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29 22:56:07陳潔民

【賴和研究】淺論賴和先生小說:一桿『稱仔』

淺論賴和先生小說:一桿『稱仔』

我獨立在狂飆之中,
張開喉嚨竭盡力量,
大著呼聲為這毀滅頌揚,
併且為那未來的不可知的人類世界祝福 --賴和


小組成員
侯宗佑〈組長〉【書面報告】
蔡寓璇【口頭報告】
徐慈徽【口頭報告】
王彥鈞【參與討論】

淺論賴和先生~~〈一桿『稱仔』〉小說目次
一. 前言…………………………………P3
二. 作者生平……………………………P3~4
三. 時代背景…………………………..P4~5
四. 故事簡介…………………………..P5
五. 隱喻探討…………………………..P5~7
六. 賴和作品的風格造詣與深遠啟示..P7~9
七. 附錄-- ………………………….P9~16
《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 》--〈一桿「秤仔」〉與〈克拉格比〉…張恆豪
八.參考書目及網頁…………………..P16


一. 前言

在台灣文學的世界裡,賴和是台灣新文學之父,我們欲探討為何賴和會被人稱為台灣新
文學之父,以及賴和寫『一桿稱仔』的來由,與法朗士的『克拉格比』和『德雷福斯事
件』的關係。

二. 作者生平

我獨立在狂飆之中,
張開喉嚨竭盡力量,
大著呼聲為這毀滅頌揚,
併且為那未來的不可知的
人類世界祝福 --賴和:低氣壓的山頂(賴和先生全集,明潭出版社,頁193

他是一位留著兩撇鬍子的醫生。

人皆愛生怕死但他以天生的正義感克服恐懼,參與台灣抗議文學潮流,並提攜後進不餘
遺力,被人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中日甲午戰爭那年出生彰化,隔年,一歲,日本佔領臺灣。

他生長在舊式家庭,唸私塾接受漢文教育,因為在他的意識裡「沒有一條辮子拖在背
後,就不像人」,後來,書房先生再三催促下,才不得不進學校,學日文。終其一生,
皆以中文寫作。他原為舊詩人,加入文化協會後,因積極投入抵抗運動化身的文化鬥爭
及思想啟蒙運動,改寫新體詩和小說。一九二五年開始,陸續以白話文發表隨筆、新詩
和小說,成為號稱日治時代「台灣人喉舌」的《台灣民報》上的骨幹作家。

他給鄉人的印象是穿短衣褲,留八字鬍,行為質樸有禮,說話謙虛得體,貨真價實、有
修養的鄉巴佬。而醫德很高,志不在賺錢,對貧戶,不是減免醫療費,甚至贈送昂貴藥
材。「彰化媽祖」非浪得虛名。

遠渡廈門期間,受到五四運動衝擊,深感文學不該是貴族的消閒品。返台後積極參與臺
灣新文學運動。民國十二年,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後,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
牲—寄二林事件戰友』自此積極投入創作。民國十五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鬥熱
鬧』。此後陸續發表小說二十篇,新、舊詩及雜文隨筆多種。主要小說有『一桿秤
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新詩『流離曲』是日據
時代台灣新文學最長的一首詩。『南國哀歌』則是悼念霧社事件起義的抗日同胞。

他開創文人相重的傳統,受他影響的後進有楊逵、王詩琅、呂赫若;吳濁流、葉石濤…
等人。賴和曾經主編「臺灣民報」的文藝欄,並任「南音」雜誌的編委,他苦心培養了
一批臺灣作家,以寫實主義的實踐,奠下臺灣文學深遠的傳統。這傳統也一直傳承到戰
後的臺灣作家,迥異於御用奴化的文風,脫離土地觀點的虛靡文字遊戲與感情欺騙。

民國三十年珍珠港事變次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再度無故被捕入獄五十日,獄中撰寫日
記,因病重出獄,一年後以心臟病發逝世,享年五十。

為臺灣新文學「揮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籽」的賴和先生這位「視病猶親」的「和仔
先」「彰化媽祖」,一生剛好活了五十歲完全在日據時代,而他那對抗殖民強權的民族
主義精神(終身不用日文著述),卻又如此強烈。他一生為反抗殖民努力,但終究看不
到他日夜企盼的光復之日。造化弄人,莫此為甚!

