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9 15:10:43稻草人
台灣消失捕鯨業船砲及一些人的回億
一.
這一篇分二段,代表的其實是三篇新聞
有一天去漁業大樓找朋友,看到一尊巨大奇怪的東西
像砲但又不知幹麻用的
沒想到問了才知撿到寶
很讚的新聞,
成了獨家,新聞壽命只有一天
但因為好奇去查了一些資料
的穫得
超乎新聞版面可有可無的呈現
對了,巴士海峽是鯨魚重要的洄游水域
以前捕鯨船宰殺鯨體的據點
是現在墾丁半島的南灣
沒想到吧
現今遊客如織
以前卻是血紅暈染了整個港灣
二.第一則報導的內文
高雄市海洋局積極籌設海事博物館,近日傳出大好消息,
推斷應是台灣服役過的唯一一尊合法捕鯨砲,由漁業大
老陳財捐出做為永久展示收藏,記誌二十餘年前,
台灣曾經為時極短的遠洋捕鯨業歷史。
根據前漁業署長胡興華的研究,台灣商業捕鯨船在民國
二年,日本政府核准二艘,但因二次大戰停頓,直到民國
六十五年,銘泰水產自日本引進六百噸級的﹁海雁號﹂,
再次展開台灣海上捕鯨。
戰後台灣商業捕鯨才剛要起步,國際捕鯨協會(IWC)
為主的保育聲浪再起,政府為免國際反彈,直到民國
六十七年七月為止,除海雁號外,另外也只核准﹁吉信﹂
、﹁海華﹂與﹁朱豐﹂總共四艘捕鯨船作業。直到民國七十
年七月,台灣公告禁止捕鯨,從此該項產業也正式在台灣絕跡。
高雄市做為全台最重要遠洋漁業重鎮,高雄港也是全球第
六大貨櫃裝卸港,卻沒有一座永久海事博物館,為填補即有
的歷史空缺,高市海洋局擇定去年啟用﹁自由長堤﹂,讓建
成陽字號船型長堤,饒富地方產業與文化的歷史特色。
為讓展場豐富,高市海洋局對外廣為徵求代表高市海港特
色的拆船、漁業、海軍與航運等相關海洋文物,結果意外發
掘出已全然消失的台灣遠洋捕鯨業歷史。
已完全消滅的台灣四艘合法捕鯨船早被解體,其中由台灣
漁業界大老陳財家族擁有的六百零二噸的﹁吉信號﹂,一年
多的作業期間總共補到四十二頭鯨魚,船隻解體後,立於船
頭,用以射向鯨魚魚體的捕鯨砲,上下部位被拆解,二十餘
年來一直存放倉庫內,在得知海事博物館籌建消息後,陳財
家族決定捐出,做為台灣短暫補鯨歷史的見證。
高市海洋局咸信該具捕鯨砲應是台灣僅存一尊,該砲係由
鑄鐵鍛造,可填入彈藥的砲頂﹁銛頭﹂有四支倒勾,射入鯨
魚體內後會自動張開,拑制漁體,然後漁船再將連結銛頭的
繩索拖回。
海洋局表示,已消失的產業再加上核准船數極少且已解體
,捕鯨船縱然不符合國際潮流,但終究是台灣漁業的一頁歷
史,在經由海軍協助修復後,未來將永遠在高市海事博物館
展示。
第二段陳財與上過捕鯨船的二人說法
◆八十歲的陳財來到高市漁業大樓中庭,在捕鯨砲前,將吉
信號原始設計圖交到高市海洋局長柯宗廷手中,他說陳財民
國六十多年,鼓山區一棟透天店面市值約新台幣五十萬,當時
他以一億多元日幣,約新台幣三千萬向日本購得該具捕鯨砲,
雖然只出海作業二年,但由於肉價高且捕獲數獲不錯,成本算
是打平,沒有大賺。
陳財認為能捐出捕鯨砲,見證台灣漁業發展,令他也感到無
比榮耀。
至於真正上船作業的人回憶:
台灣捕鯨船的故事,因僅存的吉信號退役捕鯨砲出土得以繼
