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三身與四土╱聖嚴法師開示
佛的三身與四土╱聖嚴法師開示
(本文選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五章 淨土釋疑)
本文來源 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10-11/151.php
淨土法門是佛教修行的方便道,很多部分看似與佛教教義衝突,或與其他宗教混淆,其本身也因各部經典的介紹有些許出入、矛盾,而產生很多疑問,為此天台智者大師還曾寫過一本《淨土十疑論》,其實若能釐清三身四土的觀念,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一、何謂三身四土
(一)佛的三身
佛有三種身,化身、報身、法身。「化身」是凡夫所見的佛,是由凡夫的人間身所生,跟人類的身體完全一樣,不過比一般人健康、高大莊嚴,讓人自然生起恭敬心;那也是福德相,是為了度凡夫眾生的脫胎化身。
例如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化身,而經典上說他有一丈六尺高,比正常人高了一倍,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有時我們看到偉大的人時,即使他長得和我們一樣高,也會覺得他比我們高大。記得我的師公,他的個子很矮小,但是我每次看到他坐在那裡,心裡總覺得他比我高很多。所以我想釋迦牟尼佛大概沒有那麼高,只是一般人看到他,心中自然就生起高大莊嚴的感受。
「報身」是佛修行的功德所成的身體,是福德智慧莊嚴身;它不是人間父母所生的身體,而是一種功能所產生的現象身。佛在他願力所成就的佛國淨土說法度眾時,用的就是報身,超凡入聖的菩薩們所見、所接觸的也是報身,但是不同福報的菩薩所見並不相同,因此可以是千丈身,也可以是萬丈身。
唯識宗說報身佛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之分。所謂自受用,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有,自受用報身其實就是「法身」;而他受用報身即前述的報身,法身顯現的報身。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國土,這個國土是由他的願力、福德智慧所成,在此佛國淨土裡,對他自己來講就是自受用報身,而對初地以上的菩薩,即法身大士,所顯現的就是他受用報身。
我們常聽人誦: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聽起來好像是兩尊佛,其實盧舍那佛、毘盧遮那佛在梵文裡是同一個字(Vairocana),都是指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沒有名字,因為遍於一切,為了區隔,才稱佛的法身為毘盧遮那佛。
凡夫所見的一定是化身,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所見到的釋迦牟尼佛是千百億化身,但是同樣是釋迦牟尼佛在世間說法,譬如在法華會、華嚴會上,大菩薩、阿羅漢及聖人們所見的是報身佛。
法身無身、法身無相,它是實相,遍於一切而不等於一切處、一切時。什麼人才能見得到呢?法身即法性身,法性是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空性,見到法身其實就是見到空性,原則上要初地以上的菩薩,已經破一分無明,才能見到一分法身。
(二) 四種淨土
淨土的分類法有很多種,除淨土宗本身以外,天台宗、唯識宗也有自己的分類法。佛法是整體的,而不僅是某一個宗派的,對照來看,還是以天台宗的分類法最適宜。
根據天台宗的介紹,也就是智者大師的分類,西方極樂世界一共有四種淨土,第一種是凡聖同居土,第二種是方便有餘土,第三種實報莊嚴土,第四種是常寂光淨土。這四種中,我們凡夫所見、所生的是第一種。
1.凡聖同居土
凡聖同居土有兩類,一類是穢土,即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娑婆世界;一類為淨土,即兜率內院及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是五濁惡世,為什麼還是淨土?因為諸佛菩薩會化現種種身分到濁世中度眾生,此外,娑婆世界也有人能超凡入聖,譬如佛陀就是在人間成佛的。
