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
部落格專用相簿
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在二戰的時候稱為 Carrier Battle Group,代號是CVBG。現在改為 Carrier Strike Group,代號是CSG。美國海軍目前有11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其中10個駐紮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本土海軍基地,只有小鷹號航母戰鬥群駐在日本橫需賀軍港(Yokosuka)。根據美國海軍「艦隊反應計畫」,在任何時間內至少有六個航母戰鬥群必須在30日內投入戰鬥序列,另外至少有 2 個航母戰鬥群必須在90 日內投入戰鬥序列。
美國目前在全球部署了5個海軍艦隊,其海軍部視防區(Area of Responsibility, AOR)內的政治軍事情勢以及任務的需求,派遣航母戰鬥群進駐。所以說不見得每個艦隊隨時都配屬至少一個航母戰鬥群。
美國航母戰鬥群(CSG)的編成:
- 一艘超級航母(Supercarrier):所謂超級航母是指排水量在 75,000噸以上的大型航母。目前構成美國海軍航母主力除了小鷹號以外,都是尼米茲級100,000噸的航母。航母戰鬥群中的航母,是戰鬥群的指定旗艦。航母戰鬥群的指揮官是海軍中將(Rear Admiral)官階。
- 一支航母空軍聯隊(Carrier Air Wing),代號是 CVW,連隊長編階為上校,每一聯隊有9個中隊(Squadron),中隊長編階為中校。9個中隊裡有3~4個中隊是F-18黃蜂戰鬥機,另外有2個中隊是攻擊機、1個中隊的空中預警機、1個中隊的反前直昇機、1個中隊的運輸機。
- 一支驅逐艦支隊(Destroyer Squadron),代號DESRON。支隊長編階為上校。一支驅逐艦支隊通常由三艘驅逐艦或者巡防艦(Frigate)組成。在航母戰鬥群中擔任反潛任務。
- 一支飛彈巡洋艦支隊,由二艘配備神盾戰鬥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的提康德羅加級的飛彈巡洋艦(Guided-missile Cruiser)組成,配屬戰斧(Tomahawk)巡弋非彈。
- 一支飛彈驅逐艦支隊,由 2~3 艘柏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飛彈驅逐艦組成的,主要任務為艦隊防空與反潛。
- 一支攻擊潛艇(Attack Submarine)支隊,由 2~3 艘洛杉磯級的核能潛艇組成。主要任務是攻擊敵方艦隊,並進行秘密登陸任務。
- 一支後勤補給支隊,由1~2 艘彈藥(Combat Support Ship, AOE)與油料補給船(Auxiliary Oiler Replenisher, AOR)組成,支援航母戰鬥群執行遠洋任務。
現役的差不多都是尼米茲級的,每艘航空母艦的名字都是由歷代的美國總統的名字命名的
11個戰鬥群。 他們是:
CV-63小鷹,CVN-65企業,CVN-68尼米茲,CVN-69艾森豪威爾,CVN-70林肯,CVN-71羅斯福,CVN-72卡爾·文森,CVN-73華盛頓,CVN-74斯坦尼斯,CVN-75杜魯門,CVN-76裡根。
CV-64星座號於2003年退役。
CV-67肯尼迪號於2006年退役。
CVN-77老布什號、CVN-78福特號在建造中。
其中,除CV-63外,舷號為偶數者在太平洋艦隊,奇數者在大西洋艦隊。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並作為艦載飛機編隊的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軍艦,它是現代海軍水面戰鬥艦艇中最大,也是作戰能力最強的艦種。
1917年6月,英國將一艘巡洋艦改裝為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艦“暴怒”號,它載機20架,但是原巡洋艦中部的建築未拆除,甲板分別前後兩塊,飛機起落既不方便又很危險。1918年英國又將建造中的“卡吉士”號郵船改建為航空母艦,更名為“百眼巨人”。它是第一艘有直通甲板的航空母艦,飛行甲板長
英國于1918年月日月開始建造“赫姆斯”(又譯作“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的桂冠卻未能屬於它。日本1919年參照“赫姆斯”的方案設計了“鳳翔”號航空母艦。並於1922年11月首先建成服役,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艦空母艦。而“赫姆斯”于8個月後才建成服役。“鳳翔”和“赫姆斯”均載機20余架,都建有直通甲板,艦橋。桅桿,煙囪等突出建築物都移至飛行甲板右側,這一佈局特點為後來的航母所仿傚。此後,美,法,等國也相繼建造了航空母艦。
但是,當時各國海軍中有許多大人墨守舊觀念,把重炮巨艦視為海戰制勝的主要力量,而航母只是艦隊的輔助力量,主要任務是偵察,航空母艦初建功勳是在
50年代,英國研製和採用了斜角飛行甲板和蒸汽彈射器,對航母的發展各國海軍中現役航母數量雖然減少了,但性能和攻擊能力大幅度提高,排水量越來越大,艦載機數量越來越多,飛機性能越來越好。在80年代後發生的英-阿馬島戰爭、美軍空襲利比亞和海灣戰爭中,航空母艦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動力航空母艦-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美國于1958年2月刊日開工建造,
