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1 10:16:46miao

「作譯者太沉重」



昨天難得放晴,騎著我的媽媽桑菜籃自行車到市圖去借了幾本書。其中有一本是《林以亮論翻譯》(新潮叢書,民63)。開宗明義第一篇,林先生有一段關於電影片名翻譯的,當我還在圖書館翻閱時,便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第12頁,林氏寫道:

『去年香港電影協會上映義大利導演維思康蒂的White Nights,所有中文報紙的介紹文字都把它譯為「白夜」。原作是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短篇小說,經過維思康蒂的改編而拍成電影。原作我沒有讀過,但White Nights這個名詞源自法文,在法文中作「失眠之夜」、「不眠之夜」解。帝俄時,上流社會流行講法文,杜思妥也夫斯基當然不會例外。甚至英文的Brewer的字典也指出做「不眠之夜」講。在這部電影中,男女主角總是在晚上談情說愛,最後的一晚則是一個雪夜,這當然又是「雙關」,可是前幾晚卻沒有下雪,怎麼能說是雪「白」的「夜」呢?
(略)
電影劇名,舞臺劇名和書名以短的居多,不是一語雙關,就是另有來源。翻譯者如果不知道它們的內容和典故,就憑字典將字面上的意義譯了出來,可能犯了錯誤而不自知。(略)』

另外林氏在下文中亦舉了《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為例。林氏在該書的第14頁中寫道:「(略)源自童謠,在英美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有時卻成了我們翻譯者的滑鐵盧。」

竊以為林氏所言差矣。蓋林氏既然沒有看過原作,焉知譯者不知道White Nights (法文原文為Les Nuits blanches,義大利原片名為Le Notti bianche,杜氏原書名為Belye nochi)為「不眠之夜」之意呢?又況既然最後一晚有下雪,男女主角又常在漫漫長夜談情說愛,林氏自己也說此乃「雙關」,那麼,片名翻譯為「白夜」,又有何不妥呢?難道非得硬生生地直譯為「不眠之夜」方「信達雅」?方為成功的「片名」或「書名」麼?何況這部電影是根據杜氏同名小說改編,片名沿用書名,要怪也該怪當初取書名的人哪!

提及《窈窕淑女》的片名之時,林氏稱說:「(略)源自童謠,在英美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有時卻成了我們翻譯者的滑鐵盧。」更令我為譯者大聲喊冤。孰不知,片名、劇名、書名等「名稱」一般來說均非由譯者所決定的。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譯者最多只有建議片名或書名的權利,最後取決權還是在片商或出版商的手中。林氏似乎怪錯對象了。

所以,「冤有頭,債有主」,什麼事情都賴到譯者身上……真箇是「作譯者太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