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夏筱雨側寫電影 「海角七號 」
夏筱雨,小跟班,Ella (以顏色代表談話人)
妳看過海角七號了嗎
我拜網路之賜
有機會看了兩次
先推薦妳看打狗人寫的這篇
http://francais.pixnet.net/blog/post/21809630
有意願的話可再一起討論
夏天我在台灣就看過兩次海角七號了
喔耶
愛死了這齣讓我走出戲院感到本土活力十足的電影
連去剪頭髮,要趁空跟不認識洗頭的小姐推薦
去運動,也要向服務人員讚賞
巴不得全台灣的人都看過一遍
突破媒體的冷漠忽視
讓我說一聲X你媽的台北
這齣電影跳脫以台北角度來觀看台灣
而呈現台灣更活潑有生命力的一面
當我聽到有人說 那段男女主角的感情或是林曉培的角色怪怪的
我覺得有人是看電影捉包的節目看太多了
都沒看到人文文化的部分 真可惜
ㄎㄎㄎ...
要沒有海角七號帶來的希望
台灣社會是更沮喪吧
我在youtube看到李四端訪問海角七號的魏導
問說這部電影的成功是不是因為現在社會很低迷
導演說,有吧…因為王建民受傷和馬英九上台……
原訪問節目我已經找不到了
不過大意如此
我還聽過更絕的批評
認為海角七號「醜化」本土人物
我聽到時一度懷疑自己耳朵是不是壞了
醜化的原因根據該友人的說法是:
「洪國榮太粗暴,不顧友子阻止硬是穿過拍攝外國模特兒的外景,而且還偷看公文,很沒水準;
茂伯沒有詮釋出月琴的獨特,而且彈的太粗糙了;
恆春沒有被拍出它的特色;
該片沒有“電影影像”,根本是部連續劇;
片中根本沒有愛情存在,友子跟阿嘉的哪算!…….」
我很懷疑到底是誰在醜化台灣人
我想台灣人不需要其他族群的人來輕視
自己就先自行閹割、先瞧不起自己了
不過,我倒是對洪國榮這個角色有點感觸
我認為他是典型傳統的台灣男性代表
雖然看起來很兇
但當他蹲下來幫阿嘉擦機車時
卻流露大男人的溫柔
我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父親身上多少都可發現這種特質
而且當友子不耐的對他說:我聽不懂台語!
他也沒惱怒,反而悻悻然地閉嘴
我是不覺得有什麼醜化和抹黑
再說,難道導演安排洪國榮去跟夏都經理理論
安排在地人參加表演的行為
也是在抹黑草根人物
而不是促進族群融合嗎?〈洪說:「分什麼你的我的,我們的樂團啦!」〉
part 2/2
一人飾兩角的中孝介
以擅於日本島歌的陰柔歌手身分
告訴日本友子
雨後是有彩虹的〈「難道妳不期待彩虹嗎?」〉
暗示了不要像六十年前的日本教師
因懦弱而造成終身的遺憾
而這些涵意或許這些也是在告訴阿嘉的
心死的台灣老嫗友子
卻因其孫女明珠與日本友子一席話
終能收到阿嘉送達的七封情書
而這七封情書是可以「治癒一名心死的女人」
明珠是個為愛走天涯的女人
最後帶著女兒大大受傷從日本回台
我猜想
她的阿嬤應曾激烈反對她的異國戀情
友子阿嬤嚐過六十年前被背棄的滋味
因而造成祖孫間的決裂
如果以政治角度來解讀
其實台日情愫一直沒斷過
儘管分離六十年
日本〈教師〉還是持續思念台灣〈友子〉
所以當中孝介以日本歌星來台演唱
並與阿嘉同台共唱男孩看見野玫瑰
所代表的並不是什麼「台灣雜牌軍只要努力也能與日本國際巨星同台」之類的屁話
而是一種台日的和解和召喚
不論是歷史、政治或情感的
台日有情、中日有結
台灣人被國民黨洗腦要反日、恨日
這是台灣政治的畸形和困境之一
外省人在這部電影只被分配到兩個角色
一個是外來集團夏都經理張魁
另一個是他的助手〈名字忘了〉
這點我很佩服導演
讓過度自我放大的外省人
稍稍注意一下
台灣不是只有台北
只有操北京話的人存在
而是有更多更多的原住民、客家人和平埔台灣人
靜靜在原鄉裡生活
討論海角七號,用講的真的比較快 :p
茂伯一聲靠么!幹!我係老人勒,哇心肝碼ㄟ痛勒!
