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法院采風錄: 離婚的故事
102.6.27 週四
算不算抱怨呢?(是的,你是在抱怨。)
關於昨天的經驗,一個新住民議題,讓我晚上跟老公嘀咕了一些話。
多年前我曾去上課,建立了關於外配相關議題的新觀念,覺得自己好像可以比較客觀看待她們;後來有機會接聽一些受暴婦女的電話,這樣的被教育背景,在我真正接觸一些個案的故事後,讓我又勾起我那潛藏在底層的舊思維,我有了更多的省思,內心卻忍不住有了嘀咕。
話說,昨天我與一個大陸籍女子接觸,已經離婚的她,認為前夫不適任繼續監護女兒,所以要求改判監護人,並主張前夫要負責女兒一半的教育生活費用。
在澄清雙方訴求的過程中,我看見她用相當強勢、自覺自主、情緒化、嘶吼的聲調回應。我問她為何會這樣自我表達,她直率地說她覺得自己被欺壓,所以她需要如此反應,相對於她的先 生,一付無奈與無言。幾次互動後,她都做相似對應。我看見她這樣的思維與行為,我不知道她是否有躁鬱症?
還是大陸女子的一種剛毅意識的行為反應?
(我接觸過的,不管是曾在大陸遇過的導遊──在我們提到男女平等議題時,她告訴我們她自己的養成觀念是女尊男卑,女人當自強──或在台做看護工作或結婚的,她們的個性都非常明顯、自主意識強,有明確的生活目的與未來目標。)
還是她個人的行為模式?
還是被我們的社會局家暴中心等機構相挺的結果?
還是各種原因都有?
我對她有了負向感覺。
後來,又看見她那12歲進入青春期的女兒,對待台籍父親的態度,更讓我深深不以為然。那小女孩瀏海半遮臉,露出一半眼睛,用眼尾瞄人的一副不屑、輕視與敵意態度。
是誰允許她這樣?
或是誰影響教導?
為何形成這樣的父女關係?
不佳的第一印象感覺,勾起了我過去某些認知,我提醒自己要更謹慎與這個大陸籍外配互動,小心處理她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