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7 EMI 新片情報
百老匯的黃金年代(12CD+1CDR)
約翰‧麥克林〈指揮〉
Broadway Musicals-John McGlinn on Broadway(12CDS+CDR)
歌舞昇平的年代,「歌」、「舞」不僅僅是娛樂,而且是回憶和歷史文化的一部分。約翰‧麥克林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音樂劇指揮之一,因為青少年時期聆聽過百老匯在1920年代大蕭條前後的歷史錄音,因此對於現代流行文化的「摧殘」,如同將新鮮水果再染上色素的編曲和包裝方式,頗不以為然;因此從1976年開始,致力於從當年創作者的手稿,以及原始編曲紀錄,重新復原百老匯真正的「活力」。許多著名的聲樂家也因為麥克林的執著態度,而樂於和他合作,包括女高音卡娜娃、男中音漢普森...等。
麥克林的努力也獲得許多重要樂評人的肯定,1987年的「畫舫璇宮」獲得企鵝指南的「三星帶花」,只是意料之中。因為這些已經列入「經典」、不斷被翻新製作的劇碼,透過麥克林的重新考據、比對原始編曲,加上優秀的製作團隊、演唱歌手,以及最重要的「態度」;這些1987-1992年新製作的數位錄音,我們可以聽見麥克林多年來為什麼如此堅持,因為聽到像是「Some Girls on Your Mind」(CD12),就會清楚感受麥克林的堅持,以及什麼叫做「百老匯的黃金年代」。
國王學院合唱團:韓德爾彌賽亞DVD(2DVD)
克里奧貝利(指揮)國王學院合唱團、倫敦古樂學院古樂團、艾莉希泰南(女高音)艾莉絲庫特(次女高音)亞倫克雷頓(男高音)馬修羅斯(男低音)
Choir of King’s College, Cambridge/Stephen Cleobury
Handel: Messiah(2DVDS)
這份現場錄影是年初發行的國王學院合唱團演唱彌賽亞錄音專輯的同一份現場錄影。全片在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教堂內拍攝。這是為了紀念韓德爾過世兩百五十週年,有將近五百年歷史的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特別灌錄的演唱,以作為向這位大半生都在英國創作神劇和歌劇的偉大作曲家的獻禮。除此之外,這份錄影也要作為慶祝劍橋大學創校八百週年的紀念獻禮,國王學院作為隸屬劍橋大學之下的學院之一,自然也與有榮焉,為此,乃特地在今年的復活節,舉辦了有史以來第一場同步對外播出的合唱音樂會,其曲目就是本片的「彌賽亞」。國王學院合唱團過去五十年來,每年都會在復活節當天舉行音樂節和彌撒儀式,但從來都只有現場觀眾聽得到他們的演唱,今年,為了劍橋大學創校八百週年和韓德爾逝世兩百五十週年的紀念,他們特地破例透過衛星轉播,將這場彌賽亞音樂會傳送到歐洲八十五座戲院中,讓各地觀眾也可以在戲院裡同步觀賞到他們的演出。這份錄影,也就是他們在今年四月五日復活節當天演出的現場錄影,您所聽到的,就與當天坐在歐洲那八十五座戲院,以及國王學院教堂中的觀眾聽到的是完全一樣的演出。國王學院合唱團可以說是當今世上最有資格演出彌賽亞一劇的團體,因為幾乎沒有幾個合唱團擁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可以見證到彌賽亞一劇的誕生和演出延革歷史,而該合唱團在韓德爾過世後,也擔負起維持這齣神劇不受到時代風格沾染影響的重要本營,即使在十八、九世紀之交,如莫札特或二十世紀的指揮家辜森斯等人,都一再以時代風格所需為由,為彌賽亞添加更繁重的配器,國王學院合唱團始終謹照韓德爾時代演出此劇的風格,一直到今日。本片中四位獨唱家都是柯芬園皇家歌劇院青年藝術家計劃選中栽培的歌唱新秀,他們目前都已經各據一方、是廣受歐美各大歌劇院邀約演出的獨唱家。片中邀來由霍格伍德於一九七三年創立的倫敦古樂學院古樂團參與演出,原因無他,因為他們正是劍橋大學的駐校樂團。他們的古樂演出在今日德、法、義古樂團的夾擊下,是相形較折衷的,雖然採用古樂器,但音色呈現和傳統樂團相去並不多,對大部份樂迷而言,並不會形成太大的聽覺習慣的挑戰。
