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ngs that matter
﹝持續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對方,不拿自己對對方的認識與瞭解去將對方定型,是保護兩人關係的一種方法。﹞... Renee
。
以下文字摘錄自﹝The things that matter﹞... Edward Mendelson
《出生 / 科學怪人》
無論死亡或在世,親子之間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分離,身體和情感上的疏離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發生。
父母親對孩子的感情摻雜了喜悅、寬容與義務,這種感覺是他們夫妻兩人有時無法從對方身上找到的。
冷漠終有一天積累成難以融化的孤寂 ── 這種孤寂和外在形式的孤立、放逐或迷失不同,這是一種習慣性的孤寂,即便有人在身邊也無法化解。
人際關係分兩種:一種以愛為基礎,另一種以權力為基礎。愛的關係靠自願承擔義務來維繫;權力關係靠勢力來維繫。
承諾要愛惜某人,就表示心甘情願放棄自由;這種承諾只接受良知的約束,不靠權力控制所愛的人。當違背承諾和拒絕承擔責任的狀況發生時,權力和勢力便取而代之。
當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關係終了,剩餘的只有停滯、死氣沉沉的主僕關係。權力關係中的兩造不由自主地被困在沒有愛的處境中,這種矛盾的現象是一種深重的無力感。
婚姻和親情這一類親密、自發性的關係是比較平等的,而且關係愈平等,生活愈幸福美滿。
小孩子生活的無法自理和父母精神上的奴役兩者相抵消,這種關係比表面看起來更平等。隨著小孩子逐漸長大,自主能力漸強,父母親相對地比較不願付出勞力照顧。每一代生活中的大小事不斷改變,兩代的平衡狀態也會不斷自行調整。
親密關係有過去也有未來,會隨著時間而發展、改變,藉此維持平衡狀態,否則親密關係會終止。如果雙方不願維持平等的關係,那麼最後會陷入一種癱瘓、停滯的主僕關係。
生命中的許多時刻裡,保持客觀會產生簡單明瞭、公正無私和公平正義的結果。但事情沒這麼簡單,因為過度保持客觀可能引發非理性的恐懼。如果你追求純理性、純中立的世界觀,那麼你會毫不猶豫地壓抑自己,認為自己不是主體,認為自己無法作決定、沒有七情六慾。
因為失去所以得到更多 v.s 因為擁有所以失去更多;生命是有情感交流的,是有選擇的 v.s 生命是客觀的,是註定的。
《童年 / 咆哮山莊》
他們希望從對方得到的,不是成人從性得到的那種稍縱即逝、無法徹底滿足的快感,而是一種純粹的圓滿。
童年階段代表一種非凡的能量,成人階段代表平凡與脆弱。成年之後註定必須經歷挫折,必須被困在標示性別和地位的軀殼和衣服之中。
比男人更堅強,比小孩更單純,她的氣質獨一無二。
Vision ── 信念、信仰或者教條通常是自己決定的,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改變;靈啟就不同了,它出現的時間很短暫,稍縱即逝,不是自己能決定的。靈啟比較像是外來的,不是人可以選擇的。
許多人誤以為「渴望兩人成為一體」就是「渴望性伴侶」,但其實兩種慾望是不同的。
跳脫性別和身體框架的束縛,全面突破界線。
有一種存在應該是超越自我的。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像個有許多小孔的容器,無法容納全部的自己。她堅信他一直存在她心中,但存在的方式不是回憶中的對象,她的存在和他息息相關。
詩的對話者通常是內心靈啟的來源,這是其他人無法瞭解的。深度的心靈世界即使被親如姊姊的人偶然窺見,也是不太可能被瞭解的。
她習慣將自己的憤怒和不安轉化成一種不尋常的勝利感。
書本和性一樣,只能在表面上替代圓滿靈啟境界。