從凡夫到聖人,有它的次第階位。凡夫分成兩類,沒有學佛的是外道凡夫,學了佛的是初發心菩薩,即凡夫菩薩。凡夫菩薩又分成幾個階段,起先是十信位,稱為外凡,然後是三賢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內凡。內凡的菩薩能伏煩惱,不過煩惱還未斷,只是不會再傷害人,不會再把煩惱顯露出來。等破一分無明,證「無生法忍」,成為初地菩薩後,才是聖人,稱為菩薩摩訶薩,即大菩薩。
煩惱一共有三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二惑要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才能斷,塵沙惑則要菩薩才能斷,而無明必須成佛才能斷。
見思惑,「見」是知見,是觀念的,「思」才是真正心的煩惱。見惑,是指佛法的知見不純或曲解佛法,包括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五種。身見是對身體的執著;邊見是執空或執有;見取見是執取某一觀念,並將它視為最重要的一種思想;戒禁取見是認為持某一種外道的戒即能夠得解脫;邪見則是包括一切不正見,凡是與佛法正知見相左的就是邪見。何謂佛法的正知見?主要是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因此若執著我、執著常,就不會想要得解脫,也沒有辦法涅槃。總之,對於世間有所執著,不管是執著什麼,都叫作邪見、不正見,就是見惑未斷。
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疑;凡是與煩惱心相應的情緒、執著、衝動或掙扎,都稱為思惑。和見惑相比,思惑比較難斷。相信大家都有一種經驗,明明知道那是不對的,是無常、無我的,但是就沒有辦法不貪、不恨、不討厭、不懷疑,也不能不嫉妒。思惑必須要經過修行才能漸漸淡薄,首先要從持戒、修定開始,否則不容易斷。
見思惑雖然不容易斷,但只要依照《無量壽經》說的條件來修行,凡夫還是能夠往生凡聖同居土的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感受到的環境是清淨的,雖然當中有凡夫、有聖人,可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看起來好像都是聖人。因為衣、食、住、行都是現成的,用不著去貪著或占有,所以不會犯戒。其實我們打佛七也像在淨土一樣,沒有犯戒的機會,即使心裡偶爾出現一些怪念頭想要罵人或打人,也不會真的行動。所以只要修行,淨土就會出現;即使還在娑婆世界,我們的心也還沒有成為聖人,但是是清淨的。
2.方便有餘土
第二層是方便有餘土。菩薩雖然可以斷煩惱,但是為了度眾生,為了方便與眾生、凡夫接觸,讓眾生、凡夫願意接近,所以他們也現凡夫相,現凡夫的習氣,看起來好像也有煩惱的樣子,這就是「有餘」;餘習氣、餘煩惱,也就是為了留惑潤生。
譬如我,就像個凡夫的樣子,人家看到我也是個凡夫,所以都不害怕,樂於和我接觸。但是如果我裝得像一個聖人,就沒有人敢親近了,一方面覺得神聖不可侵犯,一方面覺得自慚形穢,只敢遠遠地看一眼,深怕得罪我。如果是這樣,只能夠嚇唬眾生,只能讓人迷信、禮拜、供養,而沒有辦法用愛語、布施、同事、利行之四攝法來度眾生。要度眾生,一定要與眾生密切地互動,這叫作「方便」。
方便有餘土是聖人為了利益凡夫眾生,根據他們意願所現的環境。主要是給斷了見思惑的阿羅漢、辟支佛二乘人所居,大乘的三賢位菩薩,見、思二惑亦斷,快要進入初地,這時也可以進入方便有餘土。但是因為無明沒有破,還有執著,執著空、執著涅槃、執著清淨,淨和不淨還畫分得很清楚。《維摩經》裡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菩薩化身為天女在天上散花,當花散到大菩薩身上時,花很自然就掉下來,可是撒到阿羅漢身上時,卻緊緊黏在身上。阿羅漢覺得很難看,想把花拿掉,但是怎麼拿都拿不掉,這是因為沒有全部放下,還執著清淨、不清淨的緣故,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有餘」。
方便有餘土的眾生,雖然分段生死已了,但是還有變易生死未了。只要變易生死一分一分地除,無明就會一分一分減少。一開始破無明,就能夠生實報莊嚴土,而破了一分無明以後的菩薩即登地菩薩,已是菩薩摩訶薩。
3.實報莊嚴土
實報莊嚴土,可以說在西方,也可以說一切處都有佛的實報土。為了願力度眾生而呈現的國土,有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住的是成就的聖人,聖人沒有成佛之前,還是要有一個地方繼續修行。
實報莊嚴土裡的大菩薩已經斷了煩惱,不再留下什麼習氣,對他自己來講,已經沒有任何牽掛、沒有任何與煩惱相應的東西。他們在實報莊嚴土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但是已經可以見到一分的法身,或是多分的法身。他們不是為了度眾生,而是因自己的功德所享有的果報身,這是凡夫見不到的,唯有聖人能見到。
