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6 12:42:52鄭匡宇

藝術也能成就大事業

如何坐上這位子—藝術也能成就大事業





提起方威明這個名字,你一定感到很陌生,說到Nickson Fong,或許有點印象;但如果你知道《魔蠍大帝》(The Scorpion King)、《決戰時刻》(The Patriot)、《酷斯拉》(Godzilla)和《一家之鼠》(Stuart Little)、《駭客任務2:重裝上陣》(The Matrix: Reloaded)、《史瑞克》(Shrek)等好萊塢大片的視覺和3D效果,都出自他的操刀,一定忍不住發出連連驚嘆。最近的好消息是,他得到了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委員會所頒贈的電影技術成就獎,是新加坡有史以來第一人, 而方威明同時也是台灣的女婿,目前在洛杉磯和台北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Egg Story Studios,準備在亞洲為電影視覺及3D特效事業,轟轟烈烈大幹一場。 


在好萊塢,平均每位製作3D 效果的藝術家年薪大約是十萬美金,一些一流的總監賺取二十萬美金以上更是稀鬆平常。待過夢工廠(Dreamworks)、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ESC Entertainment(數碼製作公司)的方威明,又是如何從被雇用的技術好手,走到創業擔任導演這一步的呢?難道是天縱英才又好運連連嗎?一點也不。


年輕時的方威明曾是師長眼中的壞孩子,不愛讀書,成天玩樂,只對繪畫情有獨鍾。偏偏在那個被傳統中國士大夫思想籠罩的新加坡,熱愛藝術的孩子,往往被認定為沒有前途、賺不到錢的人。因為不愛學校裡制式教育,方威明曾經被校長痛罵,說他以後絕對不會有任何出息,之後甚至被趕出了學校。還好他轉學到了另一間中學完成學業,再憑藉著在藝術作品上的優異表現,進入了南洋藝術學院就讀,主修圖形設計。


由於得以專注於最熱愛的藝術,方威明憑藉者優異的成績在1990年畢業,並靠一系列產品廣告和行銷設計奪得新加坡“青少年設計獎”。 好萊塢是所有想從事電影工作者的朝聖地,想成為電影製作人,做動畫、特效和任何與電影有關事情的方威明,畢業後當然選擇了去美國深造。他選擇的是薩瓦納藝術與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因為那裡提供更先進的設備,卻也由於設備過於先進,學校根本沒人會用,都是靠他自己邊摸邊學,就這樣培養出一身好功夫。一年半後,他回國到南洋理工學院(南洋理工大學前身)實習4個月,接著又抽出9個月到日本的一家電子遊戲製作公司工作,然後才回薩瓦納學院修完美術碩士學位。在薩瓦納就讀期間,他多次奪得學院的電腦設計比賽大獎,1996年畢業時由於優異的表現,很快就被兩大電影製作特效公司看上,提出極佳的雇用合約,一家是為《鐵達尼號》(Titanic)製作特效的數碼版圖 (Domain);另一家則是史蒂芬史匹柏的“夢工廠”(Dreamworks)。他選擇了進入夢工廠。




方威明進入夢工廠的第一份工作,是為動畫片《史瑞克》(Shrek )開發創造怪物“史瑞克”造型的程式。遺憾地是,這部影片所採用的科技因為在當時過於先進、製作成本過高而胎死腹中,方威明也無緣繼續參與製作。《史瑞克》約三年後由夢工廠子公司PDI接手“起死回生”,並奪得奧斯卡首座動畫影片大獎,觀眾至今依然能在片尾看到“Nickson Fong”這個名字。之後,他又得到“ESC Entertainment”數碼製作公司青睞,被欽點擔任駭客任務第二集跟第三集的鏡頭技術總監,負責創造水泥建築爆炸效果。


