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2 02:04:44Renee

讀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有感【I】

也許在根本上,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卻總在不存在著救贖的現世裡找尋一個出口,因為還不願承認與認清、還看不透,然而這便運行成一種像極了生命原動力的假象,看似樂觀卻其實只是一種諷刺性的掙扎,永遠無法脫逃的逃脫。

我仍走在自己的路上,找尋著一種足以自我說服的安然,在生命靜止之前?或者之後。

【人類理性能力有限,只能解決現象世界的問題,無法解決本體世界問題。從根本上看,每個人都是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自我,這種自我結果是帶來普遍的衝突,因此,受苦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現象。】... 譯者劉大悲

【世界是我的表象】&【時間沒有連續性;空間沒有過去、未來和現在。】...叔本華

主體之存在為客體存在的先決條件;
永遠為時間與空間存在的先決條件;
時間與空間為因果關係的先決條件。

心靈之 ( 存在 ) 於時間,就如同肉體之 ( 存在 ) 於空間。

心靈沒有連續性而肉體沒有過去、未來與現在,人在兩者互相依存的因果關係下做為一客體時,其〝活動 ( 表象 ) 〞感知在另一〝主體 ( 人的意志 ) 〞上,其因時空所構成的雜多現象交互影響,便衍生了諸多〝盲點 ( 位移 ) 〞與〝矛盾 ( 真實的不可趨近性 ) 〞現象。

所以,一個主體(人)要真正認識另一個無雜多性與統一性的客體(人)是永遠不可能的,除非排除了其在時間與空間的作用上所產生的〝活動(表象)〞,亦即時間與空間的本質 → 〝連續性〞和〝過去、現在與未來〞,認識(了解)才可能發生。

這就是為什麼人的思想做為一著作被解讀時,研究下的理論才有意義也才易於成立,但〝理論的真實〞本身與做為〝被研究的客體〞的主體真實仍非等同,人這麼做的目的在於試圖拉近其間(客觀真實與主觀真實)的鴻溝,這一切行為背後的肇因,不過就是為了瞭解〝我〞是什麼,所以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