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6 06:22:06統一教會新店分會

統一思想方法論簡介--在統一方法論的立場上分析既有方法論

      統一思想方法論簡介

統一方法論的立場上分析既有方法論

 

(1)            赫拉克利圖斯

 

赫拉克利圖斯說“萬物是流轉的”。可以說,他只把握了被造世界發展的一面,而忽視或疏漏了自己同一的一面。此外他說“鬥爭是萬物之父”,試圖從對立物的鬥爭中找出萬物發展的原因。但是統一方法論認為,萬物是通過相對物之和諧的授受作用而發展的。

 

(2)            芝諾

 

首先讓我們來檢討芝諾的“飛矢靜止論”。假設離弦的箭是停止在某一點上,那麼只能認為它所停止的那個點是不具有空間概念的數學意義上的一個點。然而箭的實際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之中進行的。物質運動的速度(V)可由空間的距離(S)除以時間(T)來得出,可表示為V=S/T。因此討論物體的運動時,必須是以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為前提。很明顯,在只有位置、沒有空間的點(數學意義上的點)上無法討論物體的運動。當我們討論物體在某一地點上的運動時,不管那個點是多麼微小,也要從一定的空間基礎上加以考慮;當我們討論物體在某一瞬間的運動時,不管那個瞬間是多麼短暫,也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考慮。可以明確地指出,運動的物體絕無可能靜止地通過某一點。

針對這個問題,唯物辯證法主張物體在某一時刻、某一地點存在的同時又不存在,並聲稱他們在解決了芝諾似是而非的理論的同時也解決了運動的問題。但這個主張與芝諾一樣,不過是一種詭辯。運動中的物體的位置可用時間的函數來表示,因此“一定的時刻”必定一對一地對應於“一定的位置”,因此所謂存在於“某一時刻”“某一位置”的同時又不存在,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總而言之,運動的物體(1)通過一定的空間時,不是靜止,而是運動;(2)在某一時刻,在某一位置運動的同時“存在”。

下麵再看“阿基裡斯與烏龜”。芝諾無視時間只顧空間地得出阿基裡斯永遠追不上烏龜的錯誤結論。事實上經過一定時間後,阿基裡斯肯定會超過烏龜,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芝諾一心只想論證一切是不變不動、不生不滅的,因此甚至不惜動用詭辯來否定運動和生滅。

與赫拉克利圖斯相反,芝諾無視事物發展的一面而只把握了自己同一的一面。

 

(3)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人與人以謙虛的心態對話就能夠到達真理。其實,這就是通過人(A)與人(B)之間的外在發展性授受作用而使真理得到增長。這樣看來,蘇格拉底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進行授受作用時正確的態度(圖11-4)。                            


                                                                圖11-4. 蘇格拉底的對話法

(4)            柏拉圖

 

柏拉圖研究了理念的世界。在原相論中已指出,原相的內在形狀中包含著各種觀念和概念,而柏拉圖將概念的世界把握為理念界,並試圖通過使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來明確理念界的體系結構。概念的分析或綜合是通過概念與概念間的比較而進行的,這是對比型的授受作用。它發生在人的內心,故也是一種內在授受作用。說到底,柏拉圖的理念論是說明對比型內在授受作用之一個側面的理論(圖11-5)。                              

 

 

11-5. 柏拉圖的辯證論

 

(5)            亞裡斯多德

 

亞裡斯多德的演繹法是三段論法,先建立普遍的真理,然後從中引出特定的個別真理來做結論。如同前面所舉的例子,從“所有的人會死”的大前提和“蘇格拉底是人”的小前提的對比中,得出“蘇格拉底會死”的結論。這是命題與命題之間的對比型授受作用。尤其“蘇格拉底是人”的命題本身也是將“蘇格拉底”與“人”進行對比而得出的,因此仍是對比型授受作用。

因此亞裡斯多德的演繹法也和柏拉圖一樣,是通過對比型內在授受作用而追求真理的一種方法。

 

(6)            培根

 

培根主張為了獲得真理必須先摒棄偏見(Idola),然後依靠實驗和觀察。如果ABC……的實驗結果都是P,就將結論P視為一般規律,這就是歸納法。

歸納法是一種試圖憑藉人與萬物(自然)之間的外在授受作用而獲得真理的方法。同時,歸納法對通過實驗和觀察所獲得的許多事實進行對比而得出結論,因此也是一種對比型的授受作用。培根的歸納法也可被稱作是通過對比型的外在授受作用而追求真理的方法(圖11-6)。

  

11-6. 培根的歸納法

 

(7)            笛卡爾

 

     笛卡爾說他懷疑一切而達到了“我思故我在”的確切的第一原理。笛卡爾懷疑了一切事物,這意味著他否定了所有萬物和所有現象。從統一思想的角度上考慮,可以認為他已追溯到了上帝創造宇宙之前的階段。在種情況下,“我思”相當於創造宇宙之前的上帝的構想和想法。不過笛卡爾在思考“我思故我在”之前,本應先投擲出“我為什麼要思考?”的疑問,這樣他的理性論就不會被他的後繼者發展成獨斷論了。總之,從統一思想的立場上來看時,“我思故我在”之自覺乃是明確地承認了在人心中進行的內在授受作用。

