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6 23:29:53蔡柏

[民生報新藝見] 疏離美感是為什麼﹖

作者: 楊美英 文章來源: 民生報A10文化風信
展演名稱: 莎士比亞不插電-哈姆雷 展演團體: 台南人劇團
展演時間: 94.6.3 展演地點: 台南人戲工廠

如果說,捨棄感動共鳴,追求形式表現,是創作一齣戲碼的重要初衷?那麼,全場堅持一張大紅沙發的不同調度、哈姆雷手上的攝影機、明確又疏離的表演方法設定,應該是成就了些許什麼吧。只是,看見了某種形式美感的努力之餘,似乎看不見某種「態度」--關乎劇中角色之間的對待、以及導演對於此次表演文本的。
從一開場,看見《 莎士比亞不插電--哈姆雷》的服裝設計,觀者應當就理解這回鐵定不是尊崇經點劇本的搬演(是所謂現代風格的線條吧),提供了視覺基本福利。年輕又美麗且投入的演員們,定位於表演區域兩邊,等候上戲時才步入舞台,一旦跨出舞台界線或者在劇中因故死亡之際,立即以放空狀態離開角色,可說貫徹執行了某種簡約精準的美學方式。

拼貼趣味已經尋常不怪,跳Tone的導戲手法亦非問題;但筆者以為,表演文本的內在肌理仍是需要統整磨合的。例如劇中一段哈姆雷與女友奧菲麗熱情洋溢的歌舞,賞心悅目,觀眾精神為之一振可,可是若經仔細推敲,陰鬱的哈姆雷好似走火出線、瞬間變形「貓王」風情的野氣牛郎,不易向前連結哀傷鍾情的形象,也無法延展朝向癲狂裝瘋的後續心理形象,殊為可惜。

在角色關係的處理上,哈姆雷與王后的母子互動未見成功建立,而且王后的美麗身形少了足夠的內在層次互相輝映,情感表達與肢體一樣稍嫌僵硬,扯弱了情節的推動力量,相形之下,飾演毒殺老王的竊國者雖不如哈姆雷亮眼自得,倒是展現了比較清楚了心理掙扎與變化。劇中一場哈姆雷為試探父亡真相的「戲中戲」,運用了演員立於屏風後面的影戲效果,雖非創新,但稱平實好看。飾演母后的演員身兼劇團一角,以「類霹靂火」風格的台語演出,顯然適任愉快許多。

另外,場上三台電視機,外加舞台後方、黑紗幕之後以軌道活動、代表哈姆雷父王冤魂的電視螢幕,不難窺見導演或舞台設計貫徹過影像與場上演員真人演出進行對比參照的用心--譬如說:誰比誰真實?也或許企圖提供互相觀看的不同視角?…然而,就畫面調度而言,或者現場演員與影像演出之間的辯證張力,都期待進一步加強具體效益。

場上一直有攝影機的存在,與電視一樣必定有其深刻用意,可惜的,相當程度的侷限了角色的身體動作靈活,而且「假裝及時現場」的安排手法,不僅其Q點顯露破綻,效果不夠自然真實,甚者,如此也有損攝影機可能作為呈現事實、追求真相、控訴復仇或自我告白的有利工具╱劇場符碼的完整性與針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