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0 00:17:41魔彈射手

2009.11.20 EMI 新片情報-3


貝里尼:諾瑪
賽拉芬(指揮)史卡拉歌劇院、卡拉絲(女高音)
柯瑞里(男高音)露德薇希(次女高音)
Serafin / Callas / Corelli/
Bellini: Norma

卡拉絲一生中一共灌錄過兩次貝里尼的諾瑪歌劇,如眾所周知,這是這位以感情與生命演唱的女高音最成功、也最用心的一個角色。卡拉絲的諾瑪詮釋是從塞拉芬身上學來的,更精確的講,應該說是她對於美聲歌劇與戲劇女高音的演唱風格,是受到塞拉芬的啟蒙,才有這番成就的。從一九四零年代她初詮釋此角時,卡拉絲其實就已經展現了與眾不同、甚至讓某些樂評人難以接受的諾瑪。她有一種在二十世紀中葉已然勢微的舊時代女高音的權威,只要一站上舞台,彷彿這個世界就都屬於她,而這種權威感與高貴的氣質,讓她成為天生就適合詮釋諾瑪這位為了愛情奉獻了生命的古代女祭師的角色。但是,在卡拉絲以前,女高音們並不作興用這種方式來演唱諾瑪,她們心目中的諾瑪是纖細而充滿美聲特色的。但卡拉絲運用戲劇女高音強烈的音量對比和音色變化,出神入化地捕捉了一位在愛情中經歷了嫉恨情仇種種情緒的浪漫女性。一九五四年正當卡拉絲歌聲的巔峰,這一年她以曼妙的身材讓世人忘記了以前那位胖嘟嘟的女高音,及時捕捉了自己在歐洲時尚、社交與文化界最耀眼的一刻,同時也及時捕捉了塞拉芬與她友好時光的珍貴情誼於這份錄音之中。這是一份一位將自己獻給藝術的歌唱家,依然珍惜自己每一個演唱機會時所做的最完美示範,也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歌劇錄音。



比才:卡門
普赫特(指揮)巴黎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卡拉絲(女高音)蓋達(男高音)
Pretre / Callas / Gedda
Bizet: Carmen

「卡門」一劇在比才生前並未嚐到太大的成功滋味,而比才自己在三十七歲就早逝,更讓他無法看到此劇受到擁戴和稱頌的情形。此劇在一八七五年他過世那年首演後,讓尼采從此不再信奉華格納為音樂救世主,而認為此劇才是真正偉大的歌劇型式。以西班牙為背景,此劇以叛逆而自我中心的女子卡門為主角,不僅成功在舞台上體現一具有真實性格女子,更提早把寫實歌劇的風格帶到歌劇院中。灌錄於卡拉絲歌劇生涯的後期,她是在唱片公司百般的請託下,才首肯出飾這個寫給次女高音演唱,而她自己卻從來沒在舞台上真正唱過的角色。讓人想像不到的是,她的聲音和她的扮演竟然這麼適合卡門這個角色,也讓人聽後不禁扼腕,為何卡拉絲沒有真正在舞台上演出此角,畢竟卡門這個角色的演唱並不需要多清麗脫俗的歌聲,而且卡門的管弦樂寫作也不會造成歌唱家太大的喉嚨負擔。而卡門這個角色那種對愛情的任性和無所謂,似乎也和卡拉絲私生活中的感情軼事多少產生了加成的作用,那種完全無視於旁人眼光追求真愛,一旦不愛時又可以棄之如蔽屣的直率,乃至玩弄男人於股掌間的統御力和操縱慾,不管是從她那帶著點沙啞的嗓音或是從她對旋律的處理上,都呈現出一位與眾不同、卻格外生動、有血有肉的卡門。



普契尼:托絲卡
狄薩巴塔(指揮)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卡拉絲(女高音)史提法諾(男高音)戈比(男低音)
De Sabata / Callas / Stefano / Gobbi
Bizet: Carmen