電影特效技術的難度與複雜度,一般人可能很難理解。看似相同的爆炸場面,其實在製作過程中必須十分講究,由於不同物質產生的爆炸效果都不一樣,因此每種爆炸特效都有專人負責。方威明簡略地說,爆炸種類分鋼鐵爆炸、熱油爆炸、火箭筒爆炸等50多種,要做到全然逼真,必須下大量的苦工去學習研究,例如例如真實的軍事爆炸場面,像坦克車在科威特的爆炸情況……等等。細心、熱情、不怕吃苦,是他給有心從事電影特效的年輕人的忠告。永遠不要把工作只當成是一個工作,更不要覺得“做到這裡就好”,而是不斷去探究如何能做到最好,是他認為自己能在同儕中勝出的原因。


在與一群業內高手工作的時候,固然有如華山論劍般地精彩,但其中也有不為外人知的心酸。身為黃種人的方威明,在好萊塢深刻感受到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即使在身處號稱多元民族大熔爐的美國,這樣的問題依舊嚴重。當時的動畫和3D技術,完全是歐美人的天下,他們打從心底不認為從新加坡出身的一個黃種人,有這個實力和資格與他們一起工作。為了破除這樣的歧視,方威明沒有採取爭辯或是衝突,而是不斷用讓人驚豔的作品和實力,來讓老美心服口服。他除了原本繪畫方面的天份加上努力之外,在職場上還不斷地自我進修,靠自學的方式,學會了程式的撰寫、假日則參加相關的技術和學術研討會,與業界學界的高手互相觀摩學習。也就是在這樣不斷探索專業領域知識的動力驅使下,方威明和當時的兩位同事,著手進行了Pose Space Deformation(PSD)的相關研究。




什麼是PSD呢?簡單來說,當時的電影動畫技術,在繪製角色肌肉的運動時,總感覺不太自然、真實,這在他為電影《一家之鼠》進行視覺效果時尤其困擾,於是他透過撰寫運算程式,成功克服了這一缺憾,並且將相關的論文,發表到 Siggraph 繪圖及互動技術特殊興趣團體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 這個在業界享有最高榮譽的組織。該論文在當時沒有被接受,沒想到後來因為在電影界被廣泛地使用,連《蜘蛛人》(Spiderman)、《阿凡達》(Avatar)等巨片中都採用了這個技術,也引來奧斯卡提名委員會的好奇。


2013年奧斯卡頒獎委員會成員寄信給方威明,告訴他即將頒發技術成就獎給他。這封奇怪的信件,被方威明當成了是玩笑信與詐騙集團的伎倆。一個月後,奧斯卡委員會透過電話找到了當時正在塞車方威明,他才知道,自己好像真的獲獎了。這個“遲來的意外獎項”,開啓了方威明電影事業的更大機會。2013年12月,他與吳念祖合作的電影《控制》(Control)即將上映,而另一部關於愛情的喜劇也在密集地籌備中。


回顧多年的職場經驗,方威明認為,當你爬上越高的位子,特別是在電影圈,最需要具備的,就是溝通協調與折衝的能力。在面對不同人,例如投資者、演員、製片、服裝道具特效人員、電影院通路商.....等等這個產業裡頭的所有構成份子,都該想辦法投其所好,但在這個過程中,又要能有所堅持,並在必要的時候作出一些妥協讓步,這是從事藝術工作者、甚至是所有職場人都應該學習的一堂課。


他進一步分析,在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圈,一切以結論能力論英雄,做不到要求便可以立刻解雇對方,但在亞洲,包括台灣、香港和大陸,優秀的電影人才難尋,一旦找到一個不錯的員工,還得扮演起亦夫、亦師、亦友的角色,雖然情感上的羈絆顯得有些麻煩,卻往往能培養一批忠貞不二、出生入死的好伙伴。這是歐美與亞洲工作文化最大的差異。如果能夠對剛進職場的自己做些提醒,他會希望當年的自己,把數學唸好一點,並且多些耐心,因為這是能在這個領域成功的核心技術及修為。


方威明簡介:


Egg Story 工作室的創始人和CEO。1994 年畢業於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1996 年加入夢工廠,90 年代後期,先後加入過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等公司,參與了多部影視作品的製作。


《專訪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