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4 15:49:53Cutie

「輸」的學習-3


「輸贏」的背後

「不是贏就是輸」、「贏者為王、輸家沒面子又無用」、「贏了就是光榮、就有面子,輸的人差勁又倒楣」想想看,是否很多父母或多或少在不經意間把這類的訊息傳達給孩子?不論是正式的比賽也好,遊戲也罷,甚至是日常生活事件都要與競爭或比賽掛鉤?

「你看,弟弟都吃得比你快!你這個姊姊怎麼當的?!」
(或許姊姊的份量比較多,每一個項目都可以賦予競爭的意義呢!)

「我們要早點去才能站到好位子,晚到的人都剩下不好的位子給你!」
(早點到會場是應該的,開演後在場內亂走動揀選好位子才不禮貌呢!)

「好棒喔!寶寶拼圖第一名,比別人都要快呢!」
(寶寶是否專注、完成每一個步驟、從中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比搶先作好成品重要呢!)
………………

孩子們深受父母的影響,不論是刻意塑造或不經意地嘮叨。如果父母在意比賽結果,或是對誰先誰後的競賽加以重視,你想孩子會怎麼反應呢?孩子當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支持、與認同,所以要卯足全力迎合父母的「期望」。但就孩童的學習與成長來說,過程的意義與重要性通常是遠高於「結果」。為了在競爭中達到父母的期望、或是做到父母要求或暗示下的「好寶寶」、「第一名」,孩子或許承受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或許犧牲了過程中的部份步驟,又或許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這些結果,請父母仔細觀察,請多想想-與競爭結果相比,何者重要呢?

先不論如何改變父母的心態,如何讓孩子明白重點在哪裡?讓孩子體會「輸贏」並不是關鍵?還是要從父母做起,暫時放下「以成敗論英雄」的主張,以「盡力做到最好」、「和自己比較」等觀念取代,讓寶寶知道「每一個步驟都仔細做好,就是成功」,「已經盡力了就可以,下次可以更進步!」。並且建議父母參予其中的過程,在每個環節給孩子支持,讓孩子暸解「父母知道我是很認真地把每一步都做好」,「爸爸媽咪認同我,他們知道我雖然較慢完成,但是我是自己構想、自己做的喔!」,「爸爸媽媽知道我已經盡力了,我很認真也沒有偷懶,只是不夠幸運而已。沒關係,我會繼續努力的!」…,傳達給孩子這些觀點,對孩子的影響是否更為正面呢、而且更經得起考驗呢?!

此外,團隊主題更是「輸贏」的必修課,如果孩子贏了就一副贏家姿態,喜不自勝或傲慢不理人,那麼下一次誰還要找她玩呢?同樣地,如果這次輸了就垂頭喪氣或擺張臭臉,誰也不喜歡這種同伴呀!讓孩子明暸「這次表現或運氣不好,父母可以體諒妳的心情」,「結果不如預期,覺得失望或難過是正常的」,對孩子的感受加以認同,但強調如果要融入團體、參與團隊活動,那麼就必須把輸或贏的情緒收起來,才會得到團體的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