美國經典系列
美國對位
拉圖(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等
Various Artists
American Counterpoint
「和聲學教本」此曲一開始的樂章,出自亞當斯個人的夢境,夢中他看到一只大水缸,從舊金山灣中升起,直往天上飛去,音樂一開始是一堆破碎的和弦,充滿銅管和打擊樂的吹奏音色。第二樂章,此段音樂與第一樂章截然不同:它動用到後浪漫派的和聲與旋律素材,這種手法正是荀白克眼中,終結調性音樂的象徵。可是偏偏,亞當斯為此曲所選的曲名,卻是荀白克在一九一一年出版的和聲教材之書名,此書中荀白克標榜自己與傳統和聲教材大異其趣的激進看法。此曲的終樂章中,亞當斯在音樂描寫中世紀的飛行傳說,但是傳說中的主角則是他和騎在他肩上一同飛行的女兒,這段音樂將低限主義與前一樂章的新浪漫主義交織在一起,達成非常奇妙的融合——音樂在降E大調上,熱烈地慶祝。賽門拉圖視亞當斯為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這張活力十足的演奏中,想當然爾的,他也將自己的全副精力都投入這些他喜愛的作品上。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演奏,在低限風格的樂段投注相當美妙的力道和精準度,在新浪漫樂風的樂段裡,則顯出柔和的優雅風貌。
美國單簧管名曲
亞蘭丹米恩、安德列楚泰(單簧管)大衛羅伯森(指揮)跨當代樂集
Various Artists
The American Clarinet
按理單簧管應該是在近代音樂中最被美國作曲家忽略的一種樂器,因為長久以來單簧管在美國流行音樂界中的地位都被薩克斯風所取代。雖然在爵士樂早年的搖擺樂中,單簧管一直佔有重要地位,許多美國爵士單簧管演奏家後來也都成為古典樂手,像班尼古德曼等人,甚至還向古典作曲家委託作品,像柯普蘭的單簧管協奏曲和巴爾托克的單簧管作品「對比」,都因此而誕生,但到了四零年代以後,單簧管就成了美國流行樂壇中消聲匿跡的樂器。不過,這之後美國卻誕生了許多重要的單簧管古典作品。像八零年代,萊許一口氣寫下了「佛蒙特對位」、「紐約對位」和「電子對位」成為他的對位系列三聯作,其中紐約對位採用九把降B調豎笛和三把低音豎笛加上合成混音而成,這對位三聯作中編制最大,卻也最早踏入流行音樂界的一曲,美國豎笛家Richard Soltzman在他的跨界專輯中讓此曲大受歡迎。作曲家卡特的單簧管協奏曲完成於一九九六年,是非常近代的作品,當時卡特已經高齡八十八歲了,但此曲卻很快就被古典樂界所接受。亞當斯的單簧管協奏曲有個非常難懂的標題「糾結的鈕扣」,亞當斯自己是演奏單簧管的人,是他父親教導他演奏這種樂器的,因此此曲也獻給他父親。這也是一九九六年才完成的現代作品,但名氣很快就傳遍單簧管界。
蓋西文:鋼琴協奏曲、第二號狂想曲
普列文(鋼琴、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歐提絲(鋼琴)
André Previn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George Gershwin