多數人都有一個內在自我和外在的自我,內在自我常常希望保有個人隱私,外在自我則希望能夠引起他人共鳴、為他人所瞭解。
從羅蜜歐與茱麗葉越界的情感,到崔斯坦和伊索德兩人的私通,所有逾越禁忌的慾望都和性沒什麼關聯。比較相關的反而是渴望從人類限制中獲得解放,渴望超越時間的束縛,超越他人的阻礙,超越自己身體的慾望。
「我非常清楚,時間會改變我對他的愛,正如同冬天會改變樹的顏色 ── 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好比地底下石頭般堅定 ── 這種改變看得見,雖是一種小小樂趣,卻不可或缺。」
愛情是自給自足的,戀人不需要特別做什麼,也不需要希望獲得什麼,就可以將愛維繫,因為維繫這份愛的力量撐起了天與地,這種力量近乎神祇。
離開靈啟的境界,回到真實世界裡,成年人如果希望愛情在過了初期兩性相互吸引的階段,還能持續下去,會需要一點抉擇,需要一些意志力和決斷力,否則愛會「像林中枝葉」枯萎。
大自然的寧靜安祥不代表親切仁慈,大自然的殘酷也不代表邪惡;大自然爆發力強大猛烈,嚴格執行大自然定律,不講人情是它的本性。大自然是超越道德的。
愛蜜莉‧勃朗特在文中回憶起有一回看到毛毛蟲吃掉花朵:「在那一刻,我覺得整個宇宙好像變成一部巨大的機器,建造目的只是為了製造罪惡。」她斷言,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是毀滅:每種生命體存在的目的,必定是不斷置他人於死地,否則生命無法繼續」。相當矛盾的是,她知道蝴蝶是從毛毛蟲演化而來之後,她寫下:「蝴蝶並非代表大自然創造善不創造惡,蝴蝶只是『象徵生命下一個階段』。蝴蝶不代表自然界的光明面,毛毛蟲不代表黑暗面;蝴蝶的存在,不代表自然界中光明與黑暗是共存的。蝴蝶的意義,在於剎那間讓人進入靈啟的境界,看到『快樂和榮耀的永恆國度』。」
人如果想看清大自然或其他事物的本質,首先必須見識大自然最殘忍的一面。差異可以讓殘爆合理化。殘酷和忍耐原本就是人生活中的一部份,和大自然的靈性之美絲毫不衝突。殘酷是大自然的本質,人類和大自然是一樣殘酷。
外在世界是多麼令人絕望,若非我有最珍愛的內心世界支撐。
文化壓力通常只能影響那些在心態上已經向它靠攏的人。人們之所以會極度渴望放棄自己的身體,是因為他們體認到身體是無法控制的。當身體開始產生令人躁動不安、無法控制的慾望時,正是童年結束、成年期開始的時刻,這也是慾望和身體之間衝突最大的時刻。
崇拜 ( Fetish ) 與理型 ( Idea ) ── 情慾有兩種極端病態的模式:一種渴望擁有多位伴侶但不忠於任一人,另一種只對某一人深深著迷,完全不和他人往來。第一種病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妻妾成群的蘇丹王,還有和陌生人邂逅、逢場作戲的唐璜。第二種病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崔斯坦和伊索德、羅蜜歐與茱麗葉、希斯克利夫和凱薩琳。第一種病態想要逃脫時間和變異的不確定性,作法是每晚重新開始、絕不成長、絕不邁入生命下一階段、絕不進入成人階段背負過去與未來的包袱。第二種病態也是試圖逃脫時間和變異的不確定性,作法是放棄無法控制的軀體,選擇讓心靈、靈魂或靈性永遠結合。第一種病態否定死亡的存在,第二種病態藉由死亡的力量轉化,獲得解脫。
戀人和哲學家的目標是超脫變化無常的世間萬物,進入永恆不朽、普世共同的理型境界。
時間、成長和愛情架構的現實世界,差異性永遠無法消除,感受再如何深刻,還是不夠純粹。人的本能就是想從時間變遷中逃脫,每個人多少具有這種潛在特質;縱使人們從不受本能操縱,要保有這種特質是必須付出代價的。
《成長 / 簡愛》
獨處可以讓人感受昇華和靈視的境界。
我會堅持我在神志清明、沒有陷入瘋狂時 ── 正如同此刻的我 ── 所立下的原則。先見之明和必然的決心,是我唯一的後援:我在這裡站穩腳步。