從初地菩薩一直到一生補處位,譬如觀世音菩薩,還有最後一品無明尚未斷盡,他們雖然住在實報莊嚴土,但是已經體驗到、見到法性土,一直到斷盡最後一品無明,成佛時,才能夠進入常寂光淨土。
4.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淨土,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並不一定有它的範圍、方向。在實報莊嚴土已經有見法身的,在常寂光淨土所見的已是法身佛。
法身是無身,遍於一切。法身的常寂光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因為光明無量、無限,所以不局限在任何一個地方。他的光是慈悲光和智慧光;對眾生來講是慈光,對他們自己來講是智光。只要有眾生與他們的願力相應,就能被他們的慈悲光和智慧光所遍照。
我們現在修行念佛法門,雖然只能看到電燈光、太陽光、月亮光,看不到、也感受不到阿彌陀佛的光,但我們還是沐浴在阿彌陀佛的常寂光中。他是不動的,不動他的本位而遍照於一切處、遍照於一切時,這就是真正的無量壽、無量光。如果這樣來看阿彌陀佛,無論哪一宗、哪一派,修行到最後所見到的佛都是相同的。
常寂光淨土,又叫作法性土。法性是什麼?是一切諸法的本性,含有一切功德;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功德。法性又叫作稱性,意思是有多少工夫、多少智慧就能體驗多少的法性。也叫佛性、真如,或是本地風光、本來面目,我們的老家、一切眾生的源頭。
一切諸法都是從法性流出來的,而一切諸法也不離法性,但那究竟是什麼?就是《中觀論》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即空性。但它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無、沒有的空,而是在一切因緣法裡。一切因緣法因為空的關係,所以可以因緣聚、因緣散,因緣生、因緣滅,宇宙大地會成、住、壞、空,我們的心會生、住、異、滅,身體則會生、老、病、死。
任何一切法一遇到緣就會改變,只要一項就會改變,而成就了其他的法。所以一切都是由空而有的,當有的時候並沒有離開空,否則它不會消滅。所以,任何一樣東西在成長了以後,就會慢慢地衰老、慢慢地死亡,然後再消失。但消失以後是不是就沒有了呢?等另外一個因緣聚合時,又會出現了。
譬如我們這一生,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因緣,所以生在某一個家庭裡,在某一個環境裡慢慢地成長,然後衰敗死亡,接著另外一次生死開始,又到了另一個家庭,甚至另一道去。如果我們造了不好的業,結果就變成三惡道,但是等果報全部受完了,又可以出來了。因此任何一道、任何一類,任何一樁事、一個人、一件物,無一不是由於因緣而有生、有滅。所以說因緣所生法,一定是從空性而產生的。
既然常寂光淨土就是法性土,法性土就是空性土,它是遍於一切,它是稱性而住、而在,並沒有一定的形相,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離開法性或常寂光,而且如果能夠實證常寂光淨土,是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關係了,因為不僅在西方,東方、北方、南方也有法性土,處處都有法性土,法性是遍於一切,那是空性。那麼西方和他方世界法性土的佛會距離很遠嗎?它是法性土,是沒有空間距離的。
什麼人能進入常寂光淨土呢?只有佛。常寂光淨土也是佛的果報土,果報土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他受用報土,一是自受用報土。自己受用的報土,實際上就是法性聖土,就是常寂光土。以他自己來講,是不動的,從此以後,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垢、不淨,永遠常住於常寂光淨土。雖然法身常住於常寂光淨土,但是他可以顯現無量身、無量相來度眾生,變成了顯現報土的佛身,包括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的佛身,這樣就可以利益所有一切眾生。
以上即四種淨土的概況,而任何一尊佛的國土都有此四種淨土,以釋迦牟尼佛來說,他的常寂光淨土遍於一切,實報莊嚴土在色究竟天,方便有餘土在五淨居天,凡聖同居土即在我們這個人間。人間有聖人嗎?釋迦牟尼佛及阿羅漢都是在人間成就的,此外還有許多菩薩化現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否則我們就拜不到觀音了。