如果二十世紀一百年的錄音史上有一份錄音可以代表整個世紀的歌唱榮耀和最高成就,那除了這份由卡拉絲和狄薩巴塔合作的「托絲卡」以外,恐怕很難再找出更具說服力的一份。樂評人康拉德奧斯本在他所寫的大都會歌劇錄音指南中讚道:“狄薩巴塔展現了他對這齣歌劇最深刻的瞭解,每一個節奏、每一句重音、每一時刻都毫無扭曲地用來幫助驅策劇情的前進、堆築。薩巴塔一生灌錄的唱片作品極少,但每一次都是代表作。而本劇中的卡司和此劇的連結更是深刻,飾唱史卡匹亞的戈比對此劇認同之深可從他晚年所寫的自傳「我的一生」引用了劇中史卡匹亞在第一幕出場前的和弦作為書中扉頁的開頭可見一斑。而卡拉絲的一生雖然和劇中托絲卡這一角色很難聯想在一起,但這個角色卻始終緊跟著她,伴隨她走完一生的歌唱事業,她從十八歲開始演唱此角,一直唱到六四年正式退隱為止。而這一年也是卡拉絲真正第一次與戈比在舞台上演唱「托絲卡」的時候。這實在很難置信,這兩位巨星竟然整整等了十一年才將她們的合作從錄音間移往歌劇院。更難以置信的是,其實托絲卡一角是卡拉絲最痛恨的,因為她在十八歲首演此劇時,整整被磨了三個月之久,這讓她對此劇生厭不已。沒想到,她最痛恨的角色卻跟了她最久。更重要的是,在一九五三年卡拉絲生涯最頂峰時,她的聲音擁有這個角色所必須的一切特質,堅毅中帶著溫婉纖柔,善妒而充滿戲劇性、充滿同情心和慈悲。而當時的卡拉絲在心態上更是十足準備好要接受磨練和挑戰,光光為了劇中第二幕的一句話,她願意在錄音間中讓薩巴塔盯著她一唱再唱連唱半小時才過關,就可知這是一份如何的師徒之情讓老一輩將其知識傳達到下一輩,並進而成就於錄音間的合作。更有甚者,為了追求完美的音效,製作人李格可以重複一個樂句達三十次以上,浪費了一次又一次的母帶,以求錄下他所要的音效,因為這樣,才讓這份一九五三年的單音錄音音效竟能遠遠超過日後的立體聲錄音。而李格的用心,更贏得原本即求好心切的薩巴塔的信任,當母帶完成後,李格邀請薩巴塔一同參與剪接工作,薩巴塔卻放心的說:「我的部份已然完成,這份母帶就交給你,要從這顆原石中雕鑿出一顆真正的皇冠來,好對得起普契尼和我的用心。」一份經典的完成,沒有一點是僥倖得來的。



威爾第:茶花女(卡拉絲一九五五現場版)
朱里尼(指揮)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卡拉絲(女高音)史提法諾(男高音)巴斯提安尼尼(男中音)
Giulini / Callas / Stefano
Verdi: La Traviata

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是卡拉絲演唱生涯中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她登上史卡拉歌劇院,演唱了「茶花女」一劇。從這一天開始,世界各大歌劇院開始流傳,有一名傑出女高音正在崛起的消息,她,就是卡拉絲。卡拉絲的歌唱生涯從四七年開始有點眉目,但是卻一直延到五一年才漸露聲色,她一系列演出了西西里的晚禱、諾瑪、後宮誘逃、馬克白、喬宮妲、遊唱詩人、米笛亞、露西亞、阿爾賽絲特唐卡洛、爐神貞女、安德利亞謝尼葉、夢遊女等劇,藉著這些演唱,她的技藝逐漸成熟,眾人也越來越注意她,於是茶花女的演出,成了帶有某種驗收意義,夾帶強烈期待的果實。然而,爭議卻也很大。演出節目單上掛頭牌的不是卡拉絲,而是製作人維斯康堤,是他帶給卡拉絲對歌劇戲劇理解的新理念。然而演出卻帶來不同程度的成果,卡拉絲獲得極大的成功,男高音史提法諾卻受盡委屈,此後數場都未再演。而指揮朱里尼更從此遠離歌劇院。卡拉絲在此劇中薇奧莉塔一角的演繹上,隨著年歲多有改變,但是一貫未變的則是她始終不放開嗓子唱,她認為這樣可以增強戲劇效果。而這份演出,則堪稱是她在茶花女一劇上,最傑出的演唱。