目前世界上現役航空母艦共26艘,在建4艘;直升機母艦3艘;兩棲攻擊艦15艘,在建2艘。航空母艦從問世至今,世界上建造過的有8個國家,即英國、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俄羅斯(前蘇聯);擁有過的國家達14個,加上正在建造的泰國,總計將達15個。航空母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昂貴的武器系統,號稱“吞金獸”。航空母艦緣何如此昂貴?原因一是建造費用高,二是保養與訓練費用高。
現代航空母艦的噸位越來越大,如美國的核動力航母的噸位都超過9萬噸,相當於9000輛裝滿貨物的10噸大卡車的總重量。建造這樣的龐然大物一般需要五六年的時間,耗費鋼材7萬多噸、鋁材和焊接金屬各1000多噸、各種塗料16萬多升、燈具3萬多個、電話近2000部、電纜總長達
一艘現代航空母艦就是一條科技街甚至是一座科技城,包括了當今各種先進軍事技術。航空母艦上僅各種雷達發射機就有80多部,接收機150多部,雷達天線70多個,其數量是巡洋艦的2倍多。可指揮各種武器迅速、準確地同時對付數百個目標,它的“戰術資料系統”則容納了當今最先進的技術。即使已經問世半個多世紀,可將飛機從零速度在幾秒內彈射至每小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英國的航空母艦曾經大規模地“批量”生產。如美國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有50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有24艘。二戰後,航空母艦每一級的數量明顯減少,如美國的“尼米茲”級目前有7艘,英國的“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有3艘,其他國家的航空母艦多是只有一艘的“獨生子”。這樣,每一艘均需要單獨設立船臺,單獨生產各種設備。尤其是不同的級之間,可借助的地方更少,造價更高。
航空母艦的建造需要幾年的時間,其建造費用一般分為4期付款,即簽訂合同時、動工建造時、下水時和竣工試航後交付使用時。在建造過程中通貨膨脹往往使建造費超出預算。如英國“無敵”號航空母艦在1973年建造時的預為6000多萬美元,7年後該艦建成時,實際的建造費比預算高兩倍多。
上述各種因素決定了航空母艦的建造費在橫向上比一般商船或艦艇要高得多。如在20世紀80年代,一般商船每噸折合600—1200美元,軍艦每噸為8000—1.2萬美元,而航空母艦則高達3萬美元。在航空母艦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是如此。如1961年完成的美國的“小鷹”號建造費用為2.65億美元,當時可製造5艘“大比目魚”攻擊核潛艇,或34架B—52轟炸機,或378輛M—60主戰坦克。1979年完成的“艾森豪”號建造費21億美元,當時可造10艘“加利福尼亞”核動力巡洋艦。
航空母艦是浮動的大都會,重型航空母艦一般有5000多艦員,而美國的“卡爾·文森”號則多達6300人。這樣,航空母艦每天需要生產淡水30多萬加侖(
航空母艦的壽命一般為30年,但每5年就要改裝一次。這除了磨損、老化和海水的侵蝕等因素外,重要的是航空母艦從設計到最終服役,有一個較長的週期,而艦載機的發展日新月異。因此,不更換新型飛機,航空母艦就失去了優越性;而一旦更換飛機,就要進行改裝。
一艘航空母艦就是一座巨型的火藥庫或軍工廠,在訓練時需要不斷地消耗燃料和彈藥(在作戰時需要的量則大得多)。如“企業”號有40多個彈藥庫,儲存各種彈藥3000多噸,裝有供飛機使用的汽油9000多噸。如果一晝夜起飛兩次,這9000多噸汽油僅夠12天的連續作戰使用。此外,每年的運行費高達3億美元,年管理費約占造價的1/4到2/3不等。
一艘航空母艦在建成後,還需要搭載戰鬥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等90架最新的各類艦載機。這些飛機價格昂貴,如一架F—14戰鬥機約需4400萬美元,一架A—6E“入侵者”攻擊機約3300萬美元,一架E—
註:圖片資訊-國別:美國;類型:航母;編號: CVN-68
艦艇名稱: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它是目前世界上噸位最大、在役數量最多的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其首制艦于1975年服役,迄今共服役7艘,第8、第9艘正處於建造中。該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在91000噸以上,從第5艘起由於加裝了幾千噸重的裝甲防護板,使其滿載排水量增至102000噸,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艦船。
艦長:
動力裝置:核動力,2座壓水堆,4台蒸汽輪機,4台應急柴油機,4軸推進功率:194兆瓦(26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續航力:80萬~100萬海裏。
主要武器裝備:3座“海麻雀”防空導彈系統,4座“密集陣”近戰武器系統(CVN-68和CVN-69為3座),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