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 10:50:33歐陽柏燕
M50之後﹐夜訪田子坊
當我跟隨自己的畫作,走進M50(莫干山路50號)時,我是滿懷理想的,不單是因為綺思、畫意、夢的黎明因素,而是更直接的一顆心激越跳動著,即使體力不繼,腳步越走越慢,我仍不願停歇,因為我的思緒一直是昂揚的,堅持創作的心態也沒變遷過,我為這私密的靈動竊喜著,它也驗證我已經越來越能快速融入一個陌生地,溫潤的吸收、成長出一點新鮮的東西,這對我十分重要,我也憑靠它變得無憂無懼,可以一直勇往前行。
這次旅行,純粹是為了藝術追求,重點擺在觀摩畫廊與藝術區塊的發展局勢,從上海的田子坊和M50,一路走到北京的宋莊和798藝術園區,充實、豐收的感覺盈滿胸懷,儘管疲憊,但是值得,因為它助我成長,清楚看見各種創作面相,讓我有能力修正自己的路線,這段時間,因為是奧運期,各地都展現了不同的格局,身在其中,觀想所得也更多元靈動了。
我很能體會、了解到上海討生活的人,是怎樣的一種逐夢和挑戰的心思在交替循環,支撐他們每一個辛苦的日子,這些從不同省份湧進上海的人,極少數是單純只為了討生活,更大部分是滿懷壯志理想、以及發財夢而來的,包括藝術界的名利雙收、功成名就的高格調追求,我一直不太能適應、接受上海人(此處泛指在上海工作及生活的人)的實際,總覺得他們身上缺乏溫馨與暖度,積極中存在著冷厲,我得隨時調整、適應突發狀況才不會被驚嚇到,在上海待了一段時間,很快感覺生活中的一切已進入形式規劃狀態,今日如此,明日亦然,這雖然讓人安心,但又覺得成功與失敗其實並不是太重要的事情,直到來到奧運期的北京,回頭去看上海,這時反而能用更寬宏的心態去看待各種現象,一切也就見怪不怪了。
因為自己有三十幅畫作在M50,我對這區塊有某種程度的熟悉,卻又因為畫與人都在其中,對它又有一種想拉遠距離的陌生感,所以我特別去觀摩田子坊。它比M50更早開發,周圍有許多商業店家,因此閒逛人潮較多,至於帶動商機之外,是否也帶動藝術發展,讓畫廊也興旺起來呢?這其中的利弊得失就難下定論、見仁見智了。
因為去得較晚,能逛的畫廊有限,倒是意外發現一家燈火通明的畫廊,規模頗大,裡面擺滿各式各樣的畫作,一看便知是諸多畫派、不同畫家充斥其間,一問之下,我和千羽都驚詫極了,畫廊說他們旗下的畫家有五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眼前陳列出來的只不過是其中一小部份而已。
看著滿山滿谷的畫作,一幅一幅直立並列堆放著,我們旁邊看畫的人,就像在翻書一樣,一幅一幅拉開一點縫隙,在有限的距離內欣賞,他們有時還會仔細去看畫的背面,像似在審視畫布的材質一樣,他們看畫的模樣像是在挑揀貨品,我和千羽則客氣的只抬頭欣賞那些懸掛在牆面上的畫作,不太習慣去翻動地上的一大堆畫作。但即使如此,畫實在太多了,不久就看累了。
雖然我是有夢有理想的,也可以在一處陌生地自行開發創作,但如果讓我長期窩居在這積極進行買賣的區塊,讓我的畫作混居在一大堆流派中,我會演變成怎樣的一種局面呢,我開始織錦想像……後來竟興生一種淒涼的感覺,趕緊離開這表面的興旺之地。
後來我們走到一處尚在裝潢中,新舊畫廊交織一起的藝術園區,前面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結合畫室、工作室,也可簡單居住的多元複合體空間,我正在看招牌名錄上寫的兩個人的名字時,旁邊的畫室走出一位女士,介紹說這是他先生以及學生共有的畫室,她熱誠的招呼我們入內參觀,我忍不住問了一些「行話」,很想知道,M50和田子坊,目前在上海的藝術定位如何,它們在當地畫家眼中,又有什麼不一樣的解讀呢?