莫札特:唐喬望尼
朱里尼(指揮)愛樂合唱團與管弦樂團、艾伯哈特.瓦赫特(男低音)舒娃茲柯芙、蘇莎蘭(女高音)
Giulini / Wachter / Sutherland
Mozart: Don Giovanni

莫札特寫下唐喬望尼時,正是他父親過世後不久,或許是因為這點,讓這齣喜歌劇沾染上較陰暗的色彩。這並不是說父親之死,讓莫札特心情悲傷,事實上,同一時期他也寫下了快樂的音樂玩笑這樣的作品。老莫札特過世,損失最大的,其實是後世的學者和所有想要了解莫札特音樂背後心理狀況的人,因為一直會寫信向父親報告自己創作狀況的莫札特,從此不再於書信中留下對自己作品的任何資料,而唐喬望尼一劇的創作過程,也就這樣只有任人憑空猜想了。這份由朱里尼所指揮的唐喬望尼錄音,近五十年來,始終都是此劇錄音中的經典。這讓我們無法想像,其實當初朱里尼並不是唱片公司的考慮中第一優先的指揮家。而事實上,在灌錄這份錄音之前,朱里尼也不曾在歌劇院中指揮過此劇。在當時,他以威爾第歌劇聞名,莫札特並不是他為人所知的專長。但是他有華特李格這位深明歌手特性、愛歌劇成癡的製作人作後盾,又有一批受老派教育、學有專精的排練鋼琴手、語言教練撐腰、再加上一流的卡司,可以說是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儘管原來預定的指揮畢勤和克倫培勒雙雙因故未能視事,卻還是能靠著朱里尼生嫩卻別有風格的指揮之手,造就出這部經典錄音。而其中女高音蘇莎蘭所演唱的安娜一角,更是曾被指揮家布魯諾華爾特讚為他一生聽過最好的安娜。而舒娃茲柯芙所飾的艾薇拉則更是當代一絕,無人能稱其右。



威爾第:唐卡洛
朱里尼(指揮)科芬園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與安布羅修士歌劇合唱團、多明哥(男高音)卡芭葉(女高音)雪莉薇瑞(女低音)
Giulini / Domingo / Caballe
Verdi: Don Carlo

威爾第的唐卡洛一劇足足耗費了他二十年的時間,是他畢生歌劇作品中最讓他勞心的一部傑作。唐卡洛一劇在一八六七年首演於巴黎歌劇院,這是法文版的第一版,然後在一八八四年才推出義語的四幕版,這個新版中第一幕和卡司全部作了大幅的變動,而英國人則早在一八六七年就已經慧眼識英雄,率先將之改編成英文版來演出。然後科芬園皇家歌劇院在一九五八年又邀請了著名的意大利導演維斯康提前來執導此劇的演出,並且請到意大利知名指揮朱里尼指揮,這份製作被譽為科芬園史上最好的演出,迄今為止,維斯康提一直不曾與卡拉絲之外的人合作過歌劇,這是他第一次踏出卡拉絲的裙腳,獨立製作歌劇。然後,朱里尼在一九七零年再度把當年的製作轉進錄音室中,當時已經五十六歲的他,其實早就已經不再登台指揮歌劇,因為歌劇院中太複雜的人事政局讓他感到厭煩,可是這一次他卻傾全力想要在錄音室中塑造他的歌劇夢想。他特別邀請了科芬園歌劇院管弦樂團,然後重擬了演出名單,找了當時最傑出的歌劇新秀同台錄音。卡芭葉在演唱此份錄音前曾在六三年演唱過法文版,她那種讓人畏懼的形象正好符合朱里尼所要的感覺,而且她是以非常敬業的態度準備這次演出,其完美的自我要求只有朱里尼能相比。而多明哥則在片中展現一位憂柔寡斷、讓人為之擔心的王子,更在事後視此份錄音為其生平代表作。



古諾:浮士德
普拉松(指揮)圖魯士國會大廈國立管弦樂團、史都德(女高音)范丹姆(男低音)漢普森(男中音)理查黎奇(男高音)
Plasson / Richard Leech / Cheryl Studer
Gounod: Faust

