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21:27:30斷捨離

楞嚴經 0106 ~ 0110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06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今天我們研究『循業發現』,業是由心造的,心怎麼造業?心動就造業,不動就不造業。心為什麼會動?常常講心被境界誘惑它就動,所以說業由心造,這個心是由外面境界來牽引。而這裡面實在說,如果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是不加妄知,這個心只有明瞭而不造業。所以佛在本經裡面講無明的根本,說無明的真實相,佛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是本有的,是真正的智慧,就是般若真知,真正的智慧。

.

我們眼能見、耳能聽,能見、能聽是我們的本能,是真知,這就叫做知見,這是真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常住真心;如果在這裡面再要建立一個能知,這就是無明的根本,由於無明才能夠生一切相。我們說得很粗,事實上這個境界非常的微細,這個知見我們的確沒有辦法發現。為什麼沒有辦法去發現?因為我們知見上不知道又加了多少的知見,所以那個根本,真正的知見不能夠發現,被那些無量無邊虛妄的知見埋在裡面。但是要曉得,無量無邊分別虛妄知見,都是依根本知見而生起的,離開了虛妄,真實就現前。

.

所以多讀讀大乘經有好處,《永嘉大師證道歌》一開頭,就把修學最高的原理原則提示出來。他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跟此地講的意思相通。為什麼不除妄想?因為這個妄想循業發現,虛妄,既是虛妄的,你除它幹什麼?你要除它,豈不是又增加一層虛妄?循業發現,誰循業發現?真如,真如是本有的。既是本有的,你要去求它,你這求的心就是妄念、就是無明。你要想斷妄、要想求真,這個念頭總是妄念,不知道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心裡頭沒有求、也沒有斷,你的心才能清淨。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07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第二個大段就是「文殊菩薩揀選圓通」,這一章也很重要,二十五位菩薩各人說他修行的方法,文殊菩薩代我們來選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代表我們來選擇。他所選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這是他選擇的,代我們選擇出來。第三段是《楞嚴經》裡面所說的戒律一門。真是這一卷經是戒定慧三學都有了,「耳根圓通章」講定學,「文殊菩薩揀選」屬於慧學,後面「四種清淨明誨」是戒學。

.

希望諸位同修對於這一卷經要特別的留意,將來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經典裡面所講的都是屬於原理原則,可以應用在任何一個法門上。尤其是修淨土,觀音、勢至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好像一所學校一樣,如果阿彌陀佛是校長,觀音菩薩是教務主任,大勢至菩薩是訓導主任,就是這樣的性質。所以非常重要,特別是與淨土法門相應。這是把第六卷的大意介紹給諸位。

.

「觀」,我們簡單可以說,耳根接觸音聲叫聞,一接觸通達其事理這叫觀。而這個地方特別取達理,理是甚深之理。我們今天科學、哲學裡面所追求的,一切宇宙萬有的根源、本體,理就是本源、就是本體,從本體一直到現相,一剎那間全都通達,這叫觀。所以一通達,哪有不自在!「觀世音」菩薩是觀自在,對他自己本身來說,自在,他自在從哪來的?從觀照來的,我們稱觀世音,這是從他修學方法上建立這個名號,他是用這個方法,觀自在是講他得受用上建的這個名號。「觀世音」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救苦救難,引申有這個意思,見到一切眾生苦難的音聲就尋聲救苦,有這個意思在。但是這個意思是引申的意思,它的本意,觀世音是講他修行的方法,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08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直心」,怎樣才叫直?佛在《觀經》裡面講的菩提心,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跟《起信論》一對照,彼此互相一註解,就明瞭了。什麼是直心?直心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什麼叫大悲心?大悲心是迴向發願心。諸位要記住,這不是一樁事情,發願是一樁事情,迴向是一樁事情,是兩樁事情。發四弘誓願,或者是依普賢行願品發十大願王,這是發願,這就是大悲心。這麼一看,這個意思就很明顯。可是至誠,這又來問題了,怎樣才叫至誠?至誠的標準是什麼?諸位念曾國藩《求闕齋讀書筆記》,那就是他的讀書心得。你看別人總是心裡求圓滿,什麼事情都求圓圓滿滿的,曾國藩跟人不一樣,他求欠缺,不要太圓滿。他書坊題的橫額「求闕齋」,不是求全,求缺。為什麼?滿了,後面就要走下坡。你看月亮,月亮圓滿以後就一天一天欠缺。求缺,缺的時候一天一天增加圓滿,這個意思好,也能看到曾國藩的學問。他在讀書心得裡面寫的,什麼叫誠?一念不生叫誠。

