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8 22:31:36陳潔民

【賴和研究】濁水溪的沉思/陳潔民

濁水溪的沉思/陳潔民
(台灣日報副刊2000.5.27)
(南方人文報2001.5.4)

  去年有一段日子,常常在報端遇見賴和(1894-1943)。彭瑞金老師建議賴和生日(戶籍國曆為四月廿五,實際上是農曆四月廿四,國曆五月廿八)為臺灣文藝節;呂興忠老師則提起他遇見飾演賴和小說〈一桿稱仔〉中主角秦得參的學生;這使我忍不住提筆寫下這篇文章。

  猶記去年的三月廿六日,我在台灣日報第七版看到這樣的標題:「濁水溪水變清,就要改朝換代──清水、濁水分屬陰陽,總統大選結果竟然與傳說不謀而合」,報上並刊出兩張照片,一張是幾年前的濁水溪源頭上游,濁水與清水會合處浮出一個如同臺灣島的形狀;第二張是記者林藝斌先生於去年三月十一日在同一地點拍攝的,除了溪水流動的路線有變化之外,最明顯的便是原本混濁的濁水變清水了。林先生並為文說明臺灣自古即有傳說「濁水溪水變清的時候,就要改朝換代」,並且述及之前有一次溪水變清是在台灣光復的時候。這次溪水變清,又剛好是總統大選期間,選舉結果又剛好換黨了,這樣的自然現象似乎是巧合,又隱含著某種玄機。臺灣的確是有這樣的傳說,每當有重大變故興革時,「濁水溪」就會變成「清水溪」,但是,究竟臺灣局勢是朝哪個方向改變,則很難說。

  當臺灣總統終於在二○○○年三月十八日換「黨」做做看之後,那一晚,我仍舊坐在深夜的燈下,細細檢閱賴和的詩稿,翻閱到〈濁水溪〉這首詩,心底突然有一種深深的感觸:

    滔滔濁浪挾雷鳴,
    閱世興亡帶恨聲。
    今聖未生前聖死,
    何時徹底見澄清。                  
     
  這首詩是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生前所寫的漢詩,另有兩詩均有類似的譬喻:「濁水溪清未有期,良朋相隔已多時。」(〈寄石迂吾集集鄉〉)「河清如可待,何惜委塵埃。」(〈昨夜〉)。濁水溪的溪水清與不清,象徵著賴和希望臺灣早日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殷切渴盼。閱讀〈濁水溪〉此詩,令人想像賴和面對濁水溪的心情,一定感覺彷彿看到臺灣的命運吧!詩中嘆恨臺灣命運之滄桑,一再被外來異族殖民統治,而無法獨立自主;「今聖未生前聖死」,正是感嘆抗日民間志士所發起的抗日革命不幸一件件失敗,臺灣的獨立自主遂無日可期;「何時徹底見澄清」的問句裡則摻雜了賴和在深深感慨當中所發出的嘆息。臺灣的命運,如同這濁水溪的滔滔濁浪,歷盡朝代興替,一直未見真正澄清之時,難怪賴和會感覺這溪水川流之聲,彷彿帶著滿腔憤恨的悲鳴了。

  臺灣人民在飽受殖民政權壓迫之時,莫不希望有人解其倒懸以出離苦海,賴和〈濁水溪〉這首漢詩中明顯以濁水溪的傳說,來寄託希望日本殖民政權快點結束的想法。然而,他在臺灣還未擺脫殖民統治之前,卻在一九四一年被日本警方以莫須有的罪名拘禁於監獄中而致身患重病,出獄未幾,便於一九四三年一月卅一日過世了。濁水溪變清,出現所謂改朝換代的徵兆,傳說其中有一次是在臺灣光復時。戰後,日本政府將臺灣移交給國民政府管理,本來臺人期望英明仁慈,與我們同樣漢族血統的領導人來臺治理,故興奮地高呼光復,歡喜重回祖國懷抱。殊料結果大相逕庭,二二八事件、四六事件、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相繼發生,這恐怕也是日治末期即過世的賴和沒有料想到的吧!更有人說他「死得其時」,還好沒有活到戰後,不然在白色恐怖之下的壓迫,未必不比日本殖民統治更苦痛。這樣的說法,充滿了淡淡的無奈與嘲諷。

  面對臺灣這樣的歷史,經常讓人感覺錯亂──似乎是送走了日本殖民帝國,卻迎來了以同胞為名義的另一個殖民政權?如此,濁水溪變清,所謂的改朝換代,對臺灣人又有什麼正面意義?由荷蘭、明鄭、清領、日治到戰後,臺灣人仍舊沒有自己的自主權,只是被不同政權統治的奴隸而已!即使像賴和這樣終生抗日的文學家,為臺灣爭取獨立自主而參與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為實踐臺灣的自主性而創作文學作品,卻因白色恐怖時期有心人的胡亂密告,誣指其為臺共而被請出忠烈祠,差點只因密告者的一句話就抹煞掉他對臺灣的貢獻,後來雖經許多熱心前輩大力奔走而獲得平反,但是這樣令人心痛的誣蔑事件,又豈是將他再請回忠烈祠供奉,便可以輕易忘卻的?只要民主政治持續進步,對於臺灣政權的輪替,大部分的人都抱持樂觀態度,並不以變天視之,端看上台者的作為是否以全體臺灣人民利益來考量。對於賴和,或許日後我將漸漸不須再面對這種情況──問「賴和是誰?」時,學生卻答以茫然的眼神──去年,賴和獎的第九屆頒獎典禮,於賴和生日五月廿八日,在台南市成功大學舉行,由林瑞明教授主編的《賴和大全集》亦同時出版問世;學院裡關於賴和漢詩與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也於去年六月與今年初陸續完成了;今年賴和獎的第十屆頒獎典禮將於五月廿七日於賴和畢業的臺北醫學校,也就是現在的臺大醫學院舉行,深具意義;高中課程也開始有民間的出版社選了賴和、鍾理和等作家的文學作品作為國文教材,臺灣文學終於能有機會在本土教育上扎
根。

  「詩醫賴懶雲」的「詩醫」二字,是文壇前輩葉榮鐘先生封給賴和的稱呼,突顯了他身為詩人與醫生的身分,他的詩文與醫術結合為「拼將血淚灑紅塵」與「勇士當為義鬥爭」這樣一生為醫國醫民而努力的志願,他高潔的人格,人道思想與抗議精神,正代表了臺灣文學的精神,值得大家肯定與學習。閱讀賴和,或其他臺灣的文學作品,亦是使我們的學子藉由臺灣歷史與文學中,去學習如何珍愛臺灣的一個重要管道。然而,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