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9 16:29:02Cutie
「輸」的學習-2
什麼都可以比,競爭無所不在
學齡前孩童常在不經意間搶第一、排名次、爭輸贏,例如誰先拿到米奇圖案的彩色筆(另外的選擇當然不是特殊圖案),誰吹出來的泡泡最大,甚至是誰可以不用手吃掉最多的葡萄、誰拿到最大的水梨(現在知道孔融了不起、很特殊了吧!)…,試問孩子是真的想爭輸贏爭排名嗎?其實並不完全如此。對於孩子來說,這是遊戲的一部份、也是生活的一部份,這麼做或許有其他的目的或連帶效果,例如先吃完午餐的可以自己選喜歡的故事書(如果吃慢了就選不到喜歡的書可看),先下車的可以先去幫媽媽拿手推車,乖寶寶印章最多的小朋友可以得到期盼已久的獎賞…。
每次等電梯時,雖然只有四個人,國色天香也要爭排名,「我是第一,妹妹第二名,媽咪第三名,爸爸最後一名」,一進到電梯裡,妹妹占住電梯口的位置說道「等一下我就可以先出來,我就是第一名了!」有時兩人還會推擠,演出全武行也時有可見,「剛剛明明是我先進電梯的,可是妹妹硬要推我,現在妹妹又占在電梯門口不讓人家出去!」姊姊語帶不平,妹妹也很委屈呢「哪有,本來就是我先下車,姊姊從後面撞我,然後衝進電梯還說她是第一名!」…日常生活中更不乏為這類雞毛蒜皮小事的誰先誰後而吵得不可開交,在大人眼裡看來是毫不足道的小事,孩子們怎麼會你爭我奪?前一分鐘還玩得水乳交融開心無比,下一秒鐘又為了誰拿走了最大的積木讓其他的孩子哭哭啼啼,這些場面相信所有的學齡前父母都不陌生。
碰到這些情形,你說孩子是真的在爭強鬥勝嗎?可是他們是很認真的在討論次序或先後或多少等,或甚至為了某些目的而採取行動;為了爭取心目中的「榮譽或有利地位」,更有孩子哭鬧、指控別人(有時還會說謊捏造呢!)、不遵守規矩或遊戲規則、或辯解或改變遊戲規則(例如「大人丟一次,小孩可以丟兩次!」,「剛才我沒有準備好就丟骰子,那次不算!」)…甚至是主動退出,只因為無法接受輸的結果,拒絕輸的感覺,像姐姐在遊戲中輸了幾次之後,就開始意興闌珊,然後就說不想玩了。
先看看現場的管理技巧吧!
1.釐清事實真相
孩子有時七嘴八舌說不清楚,大人須站在中立者角度做出公正的說明與判斷,請各方說明後,由大人歸納還原事實真相,而描述事實也提供孩子重新思考的機會。
2.不隨之起舞,下次人人有機會
既然事實指出誰是誰非或誰先誰後,不要強調競爭的部份,刻意淡化輸贏的色彩,強調每個人都會進步,下次每個人都有機會,肯定各方的努力。
3.坦然接受結果,培養同理心
引導孩童從另外的角度思考贏家或輸家的心態,例如「如果你先拿到彩色筆,妹妹卻硬要搶還說是她先拿到的,你會不會生氣呢?」,「如果你跑得比較慢,還被別人笑,那你心理一定很不舒服,對不對?!」…,藉此引導孩童接納此次的結果,並從對方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行為與反應,在培養同理心的同時,更是人格教育中自我省察的啟發。
我們姑且稱之為「輸家徵候群」吧!別緊張,隨著自我概念的成長與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們會明白這不過是「此一時彼一時」的現象罷了,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孩子體認到自己的價值(並不因某次的失敗而改變,下次我還是有機會成功),學習尊重別人(他贏了,我必須接受這次的結果)、與同儕相處等人際關係的技巧。
而且啊!上了小學之後如果還是「贏了指高氣昂輸了垂頭喪氣」,那麼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做朋友,也就是說其它小朋友們會以行動告訴她何謂「眾叛親離」或是「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精神!