活在台灣文化裡的人一定哈哈大笑
形容心情實在太貼切,太有滲透力了
自以為高尚的貴族們,看到本片這麼本土的內容
階級意識就開始發作
萬人看過的影片,卻可以讓他挑出短處
真是程度不同凡響阿
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洪國榮了
了解地方的需要,夠魄力
因為真心要使地方成長繁榮
用他知道的方法去衝撞
沒有言語的包裝,沒人可以讓他退縮
有的就是必達使命的信念
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政治人物嗎
討論海角七號,真的用講的真的比較快。
到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常討論起片中提出的問題,如BOT到底是怎回事?
月初還聽有位嫁到法國多年的台灣人,說她是一天裡連續看三次海角七號,每次看都是又笑又哭的,還說有些情節要再三看過才明白。
好多經典的話:
山也BOT,海也BOT (這是天然的資源,人之有幸才得以親近大自然,體驗她的美。在商業利益主導的社會,大自然公共財卻變成吸金的工具。)
洪國榮與夏都總經理那段「你的、我的」對話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
船離開台灣了,我不知道我是離鄉,還是歸鄉?
第七封情書寫道「沒有人配得上你」-那時日本戰敗正遣返在台的日人,從中國大陸退遷到台灣的國軍正登陸,沒有人配得上你,可是指福爾摩沙這美麗之島嗎?
電影是用七封情書將故事串聯起來。那情書不只可以讓我們看以前和現代人對愛情態度的轉變 (女跟男走到男願意放下一切跟女走,一對多的關係,未婚已婚離婚的關係...);還有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導演給了觀眾很大的空間,讓我們去感受人與人之間和台灣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阿嘉驚訝樂團其他人拿出自己擅長的樂器,持有疑心時,其他團員要他放心,表演國境之南是大成功。中孝介與阿嘉同台,我第一反應是,對阿,要對本土文化得有信心,才得以受到眾人(參加墾丁春吶觀眾)與其他文化工作者的肯定。
導演在一次接受訪問中提到,有些贊助者根本不看好與與日本有關的題材和無大明星主演的電影,導演卻用這樣看似通俗內容的作品,來證明台日關係是可以談的,本土文化是令人感到榮耀的;對導演的執著,我真是感動至極。
一個舞台共同演出的橋段,我們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所以這部片很豐富,給觀眾很大空間去思考各方面的文化歷史。用口頭講比較能完整交換想法,現在,我們當然無法用聊的,所以說,不管寫多少,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啦。
BOT政策立意是良好的,只是沒有顧及本地勞工,大量引進外勞。而且我個人覺得建設台灣的眼光必須更紮根更長遠才行,否則好像砸錢建設卻引來人民抱怨。我想不只是恆春要炸掉重蓋(洪國榮台詞),狹道窄巷的台北也需要,有礙觀瞻的電線桿更是我想要全面拆掉的。
洪國榮與夏都總經理代表部份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話,分什麼「你的、我的」,只是這次外省人屈從在有權的本省人,不代表本省人因此佔上風。洪國榮費盡唇舌只為讓阿嘉有重新登台的機會,是不圖個人私利,卻是給夏都經理帶來觀光收入。
彩虹在此有多層意義,除了希望,期待以及美夢成真等等,不但串連五十多年前當遣送船隻到達日本港時,出現彩虹與現代恆春雨後彩虹給(雙)友子的希望之外。其實魏德勝導演的彩虹也將串連下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據說彩虹深受原住民喜愛,象徵的意義就讓我等著魏導在下部電影揭曉。
日本人在台灣五十年期間,除了整治抗日份子用殘暴的手段之外,其實是相當用心在建設與教育台灣。當年的日本教師來台生活多年,一定對台灣這塊土地也有情感的。像我們在國外生活多年的人,到要完全離開異鄉的那一天,其實會害怕回到的家鄉才是異鄉啊。