(三) 修行層次不同,所見不同
雖然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只有一尊阿彌陀佛,但是由於修行的人是眾生,根器不同、程度不同,斷煩惱的多寡不同,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所見的佛、所見的淨土也有不同。
1.凡聖不同
凡夫眾生生到極樂世界時,因為尚未實證方便有餘土,只能見凡聖同居土。雖然見得到佛、聽得到法,也是蓮花化生,但所見的是化身佛而不是報身佛,坐的蓮花和聖人的蓮花座也不相同。九品蓮花是為凡夫所說,給凡夫所見、凡夫所坐的,它有形象,而報身佛坐的蓮花,則是一種功德身,功德莊嚴,並非我們所能想像得出。凡夫眾生所見到的一切聖人,佛及菩薩,都不是他們本身的形相、本來的面目,而是為了度眾生顯現的身相,是他們的方便。因此如果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的阿彌陀佛有四十萬里高,這並不是他本身的高度,而是為了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眾生所現的身,這還是化身。
而且是什麼程度的眾生,就顯現出有多大的身相。他是自在的、自由的,眾生是因個人的福德智慧不同而看到大小不同。所以,他們的身體可以大到無限大,也可以小到無限小,沒有一定大小;如果還有一定大小,那表示功德不夠大。
實報莊嚴土是大菩薩的功德果報所現的莊嚴土,它也有等級差別,從初地到十地,每一個層次都不一樣。證初地的菩薩是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因此只能見一分佛的實報土和佛的報身,和十地菩薩所見的就不相同,而等覺菩薩所見的又與十地菩薩所見的不同。
只有佛的實報土是圓滿的,而其他所有一切層次的聖人所見的實報土都有差別,見到的佛的報身也有大小,所以實報土也好,方便土也好,凡聖同居土也好,極樂世界的各種設施、各種依正莊嚴,都因每一個眾生自己福德智慧的程度而體現出不同的大小、好壞。
所以不要認為進入淨土以後,大家見到的都相同,只有相同層次的人見到的相同。
就拿我們這個世界來講,大菩薩雖然是與我們生活在一起,但他們以福德智慧的功德所感受到的並不是五濁惡世,而是淨土,其實對他來講,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淨土。只有我們眾生,因為煩惱重、業障重,所以才感覺在五濁惡世之中。這就是唯識所造,唯心所現,我們所有見到、體驗到的環境,完全不出於自己的心,只要心轉變,環境也會隨著轉變。
2.九品不同
凡夫往生凡聖同居土,不論是《無量壽經》的三輩,還是《觀無量壽經》的九品,每一輩、每一品所見的佛及淨土,在感受上、體驗上都不一樣。其實不只三輩九品,詳細地分,可以有無量品,各有各的業、各有各的福德智慧。
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如果是相同層次的人見到的是相同層次的莊嚴,有多大的福德,所見到的環境就有多好、多美。只有上一層的人看下面各層人的蓮花、七寶池、宮殿有大小,而下一層的人看上一層的則完全相同;因為福報就這麼大,所以看到的就是這麼大。若心中知道佛、菩薩的福德比你大,所以他的宮殿也大、蓮花也大、身相也大;如果你心中沒有認知哪一些菩薩是大菩薩,你看到那些大菩薩也跟你一樣。這狗眼看人,人也變成狗,鬼看人,人變成鬼,就看自己的誠心、福德是什麼,你看到的莊嚴就不一樣。
此外,我們的福德是跟隨著自己的,因此在極樂世界,無論到哪裡,自己的宮殿、蓮花就到哪裡,即使人家要搶你的蓮花也搶不到,而人家的蓮花你也搶不到。個人有個人的蓮花,個人有個人的宮殿,個人有個人的七寶池,它的依正莊嚴是跟隨著你。所以,我們在人間的時候,要好好修行淨土資糧,愈努力修行,修行得愈多、愈好,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蓮池就會大一些,你的身相也會大一些,你的宮殿也會莊嚴一些。
就像我們人間的小學,每一個都好像是一般的小學生,沒什麼不同,其實每一個人的品質不同,在學校裡所感受的也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那就是由於個人的資質不同,所以雖然同時在一個小學、同一個教室上課,但是有的收穫多、有的收穫少,有的很乖、有的很皮,有的很用功、有的很懈怠,有的非常樂於助人、有的專門欺負人。一個班三十個學生,就是三十個不一樣的人。
