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6 17:05:32魯柏

書摘「終於快樂」

終於快樂:資深心理師的快樂配方/Richard O’Connor

  • 快樂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紋理之中穿梭,只要我們是有意識地在過日子。快樂沒有任何的價格標籤。
  • 人類心靈的快樂程式,非以增進人類的幸福為目的,而是要促使我們不間斷地努力。。。你的頭腦一點也不在乎你快不快樂。。。所以若要獲得真正的快樂,你必須比你的基因更聰明、更懂得靈活應變。
  • 日常生活的種種情況累積出的許多功力,即足以產生創傷性的影響。。。你以為自己的感覺很正常,可能是個性太過軟弱才會心有怨言。。。。當你忘記如何才能讓自己快樂,那就是慢性創傷症候群。。。為慢性創傷症候群所苦的人,有迴避或控制情緒的傾向,而這麼做的結果之一是憂鬱性的乏味與了無生趣。
  • 當母子相處融洽,當媽媽能完全沈浸在小寶貝的世界裡,他們就能進入原始的本能境界,與母貓舔新生小貓沒有兩樣。。。如果她夠能靜,就會有一個沈著的孩子。
  • 根本不必虐待或疏忽,光是惡劣的親子關係,就足以造成持續至成年的腦部結果損壞。這會導致孩子成年後出現情緒感知與控制的障礙,集中精神、專注與學習的障礙,信任與了解他人的障礙,以及自尊與自我控制的障礙。
  • 即使你自己的父母不是很稱職,只要你還記得童年時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就在那方面回應你的孩子吧。把你的注意力專注在孩子身上、同理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同理心的本身也許就是最重要的元素。
  • 情況較為輕微的壞習慣,例如拖拖拉拉、工作過度和消費過度,目的都是要為單調乏味的生活帶來刺激。看電視、上網成癮及暴食,也都具有麻痺的效果。這些自我挫敗的習慣難以戒除的一大原因,在於它們的效果奇佳,沒有其他的替代行為能如此於瞬間控制住你的恐懼感。
  • 多數人都會暗自擔心自己不得人愛,生活毫無意義,能力又兼不足,只知道假裝自己很行,但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這些恐懼是當代生活壓力的加工製品,就像習得無助感。漂浮性焦慮是自然反應。
  • 漂浮性焦慮:不一定發生在某一個特殊情境下的焦慮,感覺來去無踨,捉摸不定,沒有對象,通常和慢性的環境壓力有關。
  • 沈思不能變快樂,只會更憂鬱。。。我是哪裡有問題,別人都不像我這麼憂愁;其他人好像都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我們想要解決所有只要是人就會有的問題,但是我們辦不到。但我們放不下試圖掌控的欲望,這就是執迷。
  • 別以為自己很重要:人類在思考人生中的事件時會極力跨大自己在那些事件中的重要性。所有那些自我中心的注意力對我們來說都不是好事,它形成了一個我所謂的內在的批評家,設下超高的標準,又給我們戴上眼罩,導致我們眼中所見只有世界的一小部份。
  • 人類的悲慘大多由心而生。我們不肯接受事情就是不如已願的事實,還白費功夫地硬要為所不可為。。。患者必須在真實生活中面對他們的恐懼,然後才能真正獲得釋放。但我們無法直接改改自己的感受,感受是跟在行為之後而來。我們只能先做些不同於以往的事,然後感受大概就會跟著改變。
  • 慈悲的好奇是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拿來面對自己的態度。。。它要我們放下批判,並以同理心取而代之,換句話說就是願意去感受自我所感受到的一切。。。我們比平常更深入地自我檢視,同時抱持著更大的客觀。
  • 活在當下,意思是蓄意養成一個新的態度,以面對自己的念頭、感受和體驗。這個態度是開放的、同情且客觀的,也是一種刻意的努力,意圖避色受到舊有思考和行為習慣的指引,以看出每個體驗均有它獨到之處。
  • 許多不快樂的人都是極為痛苦地「內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們對記憶中的每件事都像是在找虱子一樣仔細,還會痛斥自己.。。那種執迷的自覺意識是憂鬱和宿醉的標誌,和內觀是風馬牛不相及。
  • 防衛會扭曲現實,也會扭轉我們的性格;而既定模式則是一些刻板的期望,決定我們的生活該怎麼過。防衛將我們厭惡的感受摒除在外,內觀郤教導我們無需害怕自己皂感受。。我們即沒有必要假裝自己什麼感覺也沒有。
  • 自我約束是脫離許多心理小習慣的關鍵,而就是那些討厭的習慣害得我們這麼悲慘。。。你越常練習意志力,你就擁有更多的意志力。你越相信自己有做決定和影響人生的能力,你就越快樂。
  • 減少悲慘的一個重要捷徑是:建立良好的習慣,這麼一來你就不必為了做決定而傷腦筋。