三. 時代背景

民國前三年,他十九歲,進入台北醫學校,決定了一生的事業。民國元年,和王草女士
結婚。民國八年前往廈門博愛醫院供職,受不了思鄉之苦,回彰化自行開業。這個時期
正是臺灣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進步的臺灣知識份子,為求政治反壓迫,民權求
解放,如火如荼展開激烈的本土政治運動的時代。也是以賴和為首,以彰化為中心,影
響全島的新文學運動的興盛時期。社會環境幾乎不可為的時代裡,一生堅持。文化其實
是「腦內革命」,心靈改革、心理建設的基礎。沒有主體性文化就沒辦法建立有自主性
的國家。台灣人民正面臨著精神價值的斷喪及人性尊嚴的瓦解。威權統治等政治因素致
使族群的社會地位、政治權力、資源分配、發言權均有頗大的懸殊。非武力抗爭即是在
不傷害壓迫者的生命、身體、財產的情況下,被壓迫者欲達到本身明確的訴求所採取的
行動。例如︰靜坐、絕食、拒絕納稅。「每天所看的病人,都在百人以上」,一生行醫
救死扶傷的賴和,也只能在深夜極有限的時間從事創作,他並且投入當時啟蒙大眾的文
化運動,資助革命抗日,還因為反日政治事件而兩次入獄,但是賴和的偉大人格、思想
情操以及重要的歷史意義,以如此不足而且惡劣的環境卻也掩蓋不住他非常可觀的文學
成就。

賴和成長的過程中,台灣雖因政治因素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但一連串的反日行動,皆證
實了台灣人不肯屈服的個性,如日人所謂「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舉其要者,如
一八九六年元月的林大北事件、一九一二年三月的林圯埔事件、一九一三年十一月羅福
星事件、一九一五年焦吧哖事件等,北起宜蘭,南至台南,死傷殉難者無數,而一九三
0年十月的霧社原住民抗日行動,尤為慘烈。賴和在此血淚斑斑、風雲險惡中長大,他
注視著台灣歷史的苦難和社會的現實,對日本加諸在台民身上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
形諸筆墨。由於賴和是醫生,可以接觸到許多下階層的人民,因此對於當時社會的不公
平和農民被壓榨的情形可以真實的寫出和批判殖民者。

四. 故事簡介

〈一桿「秤仔」〉在描寫小說主角秦得參的故事,秦得參的生活困苦,長大成家之後,
為了家計,因而比以往更努力工作,在製糖會社的剝奪下,北不到田地,乃做了散工,
因積勞得了瘧疾後,不得不轉為菜農到鎮上去賣菜,然而卻苦無本錢,因而向他妻子的
娘家借了一根金花,拿到當舖去押了幾塊錢,又像鄰居借了一桿稱仔。有一回在鎮上遇
到一位刑警來買菜,得參向買菜的刑警要錢,因而刑警發怒,把他借來的稱仔折斷給摔
在地上,抓他到衙門,說他違反了度量衡規則,把他抓去關,在他妻子的協助下繳了三
塊錢,才放了秦得參。然而得參不甘被人看成畜生,沒有人權,憤恨不平,在元旦時,
得參家忽譁然發生一陣叫喊、啼哭,猜想秦得參可能死了。文章最末又寫到:盛傳一個
夜行的警吏被殺在道上。秦得參在遭到種種羞辱後,深感生存的悲哀,乃抱必死之覺
悟,選擇與巡警同歸於盡。

施淑老師即有一番精闢解讀:「小說以『秤仔』為主題,這個作者在標題上特別加上引
號的秤仔,除了象徵秦得參所代表的善良正道百姓,在那觀念上代表公正,而事實上只
是統治者專利品稱子之上,個人尊嚴和價值可以隨時被摧殘和否定的事實,同時更深刻
地揭露了隱藏在法制、平等、人權等思想口號中的欺罔性,這一點透過因它而存在的殖
民帝國主義的壓迫掠奪行為表現得尤其赤裸、尖銳。」(引自〈施淑《中國現代短篇小
說選析》,長安出版社〉