由於字數限制,分兩段回應夏筱雨。
老年友子的孫女明珠對年輕友子說,快把信送給老年友子,將可以安撫一顆受傷多年的心。送信那幕導演卻只安排老年友子安詳坐在家裡做著細活,沒有任何表情只有如常的動作。讓我聯想到台灣人面對困境是逆來順受,不過因心中仍有所期盼,才有所傷心,但仍然壓抑在心,默不作聲。
台灣與日本的關係正是導演所要探討的問題,猜想下一部將更深刻描繪。這片輕鬆的歌劇片,只是先給觀眾一點台灣本土的歷史觀,一段教課書不重視的歷史。至於台灣現代男女關係確實也有很大的轉變,除了阿嘉說妳不要走,或要我跟妳走也行,不再是女遵從男之外,明珠也曾到過日本生活,雖然最後她回到台灣,但是她仍然相信日本人會負責到底。(依據明珠要年輕友子不可放棄監督樂團的對話)
是的,對本土文化得有信心,才得以受到眾人與其他文化工作者的肯定。說真格的,我不知道這部片子有沒有政治意識形態,我個人被指涉因政治意識才會喜歡此片。但是我明顯看到導演讚揚原住民的文化如小米酒、貝殼項鍊等等,用一句「操他媽的台北」輕貶一下外省文化,本土文化就很多元,有貶有揚,最明顯有路邊俗辣的喜宴歌舞團,以及許多非讚揚的方式呈現閩南人生活,除了戲劇笑點外,有些還真是反應社會現象。只是希望別誤導,以為閩南人行為橫霸,粗話不斷。
看完這部電影我立刻聯想到紅遍國際的法國通俗愛情片(艾蜜利的異想世界),它是集合許多法國人共同的生活經驗,再串連一段編造出來的愛情開心通俗片(絕非藝術電影)。當時看此片時,法文沒有好到可以知道旁座的法國人,為何笑個不停,雖可以透過動作我知道有笑點,至於對白就常常不明白笑點在哪裡(我想當外國人看海角七號,可能也會不曉得笑點在哪裡)。當然,也有法國人不喜歡此片,但它還是紅遍國際,甚至捧紅原本默默無名的女主角,所以大明星不是絕對的票房啊。
對啊,真的要用講的啦,我只能寫大概的回應呀。
哼起片中那首「男孩看見野玫瑰」時,突然意識到,當年日本教師眼裡的野玫瑰是台灣友子,而現在阿嘉心裡的野玫瑰則是日本友子。這裡的「野」我解釋為「相異」,它可以是國籍、性別、階級等相異。
也就是說,男孩不一定是日本人/統治者/老師,野玫瑰也不一定是台灣人/被統治者/學生。
不過有點可惜的是,野玫瑰總是女性,可謂十足的男性視角。如果野玫瑰可以等同男孩,或是「女孩看見野芭蕉」〈野草莓當然也行〉的話,那就更有意思了。
他鄉成故鄉,在有些日本人的心裡的確是這樣想的,那不就是用心經營生活的情形嗎?換過來看,有人卻能夠在一塊土地上生活半輩子,卻還不能落地生根,無法與在地連結,注定是永遠漂流的浮木,永遠靠不了岸。最近台灣發生的唱片行事件,一種我不熟悉的威權型態出現,霎時故鄉變異鄉,令我覺得非常沮喪。日
導演只能用他的熟悉方法來說故事,貢獻出作品後,觀眾的解讀就隨發展了。在中國,以海角七號的內容涉及「皇民化」為理由,要禁播電影上映。呃,要是台灣屬中國管理,我看我們連看到這樣的電影上映都有困難吧!中國已經到了看到日本就民族情緒高漲起來,對一部文化作品如此,未免也太無限上綱,可見憤青看海角,氣呼呼連哀號阿。
魏導在有次訪問裡面,提到彩虹對他而言:
##### ##### ##### ##### #####
我很喜歡讀歷史,因為歷史總是一再重演,譬如一個時代結束時,人們總急著要去清理那個時代,毀掉舊的一切,重新來過,其實,我們應以更開闊的視野來接受新時代,新舊一定可以有個完美和解,不一定是對立的,我因而追求一種相互包容的新精神,例如彩虹,它就是包容了各種色彩,不相排斥也不侵犯,因而成就了最美的事物,台灣社會如果能像彩虹一樣,包容和解,那多美麗啊。
##### ##### ##### ##### #####
我覺得不只是如此,而是期待看到彩虹時,是提醒我們在逆境中奮鬥努力時,要有樂觀的心;看見彩虹,也是所面臨的困境已過,有個期盼的目標,什麼苦也能捱過。野草莓在大雨中渡日時,也以期待彩虹來勉勵自己要撐過難關。
這部電影,只是認識台灣的一部分而已,當她要打進國際時,我不擔心外國人看不懂,畢竟一部台灣電影,本土味道不夠就不對味了。我想觀看外國片,只能尋找共同體驗去咀嚼。歷史是很好的借鏡,人類從戰爭及殖民中學得到的,大都只是跟自己國家的歷史有關,外國人或許不能了解台灣與日本之間愛與恨的關係,但是只靠一部屬於文化電影來了解歷史,是不太可能的。
