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9 00:48:20蔡柏

[不負責任劇評]西遊記

圖片擷取自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ntchblog&b=9&f=1093639101&p=0

同樣身為創作者,應該不能寫評論的。
因為喜好本就不同,怎麼寫都不對,如果偏激開罵會引筆戰,如果客套話盡說也是一整個無趣尷尬。

以上兩行字無非是幫自己解套:我也只是一個哪芸芸眾生中的某一個觀眾而已。所以不想引起任何林導的擁護者憤慨;好歹我也是花了一大筆錢坐在很前面欣賞這個作品。

開始。

好話不用說,我也沒有難聽的話;但是我想就林奕華導演的作品來作一些討論。

留白。
我們需要的劇場形式當然是百百種,每一個人說故事的方式當然也是百百種;久而久之,一塵不變也會變成是一種個人特色。

究竟我們需要到劇場被教育嗎?
這是我的第一個提問。

不要回答我!我求你們,不要,因為我似乎知道答案了。

被教育的方式一定是當頭棒喝,清清楚楚地交代嗎?
這是我的第二的提問。

不要回答我!因為這一題我好像也知道答案了。


(停頓)

不,我也沒有答案。
我只是從在座觀眾的反應當中得到一點猜測的根據。


我喜歡一個說法:
劇本裡面的台詞應該是靠行動(action)串連起來,而不是爭執(argument)。

我並不是反對教育份子,人人都有喜歡被講道理的劣根性,這跟我們的環境教育跟文化有很大的關係,我承認我聽到某些當頭棒和的句子還有大道理的時候,還是會先雞皮疙瘩一下,然後才有意識地挑出來覺得不舒服。

所以action,指的是劇中角色根據角色自身在劇裡面發生的情境,和對手發聲的衝突,所引發的對話;舉田納西威廉斯的作品【熱鐵皮屋上的貓】,劇中同樣探討什麼是【真實】【謊言】【寂寞】等等嚴肅的話題,但是透過主角Brick和足球隊友Skipper之間不被當時社會所接受的戀情開始,連結到謊言/寂寞/真實;加上父親老爸爸癌症事實的掩蓋,回憶起當年自己的生活體認,種種安排合情合理,也符合角色個性,從一而終,人物完整而立體。

爭吵,argument,演員在台上的台詞是透過爭論延伸,A說:我覺得台灣的政治完蛋了。B說:是阿,你看看這幾年來陳水扁做了不少蠢事。A再說:不會啦,好歹他也有苦勞吧!B再說:那你倒說說看從319槍擊案之後到底他做了什麼好事?

人們爭吵,討論,歸納初一個具體的結論;像辯論賽一樣地你追我趕;每一句都是一個意見和爭執,每一句都像是導演的忿忿不平,每一句都像是設計過的引發觀眾反應句;每一個演員都像是導演的傳聲筒,這句話誰來講都一樣,反正重點是觀眾需要被教育,他們愛聽。

難道這些事情我們不知道嗎?
我會不知道教育部長很爛嗎?我會不知道台灣政治很亂嗎?我們需要聽到這些東西重複地在台上再講一次嗎?我們真的這麼匱乏嗎?還不夠嗎?

從這個所謂可能很高級的藝術殿堂國家戲劇院中,講出來的評論和批評,就會比較觸動人心嗎?這是導演的用心?還是觀眾的買單?這是導演的心機?還是觀眾的縱容?
這是我的第三個提問?

然後我不敢知道答案,所以也不要回答我,拜託。

我沒有任何火氣,真的,我只是...有點納悶罷了。
真.的.納.悶。


所以我們怎麼看待這樣的作品呢?
它真的很具批判性嗎?(還是只是表面搔搔癢呢?)
它真的是香港導演反而對台灣社會關心嗎?(可是這些我們都知道了啊?)
它真的提出新的見解的嗎?(還是只是老戲重談呢?)
它真的是解構後設了這個名著嗎?(還是....???!????)


回到娛樂性的討論。
我當然不會是批判娛樂有罪的那一個人,因為我自己做的作品就常被歸類成純娛樂。
林奕華導演當然也是在喜劇節奏上有獨特美學的人,這一點我們就不用贅述。

我想直接跳到,留白。

這跟說教有點關連;那就是,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說這麼白?
這是我的第四個提問。

然後,我就不再問了。

回到我的一個初衷,劇場,對我來說,如果作為一個丟問題的場域,絕對會比回答一個答案(ok,或者是給我一堆答案)有趣很多,很多...很多。


或許,我們太急著知道某些我們已經知道的答案。
或許,我們習慣聽那些我們早就知道的答案的答案。
或許,我們害怕那個心中已經確定的答案不是台上的答案。


怕什麼呢?親愛的各位?

這是劇場啊!

這 是 劇 場 啊!


有個好夢。
謝謝王耀慶還有時一修以及謝盈萱的表演。謝謝他們。





蔡柏 2007-10-04 22:55:27

蘊之妳的那一段話看得真的很爽快!

然後小令我今天下午剛好在在誠品看見林老師的書耶!
對這句話當時也思考了許久。

是為互勉,too。

小令。 2007-10-04 18:46:16

下午晃到樓下誠品,看到林克歡老人家的新書。
"消費時代的戲劇"。

翻翻書,雖然裡邊寫到的戲有點年份了,但是這書名仍舊是一針見血。薑是老的辣。

書皮上寫著,"你不得不承認,中港台三地的戲劇正逐漸成為消費社會的一部分。我們當然要清醒地認識到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媚俗、庸俗甚至低俗的一面,但迫切需要面對的是,戲劇如何在成為消費性商品的同時,仍然保有自身的藝術性與探索性。"

是為互勉。

蘊之 2007-10-04 05:07:43

蔡伯,你這篇寫得已經很「婉曲」了。老實說單就文字來看,如果不曾接觸過你本人,是看不出來這些字句背後那座冰山是什麼的。(我大概反覆讀了三遍才大致看懂你「可能」的意思)

錄一段蔣勳的文章與你分享:「浪漫主義時代的狂熱失去了,不再有追求的目的,生活變成富裕、慵懶、令人發膩而煩悶的東西。『布爾喬亞』自此變成了一種社會典型:貧乏而空洞的生活,借著一點俏皮話來表示智慧,借著一點點誇張的情緒來說明生活並不那麼單調無味。」這種不痛不癢的時代來臨了,沒有好或不好,它就是來了。只是我們還會希望舞台上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