.

第二講「深心」。《起信論》也講深心,《觀經》裡面也講深心,深心是什麼?深心是好德好善之心。諸位要曉得,好德好善世間人有、小乘也有、外道也有,大慈大悲人天有、小乘有、外道也有,唯獨直心沒有。三心統統具足才叫做菩提心,沒有直心,單單有深心、有大悲心,不叫做菩提心。由此可知,稱菩提心,直心是第一、是基礎。就是一切凡夫外道,他們統統都沒有直心,直心最難!直心是真誠,真誠太難,我們要特別重視這一點。你要想真就要離妄,要想誠就要離一切虛偽,才能夠做到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成佛作祖的基礎。深心好善好德,剛才講一般常人也有,常人雖有好善好德,程度不相同,世間人好善好德為自己,其目的在哪裡?為名或者是為利。他好善,希望大家稱他「某某人是大善人」,選舉好人好事,他就可以被選上了。如果為這個來行善,這個善不是真善。我們看《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善有真有假、有半有滿、有大有小,他一共說了五對十個境界。

.

深心是自受用,目的在修什麼?修清淨心。一個人好善好德、法喜充滿、身心清淨,這是自利;大悲心是利他,大慈大悲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由此可知,深心與大悲心都是用,都是作用,而直心是理體,深心與大悲心也就是清淨心與慈悲心,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礎上,這就叫做菩提心。如果我們自己的清淨心跟慈悲心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礎上,這不叫做慈悲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看到觀世音菩薩的修學,這一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觀世音菩薩自己敘說他自己怎麼修行、怎麼成就、怎麼證果的;《法華經》裡面的「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說他怎麼樣度眾生,那是化他的,這是說他自己怎麼修成的。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09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如果認為戒律是禁止別人的,這個事情不能做、這個事情又不能做,應該要如何如何,那你錯誤了。大小乘戒都是自律的,幫助我們身心清淨,幫助我們得一心。如果我們的心一緣外面境界就散亂,就不能得一心,不得一心你怎麼能開智慧?諸位如果在這幾句話裡面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你這一生證得一心,從一心再進一步修行證果,我可以說是決定有把握。如果再看到外面境界這個是、那個非,張家長、李家短,我們這一生必定又空過了,不但一心你不能證得,恐怕功夫成片都成問題。功夫成片成問題,換句話說,帶業往生就不可靠了。

.

這個地方講觀世音佛勸告觀世音菩薩,首先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是沒有法子修學。我們聽了之後,我們自己也要發菩提心。我們發的心是不是真的菩提心?不是的,這一點諸位要曉得。菩提心是覺心,我們現在樣樣都迷惑顛倒,我們的心是凡夫心,不是菩提心,這個你要搞清楚。菩提心是在一切境界裡面覺而不迷,這個心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的意思。所以二乘人沒有菩提心,二乘人迷惑顛倒,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菩提心。我們就要問了,那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怎麼個發法?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可見得菩提心是我們人人本來具足的。但是很可惜,雖然本來具足,現在迷了,不能現前,這是個很可悲的事情。怎麼迷的?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換句話說,你有煩惱障、你有所知障,把你本來的覺心障礙了,變成不覺。

.

