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3 19:05:24pkl
初版格林童話《漢索與葛麗泰》的情節解析(轉錄)
初版格林童話《漢索與葛麗泰》的情節解析[1]
〈拋棄小孩〉
在中世紀的歐洲,老百姓因為生活貧困,拋棄年幼子女的情形時有所聞。根據森義信在《童話的深層》一書中所提出的評析,像這樣被拋棄的孩童,多半是死路一條,通常是被野獸吃掉,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會被教會、修道院或領主收養,才不至於活活餓死。
歐洲自古便有類似孤兒院、教養院的設施,因此,照森義信的說法,「棄養子女是因為牡會環境如此,杜會習慣也是如此,所以童話和民間故事只是反映出現狀罷了」。
在《格林童話》甲,以棄兒為題材的故事特別多:理由也千篇一律是「家裡太
窮,沒東西可吃」。至於布爾諾.貝提罕的見解則稍有不同。他認為漢索與葛麗泰在森林裡流浪,帶有「小孩必須出外探險、發掘自我,否則將來離開家庭之後將無法獨立」的含意。
換言之,如果孩手一直膩在雙親身邊,心智就會停止成長,因此父母必須狠心趕走小孩,就像故事中漢索和葛麗泰被趕出去一樣。
漢索為了標示回家的路,特地用麵包屑做記號,可是卻被小鳥吃掉了,這是表示「一旦開始學習獨立,便沒有退路了,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依賴父母的生活」。貝提罕還進一步說明,兩兄妹在森林裡看見的糖果屋,代表著「口腹之慾的誘惑」,以及順從這股慾望的慾念」.,因此兩兄妹開始大吃特吃,心態上等於是向後退回到原點。
同時,糖果屋也象徵著「母親」的形象,由此可知,兄妹兩人仍舊對母親懷有依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無限制的求取食慾滿足,則是反映出「母性」對獨立人格的毀滅性。老巫婆和糖果屋的出現,正是母性的另一個層面,亦即具有「毀滅性層面」的意象。
兄妹兩人因為無法抗拒口腹之慾;因此陷入老巫婆的陷阱。但他們為了活命,終究必須克制口腹之慾,換成理智佔了上風。故事最後,兩兄妹打敗了老巫婆,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再回到家裡,就成了家裡的支柱,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家裡的負擔了。
不過,在I.費查的《是誰喚醒了薔薇公主》一書中,卻認為「漢索與葛麗泰」這則故事其實是「至少描述兩種以上犯罪過程的推理小說」。
首先,是妻子提議、丈夫附議,決定把小孩子扔在森林裡活活餓死的殺人計畫。[2]雖然故事中強調是繼母先提議,但父親也應負連帶責任,而小孩因為畏懼父母的權威,不敢事先揭發這件殺人陰謀。
另一件殺人案,則是漢索與葛麗泰殺死了「老巫婆」。I‧費查對此楣當存疑,為什麼漢素與葛麗泰會把「住在糖果屋裡的老婆婆」視為「巫婆」呢?