笛卡爾還從上述的第一原理中匯出了“能讓我們清晰、確鑿地理解的都是真”的一般性真理的標準,這是肯定了依靠內在發展性四位基台而實現的真理之增殖的命題(圖11-7)。                                 


11-7.    笛卡爾的方法的懷疑

 

(8)            休謨

 

休謨說因果性不過是主觀的信念。然而,因果性不僅是主觀的,同時還是客觀的,對此在認識論中已經解釋過了。此外,休謨不但否定了物質性的實體,還否定了精神性的實體(自我),認為存在的只是觀念的集合體。從統一思想看,他是站在認為只有內在形狀(觀念)才是確實之存在的立場。

 

(9)            康得

 

康得主張通過主觀(主體)所持有的先天性形式把來自對象的混沌的感性內容組織(構成)起來,由此而使認識成立。他認為認識成立在人主體(主觀)與對象的相對關係中,這一點與統一思想一致。不過在統一思想上看,主體不僅具有形式(思維形式),也具有內容(影像),此兩者被合稱為原型。而且,來自於對象的並不是混沌的感性內容,而是具有存在形式的內容。針對康得的構成論,統一思想主張照合論。康得以構成論為根據的先驗性方法可被視作是站在康得的立場上表達的以統一思想授受法為根據的照合論。

 

(10)        黑格爾

 

黑格爾對概念的發展和世界(宇宙)的發展的把握,是矛盾的揚棄與統一的過程或是正反合的過程。然而從統一思想來看,發展絕不基於矛盾而是由處在主體與對象關係上的兩個相對物以目的為中心進行授受作用而實現的。這裡,正表示目的,分表示相對物,合是指合性體或繁殖體。

概念並不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憑藉自身的矛盾而自行發展。當作為內在性相的知情意機能作用於內在形狀(觀念、概念等)而形成新的概念時,會引發思考,這相當於在邏輯學中所說明過的思考的螺旋式發展。黑格爾將統一思想所主張之以相對物的授受作用為根據的發展錯誤地掌握成是對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11)        馬克思

 

馬克思以物質存在的本來存在方式為基礎,主張精神作用是物質存在的反映,然而從統一思想來看,性相(精神)與形狀(物質)是處在主體與對象的相對關係上,因此在精神性的法則(價值規律)與物質性的法則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

針對“量變質變規律”,統一思想推舉“品質均衡發展規律”作為對案。不是“從量變轉向質變”,不是當量變突破某一界限時發生飛躍的質變。質與量的關係是性相與形狀的關係,質與量是同時地、逐漸地、階段性地變化。

針對“對立物的統一與鬥爭規律”,統一思想推出“相對物的授受作用規律”作為對案。對立物之間的鬥爭只能帶來破壞和破滅,絕不能帶來發展。一切事物都是通過以共同目的為中心之相對物之間和諧的授受作用而發展。

針對“否定之否定的規律”,統一思想推出“肯定的發展規律”作為對案。構成自然或社會的主體與對象之相對因素間進行圓滿的授受作用,使自然和社會得到肯定性的發展。在自然界中,無生物進行著空間上的圓形運動,生物則是進行著時間上的圓形運動(螺旋形運動)。

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像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那樣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方法論。為了證明馬克思的辯證法對於自然的發展同樣有效,恩格斯在以8年的時間研究自然科學的基礎上,得出了“自然驗證辯證法”的結論。然而時值今日,唯物辯證法的謬誤已很明顯。如若仔細檢討自然現象,就會認識到那並不是“辯證法的見證”而是“辯證法的否定”。更確切地說自然其實是在“驗證授受法”(圖11-8)。   

                                                    

11-8     是辯證法還是授受法

 

(12)        胡塞爾

 

 胡塞爾的出發點是自然界的事物。從統一思想來看,事物就是性相與形狀的統一體。他說通過形相的還原可進行本質直觀,本質其實是相當於存在者的性相。胡塞爾指出停止判斷後分析意識(純粹意識)時,就會發現它是由理智與現象所構成,這其實各自相當於統一思想中性相(心)的內部結構,即內在性相和內在形狀。從統一思想的觀點來看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方法如圖11-9所示。可以說胡塞爾也和笛卡爾一樣,在無意識中發現並注意到了統一思想中有關內在四位元基台的內容,並試圖通過分析內在四位基台而實現知識的統一。

 

 

對象

對象本質

主體的心

胡塞爾

 

 

 

 

      理智           現象

 

統一思想

  性相          形狀

 

      內性             內形

 

 

11-9. 比較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與統一思想的觀點

 

(13)        分析哲學

 

語言是根據內在發展性授受作用而形成的。內在授受作用包括以理性為中心的知性層面(邏格斯的層面)和以情感為中心的感性層面(情念的層面),然而分析哲學只重視其邏格斯的層面而追求邏輯性。從統一思想來看,語言本是為了實現愛,因此語言的邏輯結構不過是實現愛所需要的條件。

語言的作用在於形成思想,這是一種創造活動。在創造活動中成為中心的是心情,因而以愛為中心的情之要素在思想的形成上起到主體作用。但是分析哲學過分著重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結果導致通過語言而表達的思想之創造性層面和心情的、價值的層面被忽略掉了。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