  • 想要脫離悲傷的情緒和黏著的思緒,少數具有效率的策略之一是起身去做點事。感覺會跟在行動之後,我們的身體是走在前面的。
  • 過度自我參照:基本的歸因錯誤,是一種會讓我們相信事實真的都和我有關的扭曲。在心靈的負面架構中,它可以導致你相信每個人隨時都在盯著你看,特別是你出錯的時候。
  • 人類一輩子都在承受要去做對自己有益之事的壓力,而我們厭倦死了。。那種壓力已經完全被我們內化,變成一個永遠也不會滿意的內在批評家,而它只因為有能力抨擊我們,就對我們毫不留情。
  • 消極反抗是針對對刻板權威的典型防衛,而這很不幸地意味著我們會從自虐得到一種獨立感。。。因循苟且是一種消極反抗,。。也是一種讓我們將就於次好結果的方式,因為我們總可以告訴自己,要是有更多的時間就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你真的很善於合理化,你會不斷用這種方式尋求自滿,但這是廉價的快樂。你是一點一滴在降低你對自己的期望。
  • 捨不得放手的悲慘:附帶收穫也可是是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自覺神聖),可以持續做自己不斷抱怨的工作(害怕改變),以及許多不快樂因素的背後因素。
  • 社會環境中那種不自在的感受大多來自於試圖打破僵局。相反的,試著習慣少說一點話吧!會不會冷場就由其他人去擔心。
  • 情緒焦慮型:情緒焦慮的成人常會急切地想獲得他人的愛與支持,卻又不斷害怕自己會失望或被遺棄。對於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有匱乏、依賴、操控的傾向,打從心底強烈懷疑自己的價值,因此更加害怕被拒絕。如果出現富有同情心的表現,那也只是為了緩和自己和到他人受苦的難過,而不是基於寬宏大量或同理心的動機出手相助。
  • 把焦點集中於感激之情能提升快樂的水準,至少有暫時性的效果,能促進你的睡眠,刺激你做出更多大方、助人的行為。
  • 我們所以這麼容易適應,是因為我們維持專注的時間太短,這也是樂透得主與意外受害者能迅速回歸基本快樂水準的緣故。生活中諸如此類的重大變化剛開始會佔去心思許多空間,但是我們很快又會為了日常生活的芝麻小事分心。。我們會傾向於忘卻自己的失能或富有,因為注意力只會被它們佔據極其短暫的一段時間。
  • 敬畏往往是因為接觸到遠大於我們自身的事物而激發,例如海洋、山岳和城市,它們提醒我們,自己不過是浩翰宇宙中的一個小點。敬畏育常也與神秘或意外的驚喜有關,但你若是要加以研究分析,就會失去那種感動的興奮感。
  • 我們害怕劇烈的情緒體驗,主要是因為我們知道它們會撼動我們的世界,會挑戰我們日復一日重複做著同權事情的安全與自在感,儘管那泰半是悲慘的。。。面對自己正在恐懼的事實吧。沒什麼好丟臉的,大家都希望安全自在,但有時侯這種欲望與我們對歡樂的渴求會互相牴觸,所以我們必須找出一個平衡點,內觀自覺地去面對恐懼,深呼吸,坦然以對。
  • 朝著目標邁進時,人會比較快樂。我們做事時會覺得很有目標,還會默默地替自己加油打氣,而因為我們表現得這麼好又這麼功勉,連帶地自尊也得到提升。
  • 工作時,人們較有可能處於「心流」狀態,即感覺強壯、積極、富有創意、集中和有動力。休閒時,人們則較傾向於感覺悲慘、被動、軟弱、無聊和不滿。
  •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工作是必要之惡。。很多人有辦法讓最例行的公事也能多少帶點樂趣。我們可以樂在工作,因為它讓我們的生活有結構、有目標,人類也天生會因為把某件事做到好或是不錯而心滿意足。
  • 你最好盡可能地喜歡自己的工作,而非每天邊做邊嫌。
  • 試著讓你的工作變得不同
    • 發展下班後的精采:試著對工作保持一個內觀的態度,但不要把它看得太嚴肅。試著像快樂公車的司機那樣出現在別人面前,準備用友善的態度待人,找出每天都可以玩味的事情。
    • 善待每一個人:試著用內觀的態度面對。
    • 不要害怕離職
    • 調整工作節奏
    • 發揮正面影響力
  • 有些關係不要強求:1信賴你的直覺,2,不要任由自己被人操緃:學習辨識出內疚、隱含的威脅和被動的挑釁。3不要太費力氣去討人喜愛,4不要良費時間在很難相處的人身上:如果你不得不和他們相試,別試圖改變他們。對他們抱持著慈悲心,但保持距離。
  • 原諒自己,也原諒傷害你的人:那些傷害你的人一樣是依據他們所知最好的資訊來行動。一個人積極地意圖傷害另一人的情況,實際上是相當罕見的,比較常見的是充滿憤努,活在一個扭曲的既定模式之下,受了傷害,變得很有防衛心,並相為了意識到的傷痛討回公道。我們就是迠樣傷害了別人,別人也是這樣傷害了我們。你必須原諒對方只是個凡人。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