從這個比喻我們就可以推想,同樣是上品上生,每一朵蓮花也許是差不多大,每一座宮殿也許是差不多莊嚴,但還是有千差萬別,各有各的因緣果報,各有各的福德莊嚴。上品上生可以再把它分成九品,九品裡面,上品上生的上品上生又可以分成九品,這就是因福德不同所見的佛身、所見的淨土也不同。到了極樂世界,雖然同時見到阿彌陀佛,同時見到大勢至、觀世音菩薩,雖然同時生在七寶蓮池,同時坐在大如車輪的蓮花之上,雖然同時看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但是你看到的與他看到的不一樣,你聽到的與他聽到的也不一樣。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同的眾生所聽到的、見到的並不相同。
但不管相不相同,到了極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了。譬如我得到博士學位的那一年,已經是四十六歲,但是不論什麼年紀得到學位,都是博士,都是相同的,沒有因為你老了就不如年紀小的。可是我的年齡、體力畢竟沒有辦法跟年輕人比,能服務的時間就比較短,這個就是不一樣。
還有,同樣得到博士學位的人,福報並不相同。有的雖然完成了博士學位,可是沒有機會發展所長,那就是福德、因緣不具足。以我為例,雖然完成了博士學位,但還是要到美國流浪街頭。學問也有差別,譬如我和印順長老,雖然同樣是博士,但他的學問比我好,智慧比我高,我沒有辦法和他相比。但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一些博士,我就覺得他們的智慧、學問不如我。
二、釋疑
(一)淨土法門與天國思想的差異:淨土為凡夫而說
一神宗教鼓勵信徒們生天國,到天國的天園或樂園,又稱伊甸園,那是一個理想的世界。天國、天園裡集合了人間所有最美好的景象,擁有人間當時,也就是編寫宗教經典的那個時代環境中,最好的設施和享受,以誘導人相信天國、嚮往天國。而為了求生天國,於是接受天的啟示,不做壞事、多做好事,以期與天相應,生天國去。
這是因為對人間無可奈何而產生的希望,這希望不在人間,而是在天國。因為人間有生老病死,有災難、戰爭,還有種種苦惱,已經沒有大希望,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天國,才能把心安住下來,而不再徬徨無依。
所以,一神教講信、望、愛。信,是因人間的苦難而要對神、上帝生起信心;望,是希望有個天國可以去;愛,是指上帝、神有愛,因神愛世人,所以把天國賜給人。只要你信他,他就愛你,把天國賜給人,人可以上天國而得救。
這與淨土法門說的信、願、行,還有教、理、行、果,有什麼差別呢?阿彌陀佛發願成就眾生,以其慈悲願力完成了極樂世界。我們要信佛所說,信佛所說的彌陀淨土法門,然後要相信,修行淨土法門是因,能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但是如果是這樣,我們信基督教就可以了,何必還是要信佛教的淨土法門呢?從三身四土的觀念我們可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依不同的修行層次而有不同的等級,雖然都能夠到達極樂世界,可是有的是已斷除煩惱的人,有的是已經修到登地菩薩的人,有的甚至於已是一生補處位的菩薩,有的則還是凡夫。
我們看到「淨土三經」所講的種種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都是為凡夫說的,所以介紹的都是有形的、有相的。
在極樂世界有樹、鳥、水、風、音樂,種種的建築,譬如宮殿、水池、羅網、欄楯等,都是有形有相、有聲有色,這是為了誘導凡夫的眾生,特別是欲界的眾生。
眾生都有一種共通性,厭苦而欣樂。欣就是喜歡,喜歡求得快樂,而厭離痛苦和災難。因此就說西方極樂世界是遠離眾苦,沒有任何災難的地方,有的只是快樂,因此叫作極樂。也就是說,這是為了配合、迎合凡夫的習性而說的,因為如果不這麼說,凡夫不會願意去,而這一點與其他宗教共通。
淨土的經典雖是為凡夫說,是為凡夫開的方便門,但是裡面有大道理在。以《阿彌陀經》來看,經中說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時,阿彌陀佛變化的種種鳥都在說法,除了說四聖諦、三十七道品,還說六度、四攝,這意思就是要我們在往生之前勤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以及六度、四攝。
另外,在《無量壽經》也提到,雖然上品上生還是凡夫,但要求上品上生,必須要有四個條件:一是要出家、現沙門身,二要修一切功德,三要發無上菩提心,四要一向專念念阿彌陀佛。這裡就已經要求我們,雖然以信、願、行而生淨土,可是這個行是萬行,包括人天善法,譬如《觀無量壽經》裡講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還要具足眾戒,修十善法,威儀不犯,還有要發無上菩提心。這些都是在其他神教裡沒有的,這就是要我們踏實地修行,以人天法為基礎,解脫法為過程,菩薩道為根本,然後求生淨土,這是最可靠的。