五. 隱喻探討

賴和先生一生創作的主題大致有三:一、舊社會習俗的敗壞。二、被屈辱的人民。三、
弱者的奮鬥。是殖民地抗議文學的標準模式。而本文〈一桿「秤仔」〉正是〈被屈辱的
人民〉的類型代表作,是諷刺殖民統治的小說,描述日本時代一位市井小民與警察在市
集交易稱斤論兩導引出被殖民者受壓抑而與其同歸於盡的行為模式,讓一位受到壓迫的
小販,在新年歡愉的氣氛中,先殺了一名無理的巡警,然後再自我結束生命。這樣的安
排使得快樂與悲傷弔詭地雜揉,渲染出錯亂與無奈的底色,人物、事件可以在適當的場
景下發展,甚至烘托出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念,暗示著被殖民者無法以常理理解的命運。
被習慣欺壓良民的巡查無理刁難、凌辱,以暗示的手法表現了菜販最後以捨命和惡警一
拚的決絕。這樣高強度沒有妥協的抵抗,在賴和的作品中,不是偶然的特例,而是一種
信仰,一種他所信奉的文學創作的目的。抵抗,需要建築在犧牲的決心上,抵抗卻不等
於無謂的犧牲,賴和的文學,可以說是建立在這樣的抵抗哲學基礎上。他的文學裡,那
種「理直氣壯」的抵抗意識,不僅是構成他的文學最重要的質素,更是整個台灣新文學
的主體精神所在。

賴和倒是將矛頭指向秦得參淪落的另一遠因,即製糖會社的剝奪,秦之父親原是佃農,
他原來也想北田耕種,但田地多被製糖會社奪去,他只好被迫去做散工。製糖會社對於
土地併奪和勞力壓榨,背後所聳立的正是高高在上的日本殖民集團,日人矢內原忠雄就
一語道破其中真相,甘蔗糖業的歷史正是殖民地的歷史 。賴和點出其中要害,此即秦
得參淪落的背景。文中一句「母子倆自己的努力,經已可免凍餒的威脅」或許正是在殖
民政府下,一般平民無所依靠的喟嘆吧!

而得參的母親,在一個身為母親的義務已了和責任心克盡的情況下,遭病魔趁虛而入的
有限肉體在也不能支持,於面上現著十分滿足、快樂的樣子歸到天國去了。文中一句
「可憐的得參,他的幸福,已和他慈愛的母親,一併失去。」已明顯的為文末得參的自
盡埋了伏筆。

文中得參被羞辱後的一段:一個較有年紀的說:「該死的東西,到市上來,只這規矩亦
就不懂?要做什麼生意?你說幾斤幾兩,難道他的錢你敢拿嗎?」又帶嘲笑地說:「唉
!你不曉得他的厲害,你還未嘗到他青草膏的滋味?」賴和是一個進步的知識份子,他
深知造成臺灣民眾苦楚的根源,雖來自日本帝國殖民統治,但是民眾的愚昧、奴化、封
建、才是這萬劫深淵無可解放的絆石。封建愚昧奴化的勢力,無處不有,彌漫被統治者
刻意縱容的臺灣小鎮。對愚昧的沉溺,使文明進步掙脫不出它的光亮。因此,他也對台
灣社會各種落伍封建的思想提出強烈的反抗。在這一段裡暗喻式的寫出殖民者與被殖民
者的矛盾。

文中的最後一句,「市上盛傳著,一個夜巡的警吏,被殺在道上。」我個人認為或許警
吏並沒有死,或許只是一樣受到壓榨威迫之苦的民眾一種阿Q式的自我安慰法,一種對
大環境無力的反嘲及假想。而最後的獨白便強烈地表達出賴和先生的自我思想與內在感
情的文字藝術。聞之,不禁動容!