圓滿是一種理想,本身無關倫理道德;圓滿境界聽起來縱然吸引人,卻不可能實現。相較之下,平等的理想雖然不易實現,可信度卻比較高。平等,無論從私領域還是公領域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深刻的情感和道德意涵。
人會選擇什麼樣的男女關係,完全取決於自我價值的高低。
隨著他意志的洪流,流入他生命的港灣。
為了要幫助他人學習、成長,而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這種使命感的誘惑,背後其實有個人優越意識在作祟;希望為眾人犧牲奉獻的光環,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這種優越感,比起其他任何形式的誘惑,更容易教人臣服。
英國國教使用的「公禱書」裡面提到 ── 當男女雙方相互立下婚姻誓願時,先生應對妻子說:「我用這只戒指娶妳為妻,我用身體愛慕妳,我在世間所有的財富全歸妳。」雖然在日常的婚姻裡,這三個誓願並沒有落實,但是公禱書的這段話,還是道出了婚姻的真相。戒指代表忠貞;性行為是彼此表示愛慕的方式;財富的贈與代表婚姻有賴雙方相互維持,而作用的層面,除了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還有精神和肉體。
等待一個比自己更強壯、能力更強的人來拯救自己。
兩人忍受長久的孤獨與寂寞,等待的就是這一刻。人們如果想擁有親密關係,首先必須經歷孤獨;沒有體會過孤獨滋味的人,無法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只有獨立自主的個體,才能擁有親密關係,擁有婚姻。
《婚姻 / 米德鎮的春天》
乏味的生活中有些脫序,希望中摻雜絕望。
理論與思想不僅是人們思維的主題,更是強烈情感的展現。一種思想如果無法表達或回應人類的重大需求,是不值得思索的;最偉大的思想,在人們不甚瞭解自己追求的目標為何的時刻,也會幫助人們從生活中看清自己的目標。
思想和情感是一體的兩面,彼此不衝突。某些思想和情感比較細膩、明智;而我們也不能單純因為某種思想表達出人性深層的需求,就一味認同這種思想。嚴格來看,思想必須由冷靜、客觀的智慧來予以嚴格檢驗。
事實真相有時還是必須靠神秘的力量才能發掘,單依靠理性是辦不到的。
認識自己與瞭解他人,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選到好的丈夫或好妻子;如何知道自己在專業領域該付出多少心力,才不會走入死胡同,迷失在茫茫大海;如何在客觀知識和主觀意識之間取得平衡。人在面臨選擇結婚對象的難題時,無論態度是主動還是被動,最後幾乎全做了錯誤的抉擇,因為他們抉擇的依據不是知識,而是任憑「習俗、俊美的外貌、虛榮心,單純的生物本能」等因素,來替自己做決定。
知識是一把火,「點燃」萬物的生命。所有的知識,都是人類從冷漠的世界取材,在腦中經過篩選,最後才形成知識。知識,不是只有觀察力敏銳就能領悟;知識,既是人從思維領悟得來,也是人的思維創造出來的。道德與情感的知識,雖然以客觀性而言比不上科學知識,但以實際性來看,是一樣的,兩種知識同樣重視現實生活。
詩人的靈魂,必須具備非常敏銳的觀察力,任何事物的本體皆逃不過詩人的眼睛;詩人的感受力非常敏銳,洞察力之敏銳,好比一隻巧手優雅地撥弄情緒的弦 ( 換言之,心弦 ),精心安排、變化指法;在詩人的靈魂裡,知識會瞬間轉換成情感,然後情感回湧,重新為知識發聲,但,這種境界只會間歇性地浮現。
每個人在生命中作出的重大抉擇,往往是個人的理性認知,加上盲目信心這種奇特的組合。其實,早在人自認為做了抉擇之前,就已經做了一個更關鍵的抉擇 ── 決定對知識付出多少信任,以及是否願意為這樣的信任承擔後果。抉擇的方式,會對最後作出的抉擇產生極大的影響。這個層面,或許是當事人永遠無法察覺的。