這樣修有一個好處,我們在人間修人天善法,修解脫道的三十七道品,修菩薩道的四攝、六度萬行,持一切淨戒,本來應該要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才能夠出三界、得解脫。而要成佛道的話,還須修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如果修淨土法門就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在還沒有修到能出三界時,也就是說還沒有證阿羅漢果,大乘的話,就是還沒有證到初地,或天台宗所講的圓教初住及別教初地的菩薩,還沒有見到法性、沒有見到法身,你就可以往生西方了。
其他宗教的天國是永遠跟神在一起,而神永遠是神。與神在一起的叫作天使,或者稱為神的子民、神的僕人,永遠不能成為主。神是主、上帝是主,而信他的人到了天國以後,是僕、是子。父永遠是父,子永遠是子,主人永遠是主人,僕人永遠是僕人。到了天國了,他們說:「上帝已經這麼有愛心,把我們救上了天國,你還要搶上帝的位子!上帝只有一個,不可能有兩個。」這種思想在人間叫作君權,在天上叫作神權。而佛法是講眾生佛平等的,西方極樂世界如同訓練所,我們去那裡是為了成長。那裡的校長是阿彌陀佛,學務長、教務長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其他的老師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同學們都是阿羅漢,以及初地以上的大菩薩。
在那裡持續修學,成了一生補處位的菩薩,以後就能成佛了。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菩薩相當多。一生補處的「生」是變易生死,因為聖人無明還沒有完全斷,要斷最後一品無明時才能成佛。像觀世音菩薩,就是還有最後一品無明沒斷,所以是一生補處。所以這個生並不是說還要轉生,而是說斷最後一分無明就成佛了。
我們在好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譬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裡就明確地講到,他不僅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而且還是補阿彌陀佛的位置。而觀世音菩薩也不是極樂世界完成以後才開始修行的,他在無量劫前就已經發心,已經修行,普門示現,後來才到西方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也是一樣,那裡所有的大菩薩們都不是阿彌陀佛接引的,
而是這些菩薩們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所以就輔助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來度眾生。
而到了極樂世界以後的所有眾生,是眾生心、佛心,心與心都是同樣的平等。佛心就是眾生心,眾生心就是佛心,所不同的是眾生的心沒有斷煩惱,有煩惱的障礙覆蓋了智慧,而佛所有的煩惱全部都斷了。可是我們的本性與佛無二無別,只要能把所有一切粗的、細的煩惱全部斷盡,我們就跟佛一樣,也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一點就與天國很不一樣了。
天國,我們相信它有,也是一種方便。我們從人間根據淨土的經典來修行,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有形有相、有聲有色的,它的莊嚴比我們大得多。那裡的樹有四十八萬里高,這還是普通的,菩提樹就有十二萬由旬,也就是四百萬里高。佛在四百萬里高的樹下成佛,佛身的廣大實在難以想像。我們凡夫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因為我們自己坐的蓮花就有四十里大,那我們的身體至少也有八十里高。以八十里高的身體來對比四十萬里高的佛,這個阿彌陀佛就很大很大了。
我們凡夫到達極樂世界看到的是佛的化身,還沒有看到佛的報身,因此現在經典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凡夫所見的景象,是有相的。凡夫沒有辦法無相,所以一定要講出極樂世界有種種的設施。
(二) 佛的壽命是有常還是無常
有人問,一切法是無常的,為什麼佛永遠是無量壽呢?