這份錄音中收錄了兩首較不為人知的蓋西文古典作品:乞丐與蕩婦交響畫冊,以及第二號狂想曲。之所以名為第二號,是因為之前有了藍色狂想曲作為第一號,因為藍色狂想曲非常的轟動,因此紐約愛樂總監Walter Damrosch就聞風而來,委託蓋西文再寫一首大編制的鋼琴協奏曲,蓋西文臨時抱佛腳,拿起作曲理論曲式、配器法的教科書臨時惡補,結果就寫成了著名的F調協奏曲。完成後史特拉汶斯基深為讚賞、但普羅高菲夫則頗不滿意。第二號狂想曲原打算命名為曼哈頓狂想曲或紐約狂想曲的,但後來只取為第二號狂想曲,這是此曲較不受歡迎的原因。此曲主題來自蓋西文在一九三一年為好萊塢寫的第一部電影配樂Delicious中,電影描寫一位外國移民美國的女孩落腳在曼哈頓的經過。蓋西文自認這是他到當時為止最出色的作品,可惜觀眾卻不賞臉。片中的乞丐與蕩婦交響畫冊並不是蓋西文自己改編的,他自己改編自該部歌劇的交響組曲是「鯰魚巷」組曲,本片這份改編曲是羅伯羅素班奈特在一九四二年為指揮家萊納改編的,但後來卻比蓋西文自己的改編版更有名。
伯恩斯坦:音樂劇「錦城春色」
湯瑪斯漢普森、奧德拉麥唐娜、金克莉絲薇兒(歌手)
賽門拉圖(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Sir Simon Rattle
Leonard Bernstein: Wonderful Town
伯恩斯坦一向相信舞台劇是讓美國歌劇演出存活下來的重要命脈,他覺得只有透過通俗的舞台劇演出,才能一再激發人們進院欣賞又歌又舞音樂型式的與趣,進一步延長歌劇的生存空間。這齣劇的劇作家是貝蒂康登和阿道夫格林,他們自從伯恩斯坦第一齣舞台劇「小鎮風光」以來,就一直聞名於百老匯,之後他們創作的「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更是家喻戶曉的名作。此劇在一九五三年首演以後,連演了幾百場,更一口氣囊括了當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製作、作曲家、女主角、原著、服裝等八項大獎、同時也被選入當年十大百老匯名劇中。這份拉圖一九九九年的錄音,請到了兩位百老匯當紅的女歌手:克莉絲威兒和麥唐娜。克莉絲威兒多年前就曾以「Lorelei」一片獲留聲機大獎提名,更是當前百老匯最炙手可熱的紅星,而黑人歌手麥唐娜則是九八年新出爐的東尼獎最佳女歌手。她們與漢普森一同搭檔,在這齣伯恩斯坦融合爵士樂大樂團、拉丁音樂風情與古典歌劇格局的百老匯舞台音樂劇中賣力演出,而剛成為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指揮的拉圖,更在此留下他前往柏林前的最後一份當代音樂錄音,同時也是他繼多年前獲得眾人極高評價的蓋希文歌劇「波奇與貝絲」(乞丐與蕩婦)之後,再度以美國作曲家的戲劇音樂作品大展其以深厚功力襯底的通俗演繹。
黑人靈歌集
芙羅倫絲.奎法(次女高音)賴瑞伍德(鋼琴)
哈林區少年合唱團
Florence Quivar
Ride on King Jesus – Florence Quivar sings black music of America
美國黑人次女高音奎法今年六十五歲,是八零年代以後在歌劇界最出色的黑人女歌唱家,原本打算當小學老師的她,上了一天課就發現自己無法忘懷對歌劇演唱的熱情,毅然回到音樂院去學習歌唱,一直到三十一歲才輾轉進了茱莉亞音樂院,之後又轉回Maureen Forrester在費城音樂院的班上專攻藝術歌曲演唱,一直到三十二歲才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唱,這對許多歌唱家而言,是相當晚的起步。她最早獲得重視是因為一場現場演唱,她唱蓋西文的乞丐與蕩婦中的貝絲一角,這場演出被灌成唱片並獲得葛萊美獎,這之後她的歌唱事業就平步青雲,隔年就登上大都會歌劇院演唱頭角,八零和九零年代間她成為大都會歌劇院的重要卡司,一直到九七年在李汶指揮下演唱威爾第安魂曲,她才結束在此廳的演唱,當時她已經五十三歲了。她也是歐洲各大歌劇院在八、九零年代最常邀請的Adalgisa(諾瑪)、卡門等角色。另外她也經常被邀請演唱葛路克的奧菲歐一角。在史卡拉歌劇院、巴伐利亞歌劇院等重要劇院都有過演出。這份錄音是她在一九九零年完成的,是她很少數的個人專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