續,昨日在高市海洋局舉行的捐贈儀式上,除了吉信號船主陳
財講敘故事外,現任海洋局黃姓科長,也想起二十歲那年登上
海雁號捕鯨船實習,那段台灣漁業的光榮,充滿冒險與機會的
年代。
在高雄海專讀書畢業前,目前服務於高市海洋局的黃姓科長
,民國六十九年,二十歲那年以見習生身份,登上台灣第一艘
合法的捕鯨船七百噸的﹁海雁號﹂,回憶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他說船到北太平洋靠日本的小笠島海域,每天追著鯨魚龐大蹤
跡,最後船航向關島,一個半月的時間,有幸見證台灣極短的
捕鯨業歷史。
當時台灣捕鯨船靠的是日本的技術,包括操作捕鯨砲的砲手
、輪機長及解剖手均是日本人,船東為增加漁獲鼓勵砲手每中
一隻長達十公尺、重約四十公噸的鬚鯨,獎金是五百塊台幣,
當時一般公務員月俸也僅幾千塊錢。
黃姓科長回憶道,船頭的捕鯨砲轟然射出,鏢中鯨魚魚體的
瞬那,砲頭四根銛頭隱沒在因疼痛掙扎的鯨魚身上,船員立即
利用管線,將空氣注入體內,避免鯨魚潛回水中,銛頭連接的
繩索由船尾將魚體拖回,隨即由船員進行下一步處理,當時一
趟航程約二個星期,一位船長可以獲得三十萬元的薪水,海上
的遂浪,捕鯨等於捕﹁金﹂。
陳財說那真是個充滿機會的年代,吉信號雖只作業二年,現
在最好的南方黑鮪輸往日本當生魚片,每公斤二千多塊台幣,
但當時捕得的鬚鯨,每公斤時價六千元台幣,由於價格極高,
經營吉信號沒有賠到錢,只是國際捕鯨協會施壓,台灣順應全
球保育潮流,捕鯨大好時機與價格,二十多年過去,也只能當
成回憶。#
(圖為陳財與捕鯨砲,拍攝時間是民國九十四年的三月底)◆
這一篇分二段,代表的其實是三篇新聞
有一天去漁業大樓找朋友,看到一尊巨大奇怪的東西
像砲但又不知幹麻用的
沒想到問了才知撿到寶
很讚的新聞,
成了獨家,新聞壽命只有一天
但因為好奇去查了一些資料
的穫得
超乎新聞版面可有可無的呈現
對了,巴士海峽是鯨魚重要的洄游水域
以前捕鯨船宰殺鯨體的據點
是現在墾丁半島的南灣
沒想到吧
現今遊客如織
以前卻是血紅暈染了整個港灣
二.第一則報導的內文
高雄市海洋局積極籌設海事博物館,近日傳出大好消息,
推斷應是台灣服役過的唯一一尊合法捕鯨砲,由漁業大
老陳財捐出做為永久展示收藏,記誌二十餘年前,
台灣曾經為時極短的遠洋捕鯨業歷史。
根據前漁業署長胡興華的研究,台灣商業捕鯨船在民國
二年,日本政府核准二艘,但因二次大戰停頓,直到民國
六十五年,銘泰水產自日本引進六百噸級的﹁海雁號﹂,
再次展開台灣海上捕鯨。
戰後台灣商業捕鯨才剛要起步,國際捕鯨協會(IWC)
為主的保育聲浪再起,政府為免國際反彈,直到民國
六十七年七月為止,除海雁號外,另外也只核准﹁吉信﹂
、﹁海華﹂與﹁朱豐﹂總共四艘捕鯨船作業。直到民國七十
年七月,台灣公告禁止捕鯨,從此該項產業也正式在台灣絕跡。
高雄市做為全台最重要遠洋漁業重鎮,高雄港也是全球第
六大貨櫃裝卸港,卻沒有一座永久海事博物館,為填補即有
的歷史空缺,高市海洋局擇定去年啟用﹁自由長堤﹂,讓建
成陽字號船型長堤,饒富地方產業與文化的歷史特色。
為讓展場豐富,高市海洋局對外廣為徵求代表高市海港特
色的拆船、漁業、海軍與航運等相關海洋文物,結果意外發