田子坊這一條藝術街上,不僅有畫廊、工作室、咖啡館、酒吧,還有綢緞庄、茶樓等古意店家,濃郁的展現歷史與現代交融的風情,那些仍存在的老牆表面斑駁,卻又被創新開發出新的浪漫,這被稱為上海創意產業發源地的田子坊,當然別具風味,但當畫廊屈居在商家的人潮背後,更早熄燈時,我依然還是感覺到一種落寞,就像我無力去翻動那燈火通明的大畫廊,地下陳列的一大堆畫作的心境一樣,這樣的觸動,在旅程中一再發生,也一再印證,上海的高速發展,快速節奏,讓有夢有理想的人興生刺激,開發出更好的潛能,但也同時帶來焦慮,讓許多人迷失,為了不使自己陷落痛苦之中,最後性格變得冷厲、精明,努力維持功利的禮貌,不輕易外洩真實的情感。
這番觀察,讓我自知,在創作這條路上,上海既適合我又不適合我,我既喜歡上海又害怕受到無情的傷害,所以我把三十幅的畫作留在M50,買了軟臥火車票,連夜和千羽──前進北京。
這次旅行,純粹是為了藝術追求,重點擺在觀摩畫廊與藝術區塊的發展局勢,從上海的田子坊和M50,一路走到北京的宋莊和798藝術園區,充實、豐收的感覺盈滿胸懷,儘管疲憊,但是值得,因為它助我成長,清楚看見各種創作面相,讓我有能力修正自己的路線,這段時間,因為是奧運期,各地都展現了不同的格局,身在其中,觀想所得也更多元靈動了。
我很能體會、了解到上海討生活的人,是怎樣的一種逐夢和挑戰的心思在交替循環,支撐他們每一個辛苦的日子,這些從不同省份湧進上海的人,極少數是單純只為了討生活,更大部分是滿懷壯志理想、以及發財夢而來的,包括藝術界的名利雙收、功成名就的高格調追求,我一直不太能適應、接受上海人(此處泛指在上海工作及生活的人)的實際,總覺得他們身上缺乏溫馨與暖度,積極中存在著冷厲,我得隨時調整、適應突發狀況才不會被驚嚇到,在上海待了一段時間,很快感覺生活中的一切已進入形式規劃狀態,今日如此,明日亦然,這雖然讓人安心,但又覺得成功與失敗其實並不是太重要的事情,直到來到奧運期的北京,回頭去看上海,這時反而能用更寬宏的心態去看待各種現象,一切也就見怪不怪了。
因為自己有三十幅畫作在M50,我對這區塊有某種程度的熟悉,卻又因為畫與人都在其中,對它又有一種想拉遠距離的陌生感,所以我特別去觀摩田子坊。它比M50更早開發,周圍有許多商業店家,因此閒逛人潮較多,至於帶動商機之外,是否也帶動藝術發展,讓畫廊也興旺起來呢?這其中的利弊得失就難下定論、見仁見智了。
因為去得較晚,能逛的畫廊有限,倒是意外發現一家燈火通明的畫廊,規模頗大,裡面擺滿各式各樣的畫作,一看便知是諸多畫派、不同畫家充斥其間,一問之下,我和千羽都驚詫極了,畫廊說他們旗下的畫家有五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眼前陳列出來的只不過是其中一小部份而已。
看著滿山滿谷的畫作,一幅一幅直立並列堆放著,我們旁邊看畫的人,就像在翻書一樣,一幅一幅拉開一點縫隙,在有限的距離內欣賞,他們有時還會仔細去看畫的背面,像似在審視畫布的材質一樣,他們看畫的模樣像是在挑揀貨品,我和千羽則客氣的只抬頭欣賞那些懸掛在牆面上的畫作,不太習慣去翻動地上的一大堆畫作。但即使如此,畫實在太多了,不久就看累了。
雖然我是有夢有理想的,也可以在一處陌生地自行開發創作,但如果讓我長期窩居在這積極進行買賣的區塊,讓我的畫作混居在一大堆流派中,我會演變成怎樣的一種局面呢,我開始織錦想像……後來竟興生一種淒涼的感覺,趕緊離開這表面的興旺之地。
後來我們走到一處尚在裝潢中,新舊畫廊交織一起的藝術園區,前面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結合畫室、工作室,也可簡單居住的多元複合體空間,我正在看招牌名錄上寫的兩個人的名字時,旁邊的畫室走出一位女士,介紹說這是他先生以及學生共有的畫室,她熱誠的招呼我們入內參觀,我忍不住問了一些「行話」,很想知道,M50和田子坊,目前在上海的藝術定位如何,它們在當地畫家眼中,又有什麼不一樣的解讀呢?
田子坊這一條藝術街上,不僅有畫廊、工作室、咖啡館、酒吧,還有綢緞庄、茶樓等古意店家,濃郁的展現歷史與現代交融的風情,那些仍存在的老牆表面斑駁,卻又被創新開發出新的浪漫,這被稱為上海創意產業發源地的田子坊,當然別具風味,但當畫廊屈居在商家的人潮背後,更早熄燈時,我依然還是感覺到一種落寞,就像我無力去翻動那燈火通明的大畫廊,地下陳列的一大堆畫作的心境一樣,這樣的觸動,在旅程中一再發生,也一再印證,上海的高速發展,快速節奏,讓有夢有理想的人興生刺激,開發出更好的潛能,但也同時帶來焦慮,讓許多人迷失,為了不使自己陷落痛苦之中,最後性格變得冷厲、精明,努力維持功利的禮貌,不輕易外洩真實的情感。
這番觀察,讓我自知,在創作這條路上,上海既適合我又不適合我,我既喜歡上海又害怕受到無情的傷害,所以我把三十幅的畫作留在M50,買了軟臥火車票,連夜和千羽──前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