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4 23:42:56寶兒

1901.1.25 台灣首座現代化圖書館 台灣文庫開放

  一八九八年,一群以台灣日報為主的日本人,倡議設立圖書館,一方面讓在台灣的日本人有學台語的機會,一方面提振台灣人民的道德水準;一九○一年,在經過三年的徵書、募款後,台灣第一座現代化圖書館,台灣文庫正式在淡水對外開放,藏書一萬零二百六十一冊。

  初設立的台灣文庫,為了以有限的經費,維持圖書館的正常運作,訂出了普通及特別閱覽的收費標準,收費金額分別為三錢、五錢,金額雖不大,但對當時收入有限的台灣人來說,卻也是一項負擔,在看書的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不見得想看書的環境裡,一九○一全年,台灣文庫的閱覽人數一千六百八十人;一九○二全年更降到七百六十二人,平均每天只有兩個人到館閱讀,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台灣文庫收入短缺;一九○六,閱讀人數創六年來新低,只有一百六十六人,連年虧損的台灣文庫終於走入閉館的命運。

  一九一四年,台灣總督府成立官辦圖書館,使得經過多次搬遷,未加利用的台灣文庫藏書,重新恢復其使用價值;其後在歷任日籍館長經營下,圖書館內藏書,由原先的兩萬冊不到,擴充為十六萬冊,讀書風氣更在日本政府的推動下,逐漸遍及全台。


  一九四四年,美軍轟炸台灣,為了避免藏書遭到戰爭的破壞,日本政府將全部藏書,分別疏散存放於數個地方,也使得一九四五台灣光復後,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保存了一批極為珍貴的史料。

  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館長/林文睿:「經過這個幾次搬遷,以及一些毀損、蟲蛀,大概只有剩兩三千冊,不過這些書雖然數目少,但是它因為都是一百年前的這個資料,一手的資料,那現在也都保管的相當完整。」

  台灣第一座圖書館的創立,確實為台灣的歷史做了最好的見證,只是,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時代背景,對許多台灣人來說,讀書卻是一件奢侈的行為;時至今日,讀書不再是負擔,然而,讀書的人卻更少了,因為,如今是一個感官文化的時代,讀書所代表的思考文化,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歷史遺跡,不再重現於今日的歲月裡。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