阿彌陀佛的壽命有多長?要看問的是法身慧命還是色身——肉體的生命。如前所述,佛有三身,從化身來講,就像我們這樣的色身,是為了適應凡夫眾生的需求而顯現,當任務結束,就進入涅槃,所以是有量的。譬如生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的肉身,到八十歲就涅槃了,這個生命就是有生有滅、有始有終的。
佛的報身,也就是他受用報身,是功德身,他是有始無終的;有始就是報身完成,無終就是與法身結合。他是因某一類眾生的需求而顯現,這些眾生特別在這個時段、這個範圍之內,因共同的願力、共同的功德、共同的福德智慧,而受某一尊佛來度化,當這一類的眾生度盡,他受用報身就不存在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也是有限的。所以,他受用報身其實跟化身很類似,只是化身是度凡夫,而他受用報身是度聖人,當跟他有緣的一類聖人,菩薩也好、阿羅漢也好,緣盡緣了,這個他受用報身也就不存在了。
法身,也就是自受用報身;他是自性身,是自性的清淨功德莊嚴身,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我們也有法身,但是因為愚癡、煩惱重,所以被障覆而看不到。而我們說佛是無量的,即是指自受用報身。
那麼,既然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為什麼還需要觀世音菩薩做阿彌陀佛的一生補處呢?不要用人間制度來想像極樂世界,在人間,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國王,否則國家會分裂,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成佛並不妨礙阿彌陀佛還是佛;不能說觀世音菩薩成佛了,就要阿彌陀佛涅槃,從來沒有阿彌陀佛會涅槃的說法。同樣的,阿彌陀佛不涅槃,也不妨礙觀世音菩薩成佛,何況觀音菩薩本來就是佛,他是過去古佛,名為正法明如來,只是顯現觀世音菩薩身來度眾生。
而觀世音菩薩補阿彌陀佛的佛位,代替阿彌陀佛接管極樂世界、廣度眾生的說法,指的應該是阿彌陀佛的他受用報身。他的因緣圓滿了,觀世音菩薩以佛身繼續在極樂世界度眾生,但是阿彌陀佛的自受用報身還在,還可以以他的本願力用種種方式廣度眾生,就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可以用佛身度眾生,可以用菩薩身、阿羅漢身、魔王身、女人身,以至於用任何一種身分來度眾生。
然而又有人開始煩惱,到時候要念阿彌陀佛還是觀世音菩薩呢?如果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到了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能得到不退轉,保證可以成佛,那念不念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都不是問題了。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願度一切眾生,只有當四十八個願「沒有用」的時候,才不能度眾生。
所謂「沒有用」是說眾生福薄、智慧淺,聽不到阿彌陀佛的法門,極樂世界才沒辦法接引眾生。可是在《無量壽經》裡也說到:當這個世界都沒有佛法時,唯有彌陀法門還可以持續一百年,度末法障重的眾生。這一百年究竟是人間的還是極樂世界的?如果是人間的就很短,如果是極樂世界的那就很長了。
如果娑婆世界的眾生都不知道有佛法、淨土法門時,極樂世界還有人要去嗎?請大家不要擔心,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最有緣,所以釋迦牟尼佛介紹了阿彌陀佛的法門。而且娑婆世界的教主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地球這一個小小星球毀滅了,其他的星球、其他的世界還在;雖然在我們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將近兩千六百年,可是他還在三千大千世界之內的其他的世界說法,還在介紹阿彌陀佛。因此不要擔心,地球的人不見了、地球的人不學佛了,極樂世界沒有人去。
阿彌陀佛的願力宏深,極樂世界是無量壽、放無量光,觀音菩薩成佛,阿彌陀佛不需要退休,也不需要請阿彌陀佛涅槃。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先協助阿彌陀佛完成他的本誓願力,但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自己也有自己的願力,也有自己要莊嚴的國土,將來不一定是在極樂世界,也許可以成就另外一個國土來度無量眾生,這也叫作一生補處。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的所有菩薩之中,是以觀世音菩薩補阿彌陀佛的位,也可以說觀世音菩薩本來也是佛,但是他的慈悲願力僅次於阿彌陀佛,也就是沒有像阿彌陀佛那樣,所以還是叫作一生補處。我們不要擔心菩薩與佛哪個先涅槃,或哪個成佛了,哪個佛就涅槃了。