意識形態導致我們喜歡這片?其實我覺得有趣的是,這電影的人物只是一個台灣的寫實罷了,用看似平凡的庶民故事,卻喚醒大家忽略的歷史,還有集體的本土自豪;重點是,電影是不帶意識形態的。還不如要說此話的人,先檢視自己的意識形態囉。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對歷史想認識更多,有何不對呢?而且在大螢幕上,台灣人有別於以往台北媒體所描述的形象,我覺得豬頭翔的三篇評論寫的很好:
http://www.socialforce.net/blog/derrickx/122655.html
尤其兩篇提到對有些人害怕海角七號的影響力,有不錯的切入點:
(1)第一次在大銀幕,台灣人出現了正確的形象
(2)眷村兄弟們在心虛什麼?
我很喜歡《艾蜜利的異想世界》,非法國人也沒住過法國,卻不影響我對(非正義感不行)風趣內容的喜愛。一定無法像法國人一樣了解每個細節的,可是那也是各文化個自私有的寶藏,我如是想。
海角七號大陸版(轉自PTT)
作者: cwind07 (恐龍時代) 看板: movie
標題: Re: [討論] 魏導或許可以考慮將海角重新配音再登陸
時間: Fri Dec 5 14:33:12 2008
其實要讓海角在大陸受歡迎很簡單,就是
1.把地點全改掉
原本的出發地點改成是"上海" 所以重新配音大陸腔:「是 我操,我操你媽的上海!」
主角離開失意的上海(當然一些有101,新光三越的畫面去掉)
回到靠海邊的吳州(假定一下)
那代表連名字都不用換直接沿用,只是變成"人大代表"
那六十年前,不用日本人,改成那是台灣人,反正都是黃種亞洲人
改成國共內戰,那人阿孝要逃難來台,對不起留在大陸的友妹
(暗戀桃花源不也如此)最後上船場面,布條改成 "解放人民" 科科~
現代友子當然變成是台灣姑娘囉.
2.全部改成北京話,標準捲舌發音.
3.野玫瑰改成唱東方紅
4.一些台灣特有笑點當然全部改寫,如台語俚語改成大陸順口溜
這樣槁,保證大陸過關,還會在人大會堂隆重上映.
挺牛的!
ps.其實以大陸尺度之龜毛,很多都會修改,如白色巨塔,我們是總統,對岸版叫領導,周興馳的上海灘賭聖還拍兩個版本,無間道也是.
不過我想魏導大概不願意吧!
也請看妳這篇文章
誰說《海角七號》沒有主體意識?
http://blog.roodo.com/cjliu/archives/7336251.html
作者寫到:「《海角七號》抓到了將愛情與流行文化結合的秘訣,又有適當的搞笑,讓大家在笑聲中回味自己的戀情,如果這叫媚俗,媚俗一定是個好東西。魏導演千萬不要聽信評論,把電影拍得敵愾同仇,讓大家又開始打瞌睡。」
「要認為新的主體意識缺乏哲學基礎。自由、民主、博愛取代了君君臣臣的的四書五經。新世代將用新的價值來評鑑日本、中國、或其他父祖留下來的歷史情結,再怎麼提高教科書中文言文的比例,也無法阻止新時代的來臨。也不要認為新世代是沒有根的全球化浮萍。《海角七號》中的馬拉桑、水蛙、茂伯仔讓恆春在他們心中栩栩如生,台灣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共同體,在他們遨遊世界時,念念不忘。 」
======================================================
改版的《海角七號》就不對味了,《海角七號》若因「皇民化」而被禁演,我是不驚訝的。令人擔憂和悲哀則是住在臺灣的自詡“中國人”的
金馬獎評審讓馬如龍得到最佳男配角,應該覺得賺到了。我一開始就不覺得金馬獎會頒給《海角七號》多少重要獎項了。
請參考http://blog.nownews.com/gogotaiwan/textview.php?file=0000198411
該文寫到「決選評審團主席陳坤厚解釋評審討論過程,他強調「海角」的劇本很好,魏德聖導演的才華沒有問題,可惜控制全場的完整度不夠。「海角」的攝影只是盡責,缺少人文的創意。片尾老太太看信時已經天黑,她卻沒有開燈,不符合基本生活的邏輯,類似這樣的小問題都影響得獎。」
我同意《海角七號》沒有藝術性的攝影,但要說基本生活邏輯,陳導演可能有所不知,南台灣的陽光有多強,不入夜我媽也是不開燈的。
魏導那段訪談講得很……好,只是我想到大龍峒的孔廟圍牆、蘭州派出所、樂生療養院,和其他無以計數代表本土文化的古蹟被無情摧毀……。疑問來了:今天即使台灣人願意接受不同顏色的族群以成就一道彩虹,但其他顏色的人有同等胸襟嗎?
