,不生起一絲一毫的憤恚;但是對於修行時,身心上的一點小苦,卻不能忍受而生瞋恚。如此該忍的不忍,不該忍的卻忍,這般顛倒的心態、做法,是應該受到呵責的。縱使一切的天人與非天(阿修羅等),都與我為敵,也不能使我墮入無間地獄的大猛火中。只有這個煩惱的怨敵,能夠在剎那間,將我拋向無間地獄的大猛火中。這股強大的勢力,就算是遇到了須彌山峰,也能將它化為灰燼,何況是如此脆弱、渺小的我。這個煩惱的怨敵,從無始以來就一直跟隨著我,不像其他的敵人,僅是短暫的一段時間為敵。因此,對於這個久遠以來,一直陪伴著我的怨敵,若是不能戒慎恐懼地相待,影響就很深遠了。
如果我們親近、承事的是善知識,就能得到許多世間,以及出世間的利益和安樂。可是如果親近、承事的是煩惱怨敵,就只會帶來無邊的損惱和痛苦了。」以上所說,是關於煩惱的過患,應當仔細地思惟、瞭解。
又如阿蘭若師所說:「若是想要斷除煩惱,就必須先了解煩惱的過患、煩惱的體相、對治煩惱的方法,以及煩惱發生的原因。如果不能明白煩惱的過患,就不能觀察它所造成的過失,而將它視為怨敵,來斷除煩惱了。若是不能瞭解煩惱的體相,就不能認識煩惱,當煩惱來的時候就不能察覺。如果不能了解煩惱發生的原因和對治的方法,即使認識煩惱,也無從拔除煩惱。因此,想要斷除煩惱,就必須多多思惟莊嚴經論,以及入行論中所說,有關煩惱的部分。」
又說:「若是想要認識煩惱的形相,就必須聽聞、學習阿毘達磨俱舍論,乃至五蘊差別論。以論中所說的,來分別根本煩惱和隨煩惱與心相應的情況,這樣在貪、瞋等煩惱一生起時,就能馬上知道這是貪、這是瞋……,認識這就是我的怨敵,我應該與煩惱鬥爭。」唯有如此,才能認識煩惱,進而對治煩惱。
上一篇:如何讓心堅強──智慧
下一篇:給小朋友
煩惱即菩提
午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