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5 01:00:29Amélie
【試讀】布魯克林
作者在這作品裡充分展現了,一人獨自離鄉背井之初的不安,收到家書的思鄉情切,從無法適應漸漸地習慣了當地的生活,再歷經有了情感的依靠與牽絆,到終於有了歸宿,感覺就要落地生根,這時如果家鄉有事故發生,要在兩地取捨,是留下還是回去就有諸多的猶豫選擇,是已打下基礎的未來日子重要,還是親情的需求重要;那如果以為只是暫時回鄉,發現原來沒有的,現在已經有了擁有的機會,是要拋下在外地對人的承諾,還是堅決轉身離開不負於人?
生長在愛爾蘭的艾莉絲,哥哥們早已到外地工作生活,姐姐若絲犧牲自己可以出外奮鬥的機會,扮演著母親與家庭的支柱,在小鎮找不到什麼像樣工作的艾莉絲,只得在若絲的努力及福樂德神父的有力支援(包括金錢)之下,遠渡重洋到美國的布魯克林工作,艾莉絲乖巧女孩的形象,一路走來皆有善心人士願意儘最大的幫助及愛護,但她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大部份的時候並不怎麼堅持,總是向不得不接受的命運低頭,大部份的話都藏心底,而這些心事只有向讀者吐露,所以讀者其實頭也很大,接受了很多艾莉絲的苦與怨,默默地嘆氣。
艾莉絲總是孤獨不願被人發現,也無法拒絕別人的安排與請託,總是有點吃虧,她在布魯克林芭托奇百貨公司的工作,是福樂德神父所介紹,主管方提妮小姐對她特別的關注,在家裡來信,艾莉絲想家的心情一發不可收拾時,方提妮小姐只好請神父出馬,神父馬上建議艾莉絲讀夜校進修,學習帳務管理課程增進自己工作技能,讀了夜校的艾莉絲因此慢慢比較安頓下來,還在舞會認識了水電工東尼,進而開始交往。
家人的愛有時很強大,有時很脆弱。
可以感覺到艾莉絲與母親對若絲的依賴,而堅強的若絲也是所有苦自我承受的個性,一肩挑起所有擔子,但若絲突如其來的猝死,令艾莉絲母親頓時失去依靠,所有小孩都在外地工作,母親寂寞來信令艾莉絲決定返鄉一趟。
大概在國外,舞會是相當重要的社交娛樂,在愛爾蘭,在布魯克林,都有舞會的場景,艾莉絲與東尼來往後,每周都去跳舞,之前艾莉絲還沒去布魯克林時,在舞會對她不屑一顧的吉姆竟然在她回鄉後刻意接近,還未交待家鄉的人她已有婚約,一步步,似乎是踏入了另一戀愛機會的選擇題,心思擺盪的艾莉絲該如何選擇?
對於艾莉絲狹小的人際關係,其實相當予以同情,不是公司同事就是租屋處的房東房客,不然就是神父,再來就是戀愛對象的家庭了,艾莉絲對她身邊周遭人的態度,是既希望不被打擾,又想要得到某些幫助,又不想破壞彼此的和諧,也不願自己受到任何牽連,我想在那種環境要置身事外,也是很困難的;至於在愛爾蘭待人刻薄,只展笑顏給喜愛之顧客的凱麗小姐,對於艾莉絲的心思是比較難以理解,好像管了也太廣了,至於房東吉霍太太的保守,倒是能夠理解,雖然艾莉絲並不喜歡吉霍太太的為人,但是我可以感覺到吉霍太太對艾莉絲的期望與愛護的心情,應該是比較正面的,當然,艾莉絲後來的表現,吉霍太太應該還是蠻失望的!不過不讓年輕人談戀愛或是有激情,也是太不盡人情了。
生活上人際關係確實是非常麻煩,一團體(空間)必然會有喜歡或是厭惡之人,想避開厭惡的人就連同喜歡的人都接觸不到,也是我經常深感其擾的部份,事事無法盡如人意,總要有所取捨與犧牲,就如同想要安靜,就不能有太多朋友,想要有玩伴就不能怕有人會糾纏不休,對於那種怎麼都賴著不走的人,只能自己走開了!
說實話,這部的劇情、敘述內容並不華麗與精彩,我想作者要表現的應該是比較平實的風格,整部作品讀起來總有點抑鬱難伸的苦悶,即使在女主角已經有點蛻變得較為亮麗動人,但是覺得應該是有那種過過鹹水的況味,家鄉的人才會比較去注意與羨慕吧!
原發表於:http://blog.sina.com.tw/pommes/article.php?entryid=678054
上一篇:【試讀】狄更斯與祖徳
下一篇:【試讀】奈費勒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