在欣賞作者藉由作品表達內心強烈感受的同時,也因為曾經如實的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
上,筆下描述的就是我們生活周遭共同的感受,土地與人民密不可分的關連,透過人物
的動作和對話,以寫實的手法來描繪當時社會下的不平不義。他小說中的三大主要人物
:「臺灣平民、新舊士紳與日本統治工具」,藉著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控訴日本帝國
殖民統治下,臺灣社會平民的痛苦遭遇。賴和可以說是日治時代,典型的,壓力下誕生
的知識份子,他參與的社會運動或文化運動,都是重重綿密的壓力下存在的團體,賴和
又是之中投入最多、最熱心的一員。他在這些運動中,特別是參加新文化運動的自覺
── 也就是他的詩、文中一再提到的「覺悟」,猶如他一生行動中不可少的一盞照明
燈。賴和文學中清醒、自覺的力量,使他的文學不至於盲無目標,文學清楚地就是為社
會、文化運動效力,捨此,文學存在便無意義。這很像就是整個日治時代新文學運動的
意義。賴和所以被人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導者,就是因為他的文
學觀豎立了台灣新文學運動最主要的精神標竿。賴和的詩、文、小說,都建築在為了抵
抗強橫無理的凌辱、壓迫、剝削的動機上,站在被日本政府各種迫害下的台灣人立場發
言,雖然他自己長期都在統治者的監視壓力下過日子,又曾兩度被捕入獄,但賴和的文
學既不站在自己的階級為自己的利益說話,也不記自己的事,明顯地看出他把文學創作
的意義,定位在社會運動。他的小說人物都以一般平民為主,寫農民、菜販、婦女,批
判、譴責的矛頭,則指向警察、士紳、官吏。平民受到後者經濟的壓榨、剝削,人格的
摧殘、凌辱,政治的迫害,雖然都是他同時代或比他晚進的作家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反
映了日治時代台灣人民被殖民統治下衍生的共同遭遇;但作為台灣新文學運動領航者的
賴和,卻是開風氣之先,領導文學加入抵抗運動,為建立抵抗文學身先眾人,而且具有
別人不及的抵抗勇氣和強度。他建立了台灣文學的抗議精神,我認為這是他對台灣最大
的貢獻。……………………….宗佑

從這篇小說可以明顯感受出,在殖民帝國主義制度下,人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沒有人
權,一般的老百姓生活困苦,而「稱仔」象徵著公正,卻隨著文章所述稱仔北摔斷而公
正瓦解,在不平等的社會下,統治者握有專權,統管著人民的一切。而秦得參的不平以
及叫喊,則表達了一般民眾的心聲和不滿,而文末盛傳夜巡的警吏被殺,我認為有可能
是指向秦得參買菜的那位刑警,也有可能沒有那位巡警死亡,只是賴和想要表達對當下
的不滿以及無法獲得伸張的意義,至於到底有沒有死,便留給讀者想像的空
間。………………………………………慈徽

稱仔是一個追求公正合理的象徵,被殖民的人民所希望的是真正的公理和無私的法制,
不過這只是人民所企求的,因為就在「稱仔」被巡警折斷丟在地上的那一霎那,就意味
著公正合理的法制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稱仔」也象徵著人的平等,在秦得參覺得自己
被看成是畜生後,便覺得人民沒有人權,在殖民統治之下,受到的都是不平等的待遇,
稱仔的斷裂也就表示著人的不平等。而在文章末,賴和先生則以「盛傳著一個夜巡的警
吏被殺在道上」來做結束,挺耐人尋味的,好像在表達著是秦得參不滿受到不平等的待
遇,而在元旦時殺害那位巡警而後自殺,只是賴和先生以此留下一個讓讀者想像的地
方。…………………………寓璇

六. 賴和作品的風格造詣與深遠啟示

中學畢業,有人建議他去做「補大人」﹙類似警察﹚,卻因那時代的補大人,多是無
賴,得法律保障,簡直是橫逆罪惡的標本,從這般天生的性格出發,賴和在台灣新文學
運動初期,不僅是最有力的實踐者,也是運動價值觀的主導者。而他發表的第一首白話
詩 ── 〈覺悟下的犧牲 ── 寄二林事件戰友〉,是在聲援二林蔗農組合受難的蔗組
幹部及蔗農。他們為了抵抗製糖會社的蠻橫態度,遭到警察的凌辱毒打。賴和認為他們
這些「弱者的鬥士們」提供的犧牲是經過「覺悟的」,難能而光榮。賴和的詩、文,都
建築在抵抗強橫無理的凌辱、壓迫、剝削的動機上,站在人民的立場發言,雖然他自己
長期都在統治者的監視壓力下過日子,又曾兩度被捕入獄,但賴和的文學既不站在自己
的階級為自己的利益說話,也不記自己的事,明顯地看出他把文學創作的意義,定位在
社會運動。他的小說人物都以一般平民為主,寫農民、菜販、婦女,批判、譴責的矛
頭,則指向警察、士紳、官吏。平民受到後者經濟的壓榨、剝削,人格的摧殘、凌辱,
政治的迫害,反映了日治時代台灣人民被殖民統治下的共同遭遇。賴和開風氣之先,領
導文學加入抵抗運動,為建立抵抗文學而身先眾人,具有別人不及的勇氣。賴和的作品
經常藉著描寫被壓迫的人民來凸顯日本殖民政權的殘暴,其詩句“勇士當為義鬥爭”,
正可作為賴和一生抗日精神的註腳。感嘆遭逢「我生不幸為俘囚」之歷史命運,但或許
是骨子裡遺傳基因,抑或人道主義的理念,使得賴和始終抱持著「勇士當為義鬥爭」的
信念,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投身於社會運動,並以他最熱愛的文學,喚醒大眾沈睡在心靈
深處的台灣抵抗意識。賴和對文學懷抱熱情,即使再忙碌也要空下時間創作小說、謄改
文稿,身處新舊文學交替的年代,以其才華掌握時代的脈動,為台灣文學建立原型,其
成就讓他生前即博得「台灣新文學之父」的美譽。很多文學史家稱他為「台灣新文學之
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已經是里程碑。任何對文學稍有涉獵的人,讀了賴和下列
這首【流離曲】,應該在心底的那根感性的弦,都會被他的人道精神撥動:

  「流離失所,何處得到安息?
   田佃淹沒,何處去種去作?
   也無一粒米,
   活活受飢餓,
   餓!餓!
   自己雖攬得腹肚
   也禁不住兒啼哭!」

何況,他不只是筆下的同情心而已,還身體力行,對貧病無依的患者,完全不收費,更
是積極參加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最大的抗日組織「文化協會」,有一次因為日本總督
府找了「御用紳士」辜顯榮等人成立「有力者大會」(這名稱聽來實在非常「階級鬥爭
取向」,令人不喜),企圖抵消「文化協會」領袖林獻堂等人的影響力。結果賴和看不
下去了,他手拿「無力者大會」的大三角旗,從彰化趕到台中,參加「無力者大串
連」,終於把「有力者」的胡說八道給扭轉過來。  歷史照片,記錄了這一幕,在彰
化車站的「無力者代言人」──賴和的容顏,如此生動。

作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拓荒時期的領導者,賴和在走進新文學之前,和他的晚年,大約寫
了一千首的漢詩,他的白話文小說和新詩,也留下了追求以台灣話文寫作理想的痕跡,
但語言不是賴和領導台灣新文學的重點,他自己說的「我生不幸為俘囚」的身世慨嘆,
以及「勇士當為義鬥爭」的理想,才是台灣新文學裡賴和精神所在。

賴和被稱為「臺灣的魯迅」,因為他小說中的諷刺寫實精神和魯迅是一脈相通的。賴和
對日本帝國統治者醜陋的面目與本質、御用奴性紳士以及封建落伍的社會階層,都以寫
實主義手法,深沉而客觀地予以披露。當我們了解了台灣文學先驅--賴和先生作品之優
秀,我們才知道不應稱「賴和是台灣的魯迅」,而應稱「魯迅是中國的賴和」;讓生活
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認知本土文學的權利,當權者應責無旁貸。美國二十世紀偉大小說
家海明威,曾經這樣推崇美國早期的鄉土小說家馬克吐溫,他說:「美國現代的小說都
來自馬克吐溫的小說」。馬克吐溫在美國十九世紀末,以美國南方的風土和方言溶入他
的小說裡,開創了美國國家文學走向自信自足而且寬廣偉大的坦途。賴和小說中的對臺
灣田園鄉土的歌詠,以及臺語自信而生動的大量使用,在這一點意義上,深值我們省
思。如何建立獨立自主、胸懷世界、立足本土的偉大臺灣文學未來,以無愧於臺灣文學
之父──賴和先生的早年若心奮鬥,實在是我們這一代無可推諉的責任。在後現代、價
值多元、道德混沌、文藝精神傾向虛無或遊戲的年代,我們需要一個文學典範,賴和--
正是我們最值得神交的作家。


參考書目及網頁
1. 賴和:《賴和集》;〈前衛出版社〉民80。
2.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前衛出版社〉民87。
3. 許俊雅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民87。
4. 張恆豪:《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 》--〈一桿「秤仔」〉與〈克拉格比〉。
5.網頁--台灣文學步道網站--賴 和
網址:freehomepage.taconet.com.tw/This/is/
taconet/top_psychiat/A1-1〈Cai-Ho〉.htm
6. 網頁--呂興忠.賴和小說的技巧與思想
網址:loiho.mit.com.tw / introduce / report / a2.htm




(悄悄話) 2011-11-20 22:33:51
李媽 2009-07-19 22:52:39

不好意思,我想借你這份資料當參考
可是右半邊顯示不出來,可不可以麻煩你把它寄給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