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1 19:23:55小朋友

那個年代

前些日子看了朋友說看完後會覺得『很沉重』的電影『女朋友。男朋友(Gf*Bf)』,
因為以為這部電影看完後會影響我對桂綸鎂和導演楊雅喆的好感,所以一直不敢看。
看完後的確會陷入一陣哀愁,但是卻也讓我內心彭湃的開始思考起那個年代,
屬於我父母親的年代...(所以就立馬衝去買電影小說了!哈哈哈)


記得有網友說過,如果喜歡這部片,一定要去找電影小說,
因為小說裡會把每個人物的性格、心理的憂鬱刻畫得更清晰,
小說是以陳忠良為第一人稱描述他的『女朋友』林美寶和『男朋友』王心仁,
其實我是第一次看這種時代背景的書,讀起來非常新奇,
有那麼點歷史的味道,卻又細細講述小人物的辛酸。
其實每個年代都有那個年代的辛酸阿!
父母親常常告訴我們,他們那個年代是多麼辛苦、升學率多麼低,
但是他們卻有豐富的童年,伴隨著長大後遇到的經濟起飛,
至少對他們而言,找工作、賺大錢不是難事。
之於出生於生活富饒的我們,雖然衣食無缺,
但卻生活在龐大的升學壓力、失業率之下,
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辛酸,也都有那個年代值得誇耀的事,
所以我在心裡暗自期許自己以後千萬不要用『我們那個年代...』告誡我的孩子。

這本書(或電影)討論了親情、愛情、友情、勇氣,
雖然很『沉重』,但也代表很『寫實』,
這不僅是導演血淋淋的表達我們內心都不敢面對的,
演員也賣力地呈現,才值得雋永...
書裡面說了好幾句讓我忍不住點頭如搗蒜的對白:


 
 "父母是世上最沒有自信的生物,
  他們不斷的鞭策自己的小孩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好證明自己的人生不是那麼失敗。
好像真的是這樣呢!尤其最近剛畢業感概很深,
爸媽希望我能準備國家考試,但我自知不是當公務員的料而開始積極地找工作,
我爸便會說「想當初得減少家裡的負擔而去工作以至於錯失能考高考的機會...」
或是「想當初若能繼續升學...我便能...」(所以我的父母才會那麼支持我去讀研究所)
這樣對我們的『期許』不也就顯示了父母親『脆弱』的一面嗎?但是最後辛苦的是誰呢?



 "人越長大越會感覺害怕,如果問青春的本質是什麼?
  我絕對會說是恐懼。
人在面對未知的事物都會如此,擔心自己承擔不起、擔心自己能力不夠而感到害怕,
而青春便是與未知開始面對面的時期,不管是生理、心理的改變都讓我們恐懼不已,
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無知孩子了,
而是積極的想探索、融入這個世界的膽小鬼,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每當人們看到那些為國爭光的選手時,
會表現出崇拜的神情,因為每個人心裡仍存在一名不甘願只當『小人物』的因子吧?


 "人們來不及懷舊,新的事物就豎立在你眼前。
  活在裏頭,你不得不習慣告別。
曾幾何時我也像大人一樣,感嘆著時間的流逝...
城市的步調快的迅雷不及掩耳,人生亦然,
以為研究生涯會很緩慢,想不到我也是一瞬間的就熬過來,
但這個『一瞬間』是值得我用往後的十幾年、二十幾年慢慢回味的...


老爸常常說不愛看國片,嫌國片的場面不夠大,資金太少,
所以只能講述一些他認為『小鼻子小眼睛』的事情,
但是就因為國片這麼的『微不足道』才能這麼貼近我們這些小人物的生活,
才能讓我們有一個發洩的窗口,和證明自己存在的地方。
這跟西洋的大片不同,這不是多大的卡司、多好的劇本可以取代的,
因為這才是『真真實實』無法虛假和遮掩的人生課題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