知識是行動最有力的起點,這就是一種現代思想的偏見。正確的抉擇成形已久,只是有待人們發覺,人們必須學為發問,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知識是行為的依據,人的知識永遠不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的抉擇是否正確。
選擇配偶,決定是否生子這類重大的抉擇,無論事前蒐集的資訊有多周詳,最後還是需要人們主動、一心地把抉擇「變成」正確的,即使實際上可能作了錯誤的抉擇,即使結果可能造成無法避免的過失或錯誤,這些考量都必須排除。道德知識和科學事實或歷史事實不一樣,它不強調客觀性。道德知識不是永恆不變,並非事先存在於柏拉圖的天堂,等待人們發現。道德知識一定是自發、主觀的抉擇,再加上客觀知識得到的結果,缺一不可。
只有透過情感,才能夠找到生命的重心。
在無法從身處的環境找到指引、榜樣和方向的條件下,要如何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如果我們不把「現代性」當成一種客觀的事實,而把它當成一種心態,或許會比較實際。現代性是一種很特別的思維方式,探索當代和過去之間的關係,主張兩者的截然不同。
「擁抱新思想,對一切提出質疑」,並且從此刻起,重新打造全新的自己:「如果有人認為自己必定是一隻鳳凰,又擔心自己不是,但,他正是那隻鳳凰,他是唯一的一隻。」
包容:去除成見,想辦法瞭解事件的意義。
「她再也不會為了想看清事實而痛苦掙扎,因為她已經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觀點,看到事情的原貌。」
自我的完整性,指的是忠於原本的我。
知識是用來懲罰人的自大與無知。
婚姻中的一方,對於另一半內心深處的感受和一些關鍵舉動,總是一無所知;知識總是來得太遲,派不上用場。
情感和思想彼此密不可分。
原型把關聯性和真實性廣為接受的人物或故事加以具體表現,人們的語言出現隔閡,從此以後,人們再也想不起天啟最初的內容,只能透過敘述拼湊。於是真相被扭曲,故事每敘述一遍,就離真相愈遠。
聖經典故既不是人類文明的中心,也不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正因為沒有一個文明可以自稱是最古老的,因此任何文明都沒有權利以古老和傳承之名,主張自己的文明具有絕對的權威,所有的文明應該是平等的。
基督教的上帝和其他所有神祇,全是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人類理想的投射,這種投射是愛,透過愛,人可以超越生命的存在,找到所謂的神性。神性,始自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小愛,最後達到普愛世人的境界。
顱相學是一種偽科學,利用測量人類頭蓋骨的方式,來瞭解人的情緒和道德特質。近代有一種偽科學和顱相學非常類似,它把人類自發性的行為,用所謂自私和利他基因隨機、不自主性的運作模式來解釋。
一些已經被淘汰、不值得採信的知識體系和法則,會在另一個年代再度出現,成為主流。
人在理性和情感遇到重大問題時,有方法可以解決,但方法之所以不容易找到,是因為人提問的方式錯了。
每個人都必須承認,我們都可能把他人想得太完美,給的讚美也過當了;我們可能羨慕、嘲弄、利用對方,或者愛上對方;最後,我們還可能選定對方成為自己未來的丈夫,但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根本不瞭解他 ── 他,只是一團符號,留待身旁的人去臆測。
每個人只不過是敘事者口中的一團符號,每個人只是由一連串意義不連貫的特質組合而成,缺乏整體性、缺乏實質的存在。
如果我們望著眼前平凡的人生,觀察和感受能再敏銳一些,那麼我們會發現,這種感覺,就像聽見小草生長的脈動,聽到松鼠的心跳;於是,我們被淹沒在一片喧囂聲中,而喧囂的彼岸,就是寂靜。腳步最快的人,其實是蠢人。
