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7 11:05:16林 玻璃

about偷情Closer

2004年末開始直至現在,我的世界一直是灰色的。
大致上來說,就是從前我是一個「悲觀但積極」的人,在我認真求生存的同時,我一直認為透過我的努力,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好,於是我有理由使自己更健康.更包容.更有智慧.更理解…。不過從2004年底的大崩壞開始,在最深處有了一些不知怎麼造成的改變,就是我覺得我的人生從今天開始不會再變好了,只會重覆一些創傷但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或是根本上變壞,或是經歷新的壞。說到這裡不免要贅述一下,因為我總是很擔心關心我的朋友們會擔心我,其實這裡所謂的好和壞本身就包含很多種不同的價值觀,也許有社會公認的一些價值觀,也有最初那個「原我」內心深處的夢幻型價值觀,還混雜一些這些年努力修行的我不知不覺間累積出的玄學型價值觀,所以實在很難說的清楚所謂只會一直變壞的人生到底是什麼。不過這絕對不代表我從此會自暴自棄或傷害自己或流放自己之類的,模糊一點的說,是我心裡曾經還一直燃燒著的那點微光,關於自己可能有一天會幸福的那個期待,在2004的大崩壞中熄滅了。
往壞的方向想就是我從此是以行屍走肉的姿態,沒有夢想沒有目標的持續生活下去。往好的方向想,就是我不再為了「能得到什麼」而持續我的生存,生存只剩下生存本身而已;我不再為了相信有一天會遇到一個人而讓自己變好,我只是我而已…不過,其實這應該是比較接近生存本身的定義的,所以我說這是「往好的方向想」。
總之,在這種奇妙的,外在完全無法感覺,但其實是非常巔覆的人生觀的變化中,反應在外的開始有一些奇怪的變化,諸如,我想說沒有工作就沒有工作吧,看到底能怎樣死法;或是,我突然想跟我媽說:十幾年前我跟你說過我戒煙了,但你應該知道我是騙你的吧?反正現在我跟你說,我就是個會抽煙的女生,而且至少現在沒打算要戒,你如果現在就要大哭我也不管你,但其實我覺得你女兒抽煙你沒什麼好大哭的,總比你女兒在你面前演假人好…;或是,一直以來有很多事無法自己一個人做的我,在這幾年練習了會一個人去書店和咖啡廳之後,忽然覺得,還應該要學會一個人看電影。

偷情是這幾年來唯一一部我一看預告片就覺得是屬於我的電影。於是決定用這部電影執行我的「自己看電影」的小小計劃。並因為很喜歡微風二樓的星巴克,所以決定一定要去微風看。
2005年的1月31號,我順利而成功的執行了這項計劃,而這部電影跟我想像的完全一樣,我數度痛哭,內心的感受如排山倒海,就像有一個潑婦在你面前用食指指著你,罵了你一堆難聽不堪的字眼,而沒有一句是平日牙尖嘴利的你所能夠反駁的。最後她罵完卻對你說「我也不是在罵你,只是事實就是這樣,我也知道你只不過是個人而已,只不過是在愛罷了。」,一瞬間,她的慈悲和瞭解,好像給你了救贖,又好像讓你自慚形穢的更下一層地獄,但其實,你知道最無助的是,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你還在人間,你還是個人,你還在愛。

這部片跟山海塾的表演一樣被我列為不宜在公開場合和他人共同觀賞的表演,但我針對的是跟我一樣看這部片會有併發症的那個族群而言。例如我受到的打擾有一.無法真的盡情放聲痛哭,二.很奇怪,越是我覺得殘忍的像匕首直刺我內心的對白,電影院裡的其它人就笑的越大聲…三.坐在我後面的二位歐桑似乎很久不見,整部片的時間都在交換彼此人際圈中誰家的兒女出國了,誰升官了,以及,誰和誰似乎有偷情的跡象。

基本上對這部片我沒有什麼評論要發表,這部片跟作愛一樣,說再多,真正的感受還是要做了才知道,感受就在過程中,而且人人不同(同樣是針對併發症族群)。簡單的評論就是這部片很正點,我對編.導.演都有極高的評價,最高的評價在於編.導.演都沒有「突出自己」,也就是在觀影的過程中編.導.演都沒有用技術或機巧對觀眾呼喊「我在這裡」,只是非常恰當的讓觀影者進入四個人的世界。而如果看了這部片除了深覺好看之外,還會跟我一樣有其它更多觀影併發症,諸如痛哭.恐懼.無力…或像我的某位男性友人說他最後的愛情信仰被摧毀了…那麼我相信你在觀影時,處在自己經驗世界中的時間比處在他們四個人的世界中的時間更多。

我想片名翻譯成「偷情」還是在某個程度上誤導了某些人的觀影期待,雖然這的確是個和偷情密切相關的主題,但正如片名「Closer」,他要討論的是比背叛或忠貞更令人無力的一種東西。「我不愛你了。」這是片中裘德洛和娜塔莉波曼都曾說過的台詞,二次這台詞出現時我都想起很久以前我寫給品冠的歌詞「水晶球」中的一句「越想往心裡走,越是每步都踩空」。