講到斷煩惱障,頭一個要去私欲,私心、欲望要斷掉。如果還有一絲毫私心、還有一點欲望,諸位要曉得,你的煩惱障天天在增長,你菩提心沒指望,你怎麼能得禪定?不要說世間五欲六塵你從心地裡頭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弘法利生這個念頭都不能有。為什麼?弘法利生還是欲望,還是你的障礙。弘法利生事情要不要做?要做,天天做,今天做了今天圓滿,不想明天,想明天就有欲望、就有私心了。佛叫我們隨緣、不要攀緣,想到明天、想到我要如何如何做,那就是攀緣,你的心就不清淨。明天還沒到,想它幹什麼?明天,明天再說!換句話說,總而言之,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裡頭又不能有欲望,你要弘法利生的欲望都不可以有,連成佛作祖的欲望也不能有,我自己要如何得一心不亂,這個欲望也不能有,一有這個念頭都是障礙,你的心不能得一。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段非常重要,你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佛教給他的,先教他發心,然後教他修行。菩提心是覺心,然後修的行就是依覺而行,決定不迷,所以這叫三慧。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10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經文可以說講到最重要的部分。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菩薩修行的要領「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問題的確是要很清楚的理解,而後我們才能夠有效的去運用。話雖然是這樣說,真正很清楚的理解的確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自己二障太重,煩惱、所知太重了。而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根源,諸位一定要曉得,這是經論裡面常講的,煩惱障的根本是我執,有我執就有煩惱。諸位想想,「我」都沒有了,煩惱從哪裡生!我沒有了,真正到無我,煩惱障斷了,可是所知障還沒斷,為什麼?所知障是法執。譬如小乘人的智慧,他是破了我執,知道四大五蘊和合的相不是我,這裡面沒有我,但是他還執著四大五蘊是有的,由於這個執著沒有破,所以他的智慧不能現前。

.

可是我們在大經裡面來看,這兩種障礙對於菩提涅槃都產生妨礙的作用。煩惱障不但障涅槃也障菩提,所知障不但障菩提亦障涅槃。譬如小乘聖者只能證偏真涅槃,不能證得究竟涅槃,只能斷三界的分段生死,沒有能力斷變易生死。我們今天這病根在哪裡一定要找到,病根不能拔除,聞思修我們用不上。等用聞思修的時候,的確煩惱障盡,所餘的所知障未盡,他的功夫都是用在破所知障,以三慧破所知障。三學最主要的是破煩惱障,當然也破所知障,可是以破煩惱障為主,這戒定慧三學。而三慧是完全破所知障,所知障都破了,煩惱障自然就沒有。這是前面的一點意思。

.

大乘菩薩入定,你們看看《華嚴經》,修禪定的人在哪裡修?在市廛。市廛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市場、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在那裡修定。怎麼修法?樣樣都看、樣樣都聽,到處去摸摸、去逛逛,心不動,這是修定,這叫大定。可不是小乘人的面壁,那面壁定沒有用處、不起作用;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去練,練不動心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修楞嚴大定。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他們所修的楞嚴大定,說老實話,不外乎這個原理原則。諸位要能懂得這個原理原則,認真在境界上修行,如果在境界上一起心、一動念立刻曉得錯誤,這就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起心動念是免不了的,為什麼?因為你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惑,當然會起心、會動念,可是一起心、一動念立刻覺悟,這就是菩薩。一覺悟怎麼樣?我的心不隨外境轉了,這個心就又收回來,又定了,這就叫觀照,這就是覺悟。所以我們這個覺悟,是在一切境界裡頭念念要覺悟,一念不覺一念就迷了,要念念覺悟、要天天覺悟、要年年覺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個我不必說了,《大乘起信論》裡面說得很好,《大乘起信論》講始覺,成佛還是叫開始覺悟,叫究竟始覺。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這個《起信論》是要用功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