「浮士德」一劇描述浮士德因為年老而兩度企圖自殺,他痛罵科學和信仰都沒能幫助年歲衰老的苦痛,因此召來魔鬼,魔鬼讓浮士德看到瑪格麗特,以引誘他與他簽下合約,浮士德以青春交換了自己死後的靈魂要下地獄。其後魔鬼即幫浮士德追求瑪格麗特,並以整盒珠寶送給瑪格麗特,瑪格麗特收下珠寶試戴後即唱出劇中最著名的花腔詠嘆調「珠寶之歌」。隨後瑪格麗特即愛上浮士德並為他懷了孩子,卻隨即被他拋棄,並產下孩子。不久瑪格麗特的哥哥瓦倫汀回來,見狀乃尋浮士德決鬥,卻慘死劍下,不久瑪格麗特殺了自己的孩子,浮士德前去看她,卻被瑪格麗特認出旁邊的魔鬼,瑪格麗特因此覺悟,乃祈求天使相助,最後在昏迷中升上天國。EMI擁有四份歷史上最經典的浮士德錄音,分別是安赫莉絲和蓋達、克里斯多夫五九年版、四七年的畢勤版、七八年多明哥、芙蕾妮和基奧洛夫的鐵三角版。有了這麼多精彩的版本後,九一年又因為史都德和黎奇的崛起,讓EMI決心不惜重金再次灌錄一份數位錄音版,原因在於他們的聲音特質與以往的幾份卡司很不一樣:史都德以戲劇女高音的功力演唱瑪格麗特一角,對這個一向被視為古諾以難唱聞名的女高音角色給予實力派的展現,而不是只靠裝成小女孩的聲音來討好;抒情男高音黎奇雖然現在較罕為人知,但這位美國理查塔克歌唱獎的得主,在八零年代是罕見專攻法語歌劇的權威,他的嗓音清亮而且在高音域又罕見的具有辨識力且比一般人唱得高,所以被人比喻為當代的畢約齡和帕華洛帝再世,這份錄音也是他少見的錄音室作品。這份錄音雖然兩位頭角都是美國人,但是在法國指揮普拉松的帶領下,卻意外呈現出正統的法國風味,而他以女高音強勢男高音抒情的搭配,也顯示他深明古諾寫這齣歌劇時的角色性格安排。



普契尼:波西米亞人
湯瑪斯席帕(指揮)羅馬歌劇院管弦樂團、芙蕾妮(女高音)蓋達(男高音)
Schippers / Gedda / Freni / Sereni
Puccini: La Boheme

普契尼的「波西米亞人」首演時,因為普契尼不想面臨史卡拉歌劇院的嚴厲批判,而將全劇移到都靈去演出,並且指派當年才只有二十九歲的托斯卡尼尼擔任指揮,從此托斯卡尼尼成為義大利歌劇的首席代言人,也為他奠下了世紀指揮家的地位。首演當日,由於都靈的觀眾前一晚才剛聽過華格納的諸神的黃昏,所以反應並不熱烈,但很快的,此劇就成為全世界各大歌劇院最常演出的劇碼,演出次數與其相當的歌劇就只有三、四部而已。這份一九六三年的錄音,是由早逝的美國指揮家席帕在羅馬灌錄的,一生只活了四十七歲的他,原本被看好是繼伯恩斯坦之後,美國最有可能揚名世界的指揮家,而且他還有伯恩斯坦沒有的一項專長,那就是指揮歌劇,可惜四十七歲就因肺癌病逝。和伯恩斯坦是親密好友的他,生前留下相當有限的正式錄音,其中這份與芙蕾妮的錄音,因為後來芙蕾妮另外和卡拉揚、帕華洛第在七零年代的錄音光芒太耀眼,而常被人忽略,但這份錄音有著當時足足年輕十歲的芙蕾妮的演唱,以及席帕同樣年輕,但充滿朝氣和企圖的指揮,音樂更加感人與有創意。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
帕帕諾(指揮)柯芬園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崔斯坦:多明哥、伊索德:妮娜.史騰
Pappano / Domingo / Nina Stemme
Puccini: La Boheme