學齡前孩童常在不經意間搶第一、排名次、爭輸贏,例如誰先拿到米奇圖案的彩色筆(另外的選擇當然不是特殊圖案),誰吹出來的泡泡最大,甚至是誰可以不用手吃掉最多的葡萄、誰拿到最大的水梨(現在知道孔融了不起、很特殊了吧!)…,試問孩子是真的想爭輸贏爭排名嗎?其實並不完全如此。對於孩子來說,這是遊戲的一部份、也是生活的一部份,這麼做或許有其他的目的或連帶效果,例如先吃完午餐的可以自己選喜歡的故事書(如果吃慢了就選不到喜歡的書可看),先下車的可以先去幫媽媽拿手推車,乖寶寶印章最多的小朋友可以得到期盼已久的獎賞…。
每次等電梯時,雖然只有四個人,國色天香也要爭排名,「我是第一,妹妹第二名,媽咪第三名,爸爸最後一名」,一進到電梯裡,妹妹占住電梯口的位置說道「等一下我就可以先出來,我就是第一名了!」有時兩人還會推擠,演出全武行也時有可見,「剛剛明明是我先進電梯的,可是妹妹硬要推我,現在妹妹又占在電梯門口不讓人家出去!」姊姊語帶不平,妹妹也很委屈呢「哪有,本來就是我先下車,姊姊從後面撞我,然後衝進電梯還說她是第一名!」…日常生活中更不乏為這類雞毛蒜皮小事的誰先誰後而吵得不可開交,在大人眼裡看來是毫不足道的小事,孩子們怎麼會你爭我奪?前一分鐘還玩得水乳交融開心無比,下一秒鐘又為了誰拿走了最大的積木讓其他的孩子哭哭啼啼,這些場面相信所有的學齡前父母都不陌生。
碰到這些情形,你說孩子是真的在爭強鬥勝嗎?可是他們是很認真的在討論次序或先後或多少等,或甚至為了某些目的而採取行動;為了爭取心目中的「榮譽或有利地位」,更有孩子哭鬧、指控別人(有時還會說謊捏造呢!)、不遵守規矩或遊戲規則、或辯解或改變遊戲規則(例如「大人丟一次,小孩可以丟兩次!」,「剛才我沒有準備好就丟骰子,那次不算!」)…甚至是主動退出,只因為無法接受輸的結果,拒絕輸的感覺,像姐姐在遊戲中輸了幾次之後,就開始意興闌珊,然後就說不想玩了。
先看看現場的管理技巧吧!
1.釐清事實真相
孩子有時七嘴八舌說不清楚,大人須站在中立者角度做出公正的說明與判斷,請各方說明後,由大人歸納還原事實真相,而描述事實也提供孩子重新思考的機會。
2.不隨之起舞,下次人人有機會
既然事實指出誰是誰非或誰先誰後,不要強調競爭的部份,刻意淡化輸贏的色彩,強調每個人都會進步,下次每個人都有機會,肯定各方的努力。
3.坦然接受結果,培養同理心
引導孩童從另外的角度思考贏家或輸家的心態,例如「如果你先拿到彩色筆,妹妹卻硬要搶還說是她先拿到的,你會不會生氣呢?」,「如果你跑得比較慢,還被別人笑,那你心理一定很不舒服,對不對?!」…,藉此引導孩童接納此次的結果,並從對方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行為與反應,在培養同理心的同時,更是人格教育中自我省察的啟發。
我們姑且稱之為「輸家徵候群」吧!別緊張,隨著自我概念的成長與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們會明白這不過是「此一時彼一時」的現象罷了,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孩子體認到自己的價值(並不因某次的失敗而改變,下次我還是有機會成功),學習尊重別人(他贏了,我必須接受這次的結果)、與同儕相處等人際關係的技巧。
而且啊!上了小學之後如果還是「贏了指高氣昂輸了垂頭喪氣」,那麼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做朋友,也就是說其它小朋友們會以行動告訴她何謂「眾叛親離」或是「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