此外,苦、空、無常、無我是對凡夫講的,凡夫的心是煩惱心,煩惱心就是執著的心、有我為中心的心、有所住的心,是無常的、經常在變的。無處住心是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的法性身,證一切智就見佛的法性身。他是不變的、不動的,是永遠有的。
但是如果你執著他一定有一樣具體的什麼東西,那就變成了一神論,變成了常見外道;如果說他是普遍的、永恆的存在,又變成了泛神論,也是常見外道。不住一切、不即一切而不離一切法,這就是空性,就是無量壽。
不要一聽到「常」,就執著於常;一聽到「無常」,就覺得沒有希望了!這都是凡夫見,不懂佛法。懂佛法的人,一聽到「無常」,很歡喜,因為黑暗過去了總會亮,所以煩惱可以斷,苦難可以消,業報可以了。聽到「常」,也很歡喜,不用擔心自己不存在,因為存在一切處、一切時,而不受一切處、一切時的困擾、束縛,是真正的大自在。阿彌陀佛是如此,極樂世界的眾生也是如此。因為那裡的人民都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的諸上善人以及蓮花化生的人;蓮花化生的身體實際上就是報身,所以不會消失。
生死有兩種,一種是分段生死,另一種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是指我們肉體的生死;而出離三界的聖人,則是變易生死。從分段生死來講,他是永遠不會再死亡,沒有死亡這回事,所以是永遠的、永恆的;而從變易生死來講,他們還會成長,一直成長到像觀世音菩薩這樣「一生補處」的菩薩,再一生,就能斷最後一品無明,而成佛。
我們說極樂世界人民也這麼長壽,是指他們已經出離分段生死,所以我們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再有身體的死亡,也是無量壽了。不會說,因為念佛念得很好,蓮花長了,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可是到那裡以後不念佛了,蓮花枯萎,自己也不見了。因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可能不念佛,因為無論正報、依報隨時隨地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不可能不精進。所以到那裡,蓮花品位只有品品高升,不可能有機會往下沉淪。所以,如果大家要求長壽,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
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大劫了,但從無量無數恆河沙劫開始算的話,這十劫的時間很短,因此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國土之中,算是一個新形成的佛國淨土,所以極樂世界的壽命還有很長很長。
(三) 極樂世界的距離
有的人懷疑,《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的位置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就相當於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了,何況是十萬億佛土,距離我們這麼遠,去得成嗎?
常寂光淨土、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於一切處,所以,雖然有十萬億佛土的距離,或是如《般舟三昧經》說的千億萬佛土,往生時也是屈伸臂頃,或是一彈指頃、一眨眼間就到了。其實屈伸臂頃的描述還算慢,手臂一伸一屈,再快總還有幾分之一秒,其實只要心念一動立刻就到了,它的速度是無法形容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其實很近很近。
去極樂世界的不是身體,我們的身體叫作軀殼、臭皮囊,臭皮囊裡面有一樣東西叫作心,這個心叫作理,也就是佛性,也就是佛的清淨心,那就是我們能夠成佛的本性。這個本性不需要坐火箭、不需要坐飛機、不需要坐任何的交通工具,它不占空間,無所謂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當我們用心念佛的時候,佛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心就與佛在一起。
阿彌陀佛是不離本座而到我們這裡接引眾生,因此想去的人只要修行、只要發願,具備淨土資糧,距離一點也不遠。因為沒有修行、沒有要去,才會覺得好遠。
那麼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佛他聽到嗎?如果我們無心念,不用心念阿彌陀佛,就與阿彌陀佛不相應;如果我們用心念,就與阿彌陀佛相應,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了,自然是聽到了。
佛的三身與四土╱慧律法師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MeSTroRlHuTGIm2fBnSXlh3AaqK8_-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