照常理說,他們應該一輩子都沒見過真正的巫婆,因為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巫婆的存在。他們之所以會將老婆婆視為巫婆,純粹是因為心裡根深蒂固的偏見所造成。
兄妹兩人見到的,說不定只是獨居在森林裡的孤獨老太婆或是吉普賽老太太,只因為生活方式、習俗不同,就被他們當成了老巫婆。至於老巫婆如何陷害他們、想致他們於死地,其實都是他們回來之後的一面之詞,不能盡信。費查表示,事實很可能恰恰相反,也許是他們在老婆婆家住了一陣子之後,心生歹念而殺死了她,然後才編造故事企圖美化自己的行為。
〈繼母〉
雖然在這個故事中沒有特別提及,但是將漢素與葛麗泰扔在森林裡的「繼母」,在《格林童話》初版甲原本也是「生母」。不過,格林兄弟自知這種「生母拋棄親生子女」的情節,「非常不適宜兒童閱讀」,因此在一八四○年發表的第四版中,便將生母改成了繼母。
基於同樣理由而修改的故事還有「白雪公主」,這在上一集《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中已經提過了。故事中,皇后命令獵人將白雪公主帶到森林裡加以殺害,並且吃掉獵人帶回的內臟,這位皇后其實就是白雪公主的生母,可是後來也被改成繼母。
〈糖果屋裡的老巫婆〉
誘拐小孩來吃掉的老巫婆―這個角色不禁讓人聯想起再世紀時,法國的放蕩貴族吉爾多雷,他同樣是拐騙男孩、並予以殺害的著名殺人狂。
事實上,吉爾多雷確實有幾位共犯協助他誘騙小男孩上鉤,其中之一叫做佩利
奴.瑪爾丹,而且真的就和這個故事所描述的一樣,是個讓人不寒而慄的老太婆。所以,我們在改寫這個故事時,便把原不故事中的老巫婆套上了新的身分,讓她成為吉爾多雷的同夥,順便也把吉爾多雷的罪行編入故事情節中。
這則故事相當具有代表性,格林兄弟將香甜的糖果屋和森林裡恐佈的老巫婆放進同一則故事裡,或許就是為了警告小孩子「不要隨便聽信陌生人的話」或「太美好的事物必定有陷阱」吧。
[1] 節錄自日本女作家桐生操《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II》一書改寫的《漢索與葛麗泰》(糖果屋)一文,該書內容多涉及格林童話原典中性與暴力情節的聯想,故不錄原文,僅節錄文後賞析,以免誤導讀者思維。詳〔日〕桐生操撰、許嘉祥譯:《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II》(台北:旗品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頁110-112。
[2] 由於〈漢索與葛麗泰〉一文的母親形象太過兇殘,二十世紀著名的德國音樂教育學家卡爾‧奧夫(1895-1982)在把該作品改成歌劇時,就把該作品裡的後母改為生母,拋棄改成迷路,最後是一家人團圓的結局。
〈拋棄小孩〉
在中世紀的歐洲,老百姓因為生活貧困,拋棄年幼子女的情形時有所聞。根據森義信在《童話的深層》一書中所提出的評析,像這樣被拋棄的孩童,多半是死路一條,通常是被野獸吃掉,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會被教會、修道院或領主收養,才不至於活活餓死。
歐洲自古便有類似孤兒院、教養院的設施,因此,照森義信的說法,「棄養子女是因為牡會環境如此,杜會習慣也是如此,所以童話和民間故事只是反映出現狀罷了」。
在《格林童話》甲,以棄兒為題材的故事特別多:理由也千篇一律是「家裡太
窮,沒東西可吃」。至於布爾諾.貝提罕的見解則稍有不同。他認為漢索與葛麗泰在森林裡流浪,帶有「小孩必須出外探險、發掘自我,否則將來離開家庭之後將無法獨立」的含意。
換言之,如果孩手一直膩在雙親身邊,心智就會停止成長,因此父母必須狠心趕走小孩,就像故事中漢索和葛麗泰被趕出去一樣。
漢索為了標示回家的路,特地用麵包屑做記號,可是卻被小鳥吃掉了,這是表示「一旦開始學習獨立,便沒有退路了,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依賴父母的生活」。貝提罕還進一步說明,兩兄妹在森林裡看見的糖果屋,代表著「口腹之慾的誘惑」,以及順從這股慾望的慾念」.,因此兩兄妹開始大吃特吃,心態上等於是向後退回到原點。
同時,糖果屋也象徵著「母親」的形象,由此可知,兄妹兩人仍舊對母親懷有依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無限制的求取食慾滿足,則是反映出「母性」對獨立人格的毀滅性。老巫婆和糖果屋的出現,正是母性的另一個層面,亦即具有「毀滅性層面」的意象。
兄妹兩人因為無法抗拒口腹之慾;因此陷入老巫婆的陷阱。但他們為了活命,終究必須克制口腹之慾,換成理智佔了上風。故事最後,兩兄妹打敗了老巫婆,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再回到家裡,就成了家裡的支柱,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家裡的負擔了。
不過,在I.費查的《是誰喚醒了薔薇公主》一書中,卻認為「漢索與葛麗泰」這則故事其實是「至少描述兩種以上犯罪過程的推理小說」。
首先,是妻子提議、丈夫附議,決定把小孩子扔在森林裡活活餓死的殺人計畫。[2]雖然故事中強調是繼母先提議,但父親也應負連帶責任,而小孩因為畏懼父母的權威,不敢事先揭發這件殺人陰謀。
另一件殺人案,則是漢索與葛麗泰殺死了「老巫婆」。I‧費查對此楣當存疑,為什麼漢素與葛麗泰會把「住在糖果屋裡的老婆婆」視為「巫婆」呢?