相互依存的關係,只存在於時間與變異的條件下,處在這種條件下的雙方,也會隨之改變。從任何一種思維模式或思想體系的角度來看,改變和失落確實是一體兩面。
美滿的婚姻,必須建立在夫妻地位平等的條件下。在所有婚姻關係裡,無論是先生或妻子,只要其中一方性情激烈又聰慧,這種關係就會不平等,因為不平等,所以不美滿。
結了婚,就必須自我壓抑和容忍。
道德感優越的人,意志非常堅定,而且有一點很特別:他們的道德要求是單向的。在他們的觀念裡,只有對方需要人諒解,自己不需要。強者會大方承認自己的小缺點,但這些缺點根本沒有嚴重到需要他人諒解;弱者有了嚴重的缺陷,要他們承認卻非常痛苦,有時甚至選擇隱忍不說。
棕色的池塘裡,處處可見小野鴨,其中有一隻罕見的小天鵝不安地游著,在小溪流中,她始終看不到和自己有同樣腳蹼的伙伴。
人類分成天生強者和天生弱者兩種類型,以及無論人天生是強者還是弱者,在面臨誘惑時,並沒有強弱之分。
人們一不小心,就會跌入兩性不平等的框架裡。
情感的問題找不到出口,這是因為兩人關係若出現裂痕,沒有一方願意忍受,但關係必須靠兩人共同維繫,一同成長。
成年,不但無法拉近人的距離,反而讓人變得更疏離。
他這個人,可以進入每個人的心靈,在承載他人思緒的同時,又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之上。
「關懷」與「互動」向來是兩性之愛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婚姻,和其他事情是不一樣的,它可能會帶來一些不愉快。婚姻榨乾了我們的能量,讓我們即便置身在那一種愛裡,既無能令對方幸福,自己也得不到幸福。
世界是遼闊的,人們正紛紛醒來,準備開始勞動,默默忍耐。生命的脈動,正不由自主地進行著,她是這世界一份子,不能只當個旁觀者,不能只是躲在她奢華的住所,從裡向外望,更不能自怨自憐,假裝眼前一切都不存在。
如何探所內心世界和個人使命感,這種層次的發現,是最深刻的,不會因為誘因是來自外在世界的一場誤會,而有所減損。
愛人比被愛更重要。
最重要的知識是從「同理心」得到的。這個詞的字面義,指的是「相同的情感」。
把等人搭救、疏離感和優越感之類不切實際的幻想全部抹去,並肯定恬淡生活中的寬恕和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婚姻是擺脫不幸的避風港,除了可以帶你遠離不幸,還可以帶來知識和愛。」v.s「婚姻不是避風港,夫妻雙方「距離太近」,這種親密的距離形成一種張力,彼此可以帶給對方的,不是痛苦,就是幸福,有時是痛苦與幸福交雜。」
《愛情 / 戴洛維夫人》
愛,最重要的是珍惜對方原本的模樣。人的內心和外在環境,會以種種方式阻撓這種愛,例如用否定、掩飾、控制或貶抑自主、完整的自我等方式進行;但只有自主、完整的自我,才懂得付出愛與回報對方的愛。愛的頭號敵人就是權力,而權力的最佳盟友就是消極。
「必須 (must)」,區區一字,便完全道出權力的本質。
喜悅與哀傷,彼此缺一不可,因為兩者都是衡量個人特質的方法。
人只有在發現對方生命有限的時候,才懂得好好珍惜 ── 任何具有深度個人特質的人。人與人相處時,之所以會特別珍惜所愛的人,多少是因為對方生命有限;如果她長生不死,那麼,她會被當成閃耀的光芒或火炬來崇拜、仰慕,絕不會用平等心來愛對方,也絕不會愛得樣迫切。愛之所以會變得迫切,是因為人都知道,對方有一天再也無法收到自己的愛。
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掩蓋、毀損主體的完整性。
從過去到現在,原型的觀念一直非常吸引人,因為它把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生動地表達出來:人的主體性,有些其實是由超越個體的力量形塑,這層面是人們無法察覺的。原型裡面蘊藏的真理非常豐富,足以說服人們相信,從原型中的真理,就可以找到人生最終極的意義。