「崔斯坦與伊索德」是華格納實現他的音樂與戲劇結合理念的極致,在此劇之前,他曾經嘗試過要在創作中讓戲劇、文字與音樂達到同等的比重,這一理念,在他與叔本華、尼采往來的書信中,都曾一再提及,但是在經過多次的切身實驗後,他決定揚棄這一想法,認為:歌劇之所以能自外於舞台藝術與文學之外的,正在於靠著其中音樂所能夠傳達一種無法經由語言,卻統合所有聆者情緒的特殊力量。有了這一結論後,華格納將自己的總結寫入崔斯坦與伊索德一劇中,靠著音樂,他打算建構出描繪人性中最無法靠言語傳達的情緒張力:那就是愛情和迷戀的不可言喻作用力。也正是這一層體認,讓劇中的「愛之死」一幕那麼的讓人無法自拔,更讓後世的聆者一再傾倒於華格納運用音樂惑人的功力。二十世紀錄音史上存在著多份偉大的「崔斯坦與伊索德」錄音,但是其中多半是以指揮或伊索德的偉大而存在,卻很少有一份是因為其中的崔斯坦而偉大的。這份由多明哥所灌錄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則是僅有的一份。在這份二零零五年才剛完成的錄音中已然六十歲的他,為這個角色帶來了華格納期待了近一百五十年才達成的夢想:由義大利男高音用溫暖的地中海音色來演唱,棄絕了德國男高音太過冷峻的音色,他給了我們一位至情至性的崔斯坦。片中的伊索德由剛在蘇黎士劇院成功詮釋了玫瑰夫人一角的瑞典女高音妮娜史騰來擔任,她年輕而較具活力的聲音,忠實地呈現了伊索德應有的聲音年齡,並在幾個高音C上都非常穩定且教人驚豔。再加上EMI集團中最頂尖的歌唱家:費亞松、博斯崔吉和貝爾等人的助陣,這個卡司在帕潘諾的領導下,給了我們一份難忘且人性化的「崔斯坦與伊索德」。



菩賽爾:黛朵與伊尼亞斯
蘇珊葛蘭姆(黛朵)、博斯崔吉(伊尼亞斯)、大衛丹尼爾斯(精靈)艾曼紐.艾姆(指揮)星空音樂會古樂團
Haim / Graham / Bostridge
Purcell: Dido and Aeneas

黛朵與伊尼亞斯是依詩人味吉爾在西元前一世紀時,用拉丁文寫成的史詩「伊尼亞斯」改編成的。伊尼亞斯原是特洛伊人,在旅途過程中來到義大利,日後就成為羅馬人的祖先。其實伊尼亞斯就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伊里亞德一人,是味吉爾將這許多與他相關的故事串連在一起,寫成了這部史詩。這部史詩前共有十二章,其中第四章講的就是伊尼亞斯在朱諾的嫉妒下,被風神作法將艦隊吹到了迦太基,在這裡贏得了迦太基女王黛朵的愛,但最後卻依然應證了預言,毀掉了這座城市,最後讓迦太基和義大利從此成為宿敵。

艾曼紐艾姆是法國著名的古樂指揮家,她在2000年創立星光音樂會古樂團,一鳴驚人,其出色的指揮很快就讓她在古樂界闖出名號,成為當今最受到歡迎的古樂團體。她在2001年就與維京唱片簽約,隔年即以韓德爾的歌劇「Aci, Galatea e Polifemo」贏得留聲機大獎最佳巴洛克歌唱項目。之後就在2003年灌錄這張黛朵與伊尼亞斯,片中網羅了美國首席次女高音葛蘭姆和英國男高音博斯崔吉,以及頂尖假聲男高音大衛丹尼爾斯共同演唱,這張專輯也棒他們拿下法國音樂世界雜誌的年度古典專輯大獎,以及國際歌劇唱片大獎。她用特殊的法國式古樂風格詮釋巴洛克後期的歌劇作品,成功地銜接了原本雄霸這個領域的賈第納、匹諾克等人所留下來的空缺,讓她成為在當今巴洛克後期歌劇演唱界無可取代的指揮家。

以上「歌劇帝國」系列,每套均附CD-R一張,包含原文全本歌詞與劇情概要

以上資料由 金牌大風 gold typhoon music [EMI Taiwan]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