其實通常我寫的書評或是影評本來就不是「評」,本來就大多以談我的個人投射或是併發症為主,但看完Closer之後卻真的久久不知從何寫起,因為併發症太多太多,我想起的事太多太多。
R系列的創作是從哪裡中斷的呢?是從我開始了一篇名叫「外遇」的文章時。當時只是覺得在我和R的關係中各種最離奇古怪不被別人所理解的關係大都和外遇有關,他的外遇,我的外遇,我的外遇又同時是我外遇對象的外遇,同性的外遇,異性的外遇,有性的外遇,無性的外遇,完全沒有威脅的外遇,還從情敵變成朋友的外遇,一度形成致命威脅的外遇…,本來只是想給這些過程留下一個陳述自己的機會,結果一來由於數目太過繁多感覺又成了流水帳,二來是寫著寫著迷失了方向,因為這些人這些事本來就和我跟R之間的關係一點關係也沒有,在分手的時刻,我很清楚致命的問題其實就在於「Close」的死亡,不過,「Close」是怎麼死的?我又是怎麼知道它已經死了?…所有的外遇確實提供了龐大的資料庫,同時扮演了動機.凶器.殺手.以及偵探。
其實我想,在內心深處我還是很想把這些外遇的故事寫完…最近更是特別想寫,不過顯然不能以「外遇」一篇就這樣混過去,每一個凶殺案都值得為它單獨寫一篇推理小說。

除了外遇之外還有一個高度相關的主題叫「真相」,在我的字典中比較常使用的是「誠實」,原因是在感情關係中很多事情超出客觀性的「真相」,只能訴諸比較主觀性的「誠實」,即使誠實者本人主觀認為的真相可能並不為真。
CS當年看完我的R系列時給我的評語是「嗜血」,我曾經一度不理解何以說我嗜血,雖然情節確實有些蠻血腥的,或說「自我開腸剖肚」的裸奔型自述可能也是一種血腥的行為,但我總覺得他媽的要發生這些流血事件又不是我所願意的,血腥的不是那個我天天向他禱告的上帝嗎?
不過在看到克里夫歐文一直逼問茱莉亞蘿勃茲有關她和裘德洛的性之when.where.what.how…,我真是寒毛直豎。作為一個旁觀者同時感受二個人,只能說這是殺戮戰場,血流成河。
在我的「誠實是唯一要求」的宗旨之下,我已經不記得曾經多少次問過R這些問題,唯一的差別只是我發問的語氣通常緩慢溫柔還帶著笑容偶爾還夾雜妙語如珠的笑話,不過我想原因只是因為我是女生而且我顯然比克里夫歐文更工於心計。這場戲對我的強烈震撼是我不停的質問自己「到底當初你非要問個徹底是為了什麼?你想知道的到底是什麼?」…附帶一提是這場我認為充滿血腥氣味的戲戲院裡的許多人倒是笑聲不斷。

另外一提是我在看這部片時數度想到「當男人愛上女人」這部片(到底有誰知道這部片的英文片名麻煩告訴我一下),安迪賈西亞和梅格萊恩演一對夫妻,分別是飛官和酒鬼。
後來我發現之所以會一直聯想,是因為這二部片都擁有會讓我痛哭不止的共同元素:每個人你都理解,每個人都沒有錯,每個人都深愛著並努力去維持和追求那美好的關係,…以及,每個人都必死無疑。就跟我一樣,必死無疑。

看偷情時最大的遺憾是自己英文不夠好,雖然整體上翻譯沒什麼大問題,但如果你從英文出發去聽去感受,會有很多說不出的韻味。

一點資訊和大家分享。偷情是由舞台劇改編的電影,所以這部片奇妙的幾乎沒有什麼過場和呼吸的空間,場場是戲場場是對手戲,連喝口可樂的timing都很難找。克里夫歐文在舞台劇中飾演的是Dan,也就是電影中裘德洛的角色,我只能說他未免太爽了吧,一個劇本二度高潮。

最後當然應該要說一下到底什麼人是看這部片會引發併發症的族群,由於我覺得毛毛的綜合分析挺精準所以容我借用一下
1.有心理疾病或是心理學研究者
2.有陰暗面/有罪惡感/有秘密
3.感知”性”這頭猛獸在體內的作用並與那力量交手過
4.在一段(或一段以上的)關係中很痛地愛過
5.對真實/謊言或相關subject有著偏執狂愛
以上條件符合愈多 愈能享受closer的殘酷娛樂
我本人五項均符合所以觀影造成生理心理雙重不適又同時達到極度快感是很正常的。…另外,毛毛對這部片的分級是「成人恐怖片」,我覺得也極為精準。

而我提供的則是以下幾種人不該看這部片
A.以為會有很多香艷畫面可以看的人…幾乎是0喔,連激吻都沒有。
B.以為會有刺激的偷情情節或差一點要被捉姦之類的刺激感的人…幾乎是0喔,有也可能只是你在觀影的同時投射自身會想起的你自己的刺激經驗而已。
C.以為情侶共賞看完可以催情順便享受美好性愛的人…拜託你,千萬不要!!我個人覺得這是有強大殺傷力甚至可能造成不舉的片子。唯一的例外是如果二個人剛好都同時有強烈併發症並症狀都同時反應成身體激情…但你們會享有的也將是一場和無力感及苦痛同時並存的激烈性愛…雖然這種性本身也有高度快感…但是…我不能保證這種性本身會不會又帶來更多併發症喔…

喔對了,不能漏掉的是主題曲,大推。http://www.warnerbrosrecords.com/damienrice/

上一篇:about The Rose/Bette Midler

下一篇: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