說穿了,《海角七號》是部台灣人為自己發聲的電影,不像以往國片中台灣人的形象,總是透過非台灣人的想像來呈現。
若說《海角》過於高昂的本土意識觸怒了眷村兄弟對的話,那我倒覺得《海角》的成功,可說是為台灣人報了百箭之仇:想想過去有多少國片的題材可以不涉眷村情事、無關忠黨愛國?為什麼眷村背景可以百次覆誦而理所當然?但台灣人卻無法在李安的電影入鏡?
如果電影欣賞是依照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的邏輯進行,那為什麼《海角》不能有台日情懷、本土史觀?而觀影者又為何不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
我想到前陣子在現實生活中嗜打「暴民」、在虛擬世界裡專咬「芒果」的波麗士大人之“雋永”名言:「忍你很久了,打你也只是剛好而已」。只是沒想到《海角》的一隻手指就把六十年來的國片推撥落地,無怪乎酸言冷語四處漫溢、眼紅者眾。
謝謝夏筱雨,也祝你們歲末平安。
這個聖誕奇想將燈光韻律和音樂節奏搭配的巧妙而強烈,是個很特別的裝置景觀。
我再接續Ella的最後一句話。
兩年前的金馬評審批評蔡明亮的《黑眼圈》自溺於個人創作:「在當前國片的票房狀況下,應該肯定更能感動普羅大眾的影片」,所以半個獎也沒給蔡明亮。現在呢?《海角》拍出了他們指定的感人的商業片了,為什麼依然與重要獎項無緣?
這就是我之前所打的比方。跟蔡明亮這位標槍好手推說你落選是因為我們需要的是游泳健將。好,現在來了個超級泳將,又改口宣稱其實他們要的是射標槍的......。
問題根本不在參賽片是創作藝術片或通俗喜劇片,問題是這些評審尾員的素質!
評審小蟲批評蔡明亮在《黑眼圈》「把他的攝影師當植物人」,蔡導回擊:「這話請你收回去,否則你自己受。你程度不好,不可以說人家爛」〈有興趣者請點閱原文連結: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Showbiz/Showbiz-Page/0,4434,content+110511-2+112006110500228,00.html〉。
然而程度不好的評審又豈只小蟲一人?
祝你們也聖誕快樂,新年萬事好。
國民黨不願去中國化,使得台灣失去國際地位,充斥錯亂的史觀。中華民國早已從聯合國消失,馬總統至今還大言不慚說大陸是地區,臺灣也是地區,那外蒙古不就還未從中國獨立,不是個國家(外蒙都入聯了)。
讓這群還活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思維的人治國,台灣何時才能成為正常的國家 ?金馬獎要辦得成像國際性也可行,但可不是讓台灣本地沒有導演願意送審比賽(據說蔡明亮拒絕參賽)。
蔡明亮最近受邀來法國拍攝電影,以羅浮宮為背景,深受法國影迷喜歡。現任駐法大使還以與蔡明亮合照為榮,秀合照給留學生們看。
藝術作品是要接受公議,喜惡也隨人,只是評論者說話也要負責任。小蟲否認說過此話,卻又不與蔡明亮說明,這是怎樣的表態?
最近臺灣開放大陸影星來台演出,我相信一段時日後,演藝界會開始明白為何台灣需要自己的國際舞台,而不是在中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