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4 14:26:04陳伯軒

讀《禮記》劄記(一):〈曲禮上〉、〈曲禮下〉





曲禮,幼儀也。古時士大夫子弟,到了十歲就要學習這些行為準則。

今時今日研讀《禮記》,尤其像〈曲禮〉上下篇這般似「國民生活裡儀規範」的內容,需要有一些耐心與同情的理解。畢竟世異時移,很多社會制度、習俗、觀念已大為不同。再加上這兩篇常常是只談行動方針,沒有談到背後的原因(但有些部分在王夢鷗先生的今註今譯有了說明) ,所以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些「規定」。但這些格言式的語句 ,應當是有其時代背景與其特定的價值觀。

例如,「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意指寡婦之子若非才能卓異,最好不要往來相交。這聽起來便覺不近情理 。但若揣想古人男女之別,(男女)「不親授」,「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曲禮上〉)或「男女〖不〗相答拜」(〈曲禮下〉)的觀念,或許不與寡婦之子輕易往來的原因是為了避嫌。

〈曲禮下〉有一段文字:

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問國君之年:長,曰「能從宗廟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從宗廟社稷之事也。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

由此可以看出,對於一個「人」的「認識」,是以其在此宗族社會中被期待的能力與其能夠完成的事情來衡定。可以理解這是非常強調人的社會性。
PEN 2017-08-14 13:54:14

子云:「寡婦之子,不有見焉,則弗友也,君子以辟遠也。」(《禮記.坊記》)此句證明了我原本的推測是對的,不與寡婦之子輕易往來是為了要避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