一個真實、平凡的世界,這個世界會因為愛上某個人而改變外形,但同時亦維持實體的本質。
對原型的幻想是一種「病弱」的表現。
人的身體是表達愛意的工具與媒介,讓人找到歸屬。人的心智存在兩種性別,正如同人的身體也存在兩種性別。
道德判斷只適用於自主的行為與抉擇,對於不由自主或本能的行為並不適用;至於該如何自主作抉擇,在大自然是找不到準則的。抉擇,沒有所謂合乎自然的問題,本能的行為也是如此。
造成傷害的是情場失意,不是愛本身。許多人為了愛犯下大錯,飽受折磨,但這並不代表愛本身不值得相信。
「這個東西很重要;這個東西,在她的生活中,被喧囂纏繞,原貌難辨,模模糊糊,日復一日頹廢地在謊言、喧囂中消逝。死亡,代表反抗;死亡,是一種溝通的方式。這個內在核心神秘地閃躲,讓人人無法接近。才剛靠近,它就分開,狂喜的感受消退,剩下孤單一人。死神張開雙手擁抱。」… 喧囂。
「靈魂深處」… 內在本質,這種存在令人既害怕又欣喜,它和愛關係密切,不會因為死亡而消失。靈魂深處這個寶藏,之所以值得用生命來捍衛,是因為它讓親密關係、狂喜和熱情得以延續,這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靈魂的隱私。
真正的藝術會「擄獲」觀者。
時間的流動不是週而復始;行事的過程中如果有所閃失,那失去的就真的是一去不復返。
在真實生活中,人類情感表達的方式原本就包含感傷與老套。
《親情 / 燈塔行》
親情的兩面特質:一方面渴望把子女留在身邊,另一方面,又渴望子女能向未來前進。
有一種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即使眼前許多事物像幽靈一般稍縱即逝,但,它依舊像寶石一樣發出光芒 ……
婚姻關係中,人的感覺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變化。
當她逐漸進入內心深處時,她疏離得非常徹底,疏離的對象不僅是他人,更包括她自己。
自我的存在一旦被棄絕、被否定,那麼,遺留下的空白,將會被無意識的語言、不自覺的情緒、空洞的口號、千篇一律的話術、政黨方針、流行八卦所替入。只有那些有個性,有情感的人,才知道逃離自我與不願面對自己的情感,指的是什麼。
自我是不穩定、不理性的個體,是肢離破碎的組合,是文化的產物,這個組合是暫時的,它會不斷變換。個體一旦決定對某人或某事付出,那麼碎片就會被拼湊成整體,一切會變得有意義、變得完整,你就可以找到自我。
藝術作品或許可以捕捉到靈視,並且把它化為永恆。但在現實生活中,靈視持續的時間非常短暫。
一旦人把和諧當成日常生活的規範或指標,就會帶來壓迫與專制;人應該把和諧視為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這個深奧的境界,或許可以指出生活中最深層的意義,但無法掌控一切。
房子上的階梯空盪盪,她的畫布模糊一片,但她只要一筆,就可以為一切找到重心,在藝術領域中創造秩序感。
人們在努力達成目標之後,會覺得疲憊萬分,接著準備移轉重心,迎向未來。
《未來 / 幕與幕之間》
未來把現在籠罩在陰影中,彷彿陽光穿過層層疊疊透明的藤蔓枝葉,在地上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十字紋路,沒有規則可言。
透過藝術,人可以超越表相與相似性,可以看到「事物表面下的另一個存在」。
假若未來真的可以創造,那麼,它的創造者會是一股原始、古老的直覺力量,但這並不代表未來會因此變得更好。
本能裡面沒有人的情感,凌駕所有個人的抉擇之上。不過還好,有了變數與抉擇的介入,最後必然發生的事情,總會有其他事情伴隨出現。抉擇和本能,彼此會相互搏鬥,之後再相互擁抱。在變異與再生的過程中,最後都會為生命帶來新的意義。
。
上一篇:The Book Of Ego
下一篇:﹝目送﹞... 龍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