掘出已全然消失的台灣遠洋捕鯨業歷史。
已完全消滅的台灣四艘合法捕鯨船早被解體,其中由台灣
漁業界大老陳財家族擁有的六百零二噸的﹁吉信號﹂,一年
多的作業期間總共補到四十二頭鯨魚,船隻解體後,立於船
頭,用以射向鯨魚魚體的捕鯨砲,上下部位被拆解,二十餘
年來一直存放倉庫內,在得知海事博物館籌建消息後,陳財
家族決定捐出,做為台灣短暫補鯨歷史的見證。
高市海洋局咸信該具捕鯨砲應是台灣僅存一尊,該砲係由
鑄鐵鍛造,可填入彈藥的砲頂﹁銛頭﹂有四支倒勾,射入鯨
魚體內後會自動張開,拑制漁體,然後漁船再將連結銛頭的
繩索拖回。
海洋局表示,已消失的產業再加上核准船數極少且已解體
,捕鯨船縱然不符合國際潮流,但終究是台灣漁業的一頁歷
史,在經由海軍協助修復後,未來將永遠在高市海事博物館
展示。
第二段陳財與上過捕鯨船的二人說法
◆八十歲的陳財來到高市漁業大樓中庭,在捕鯨砲前,將吉
信號原始設計圖交到高市海洋局長柯宗廷手中,他說陳財民
國六十多年,鼓山區一棟透天店面市值約新台幣五十萬,當時
他以一億多元日幣,約新台幣三千萬向日本購得該具捕鯨砲,
雖然只出海作業二年,但由於肉價高且捕獲數獲不錯,成本算
是打平,沒有大賺。
陳財認為能捐出捕鯨砲,見證台灣漁業發展,令他也感到無
比榮耀。
至於真正上船作業的人回憶:
台灣捕鯨船的故事,因僅存的吉信號退役捕鯨砲出土得以繼
續,昨日在高市海洋局舉行的捐贈儀式上,除了吉信號船主陳
財講敘故事外,現任海洋局黃姓科長,也想起二十歲那年登上
海雁號捕鯨船實習,那段台灣漁業的光榮,充滿冒險與機會的
年代。
在高雄海專讀書畢業前,目前服務於高市海洋局的黃姓科長
,民國六十九年,二十歲那年以見習生身份,登上台灣第一艘
合法的捕鯨船七百噸的﹁海雁號﹂,回憶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他說船到北太平洋靠日本的小笠島海域,每天追著鯨魚龐大蹤
跡,最後船航向關島,一個半月的時間,有幸見證台灣極短的
捕鯨業歷史。
當時台灣捕鯨船靠的是日本的技術,包括操作捕鯨砲的砲手
、輪機長及解剖手均是日本人,船東為增加漁獲鼓勵砲手每中
一隻長達十公尺、重約四十公噸的鬚鯨,獎金是五百塊台幣,
當時一般公務員月俸也僅幾千塊錢。
黃姓科長回憶道,船頭的捕鯨砲轟然射出,鏢中鯨魚魚體的
瞬那,砲頭四根銛頭隱沒在因疼痛掙扎的鯨魚身上,船員立即
利用管線,將空氣注入體內,避免鯨魚潛回水中,銛頭連接的
繩索由船尾將魚體拖回,隨即由船員進行下一步處理,當時一
趟航程約二個星期,一位船長可以獲得三十萬元的薪水,海上
的遂浪,捕鯨等於捕﹁金﹂。
陳財說那真是個充滿機會的年代,吉信號雖只作業二年,現
在最好的南方黑鮪輸往日本當生魚片,每公斤二千多塊台幣,
但當時捕得的鬚鯨,每公斤時價六千元台幣,由於價格極高,
經營吉信號沒有賠到錢,只是國際捕鯨協會施壓,台灣順應全
球保育潮流,捕鯨大好時機與價格,二十多年過去,也只能當
成回憶。#
(圖為陳財與捕鯨砲,拍攝時間是民國九十四年的三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