照常理說,他們應該一輩子都沒見過真正的巫婆,因為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巫婆的存在。他們之所以會將老婆婆視為巫婆,純粹是因為心裡根深蒂固的偏見所造成。
兄妹兩人見到的,說不定只是獨居在森林裡的孤獨老太婆或是吉普賽老太太,只因為生活方式、習俗不同,就被他們當成了老巫婆。至於老巫婆如何陷害他們、想致他們於死地,其實都是他們回來之後的一面之詞,不能盡信。費查表示,事實很可能恰恰相反,也許是他們在老婆婆家住了一陣子之後,心生歹念而殺死了她,然後才編造故事企圖美化自己的行為。
〈繼母〉
雖然在這個故事中沒有特別提及,但是將漢素與葛麗泰扔在森林裡的「繼母」,在《格林童話》初版甲原本也是「生母」。不過,格林兄弟自知這種「生母拋棄親生子女」的情節,「非常不適宜兒童閱讀」,因此在一八四○年發表的第四版中,便將生母改成了繼母。
基於同樣理由而修改的故事還有「白雪公主」,這在上一集《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中已經提過了。故事中,皇后命令獵人將白雪公主帶到森林裡加以殺害,並且吃掉獵人帶回的內臟,這位皇后其實就是白雪公主的生母,可是後來也被改成繼母。
〈糖果屋裡的老巫婆〉
誘拐小孩來吃掉的老巫婆―這個角色不禁讓人聯想起再世紀時,法國的放蕩貴族吉爾多雷,他同樣是拐騙男孩、並予以殺害的著名殺人狂。
事實上,吉爾多雷確實有幾位共犯協助他誘騙小男孩上鉤,其中之一叫做佩利
奴.瑪爾丹,而且真的就和這個故事所描述的一樣,是個讓人不寒而慄的老太婆。所以,我們在改寫這個故事時,便把原不故事中的老巫婆套上了新的身分,讓她成為吉爾多雷的同夥,順便也把吉爾多雷的罪行編入故事情節中。
這則故事相當具有代表性,格林兄弟將香甜的糖果屋和森林裡恐佈的老巫婆放進同一則故事裡,或許就是為了警告小孩子「不要隨便聽信陌生人的話」或「太美好的事物必定有陷阱」吧。
[1] 節錄自日本女作家桐生操《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II》一書改寫的《漢索與葛麗泰》(糖果屋)一文,該書內容多涉及格林童話原典中性與暴力情節的聯想,故不錄原文,僅節錄文後賞析,以免誤導讀者思維。詳〔日〕桐生操撰、許嘉祥譯:《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II》(台北:旗品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頁110-112。
[2] 由於〈漢索與葛麗泰〉一文的母親形象太過兇殘,二十世紀著名的德國音樂教育學家卡爾‧奧夫(1895-1982)在把該作品改成歌劇時,就把該作品裡的後母改為生母,拋棄改成迷路,最後是一家人團圓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