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6 08:26:00Ocarina

記者的採訪問題

圖:
這些都是兒子在校園裡撿來的松果種子,差點被我當作垃圾丟掉
他說那些整齊排列在院子裡的是他的戰鬥飛機,它們正等待起飛
說完,回屋子裡拿我那個用了四年多的數位相機拍了下來

右下角這四顆毬果是什麼來著.......,我忘了

....................................................................
2007/3/26 8:00

看走眼!淘汰畫作勇奪國際銅牌
更新日期:2007/03/21 13:15 記者:史鎮康

第14屆世界兒童繪畫比賽,目前在日本舉行,在4萬多件作品中,埔里國小學童的作品「魚」,勇奪銅牌獎殊榮,不過諷刺的是,這件作品之前也曾參加南投縣比賽,卻慘遭退件,學校師生私下說,這簡直就是電影「魯冰花」的翻版。

施懿芯的作品,勇奪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銅牌獎,獎牌剛拿到手,同學就爭著欣賞。施懿芯的同學:「她很厲害啊。」施懿芯的同學:「很開心啊,因為她是我朋友。」

施懿芯的作品,是以「魚」為主題,利用水彩和蠟筆,畫出魚兒在水中自在游來游去的模樣,同樣的作品,當初也曾參加縣府教育局舉辦的比賽,不過卻慘遭淘汰。指導老師鄭中生:「一個三年級小朋友,能夠畫出這樣的作品,我覺得真的很棒,當時我就跟她說,老師要把妳的畫送去參賽。」

還好指導老師沒有因此放棄,以個人名義報名參加世界兒童繪畫比賽,終於從62個國家,4萬6千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記者:「當初縣府比賽沒得獎,妳的感覺是什麼?」獲獎同學施懿芯:「覺得滿失望的。」記者:「有哭嗎?」獲獎同學施懿芯:「還好。」

鄭中生:「因為個人喜好不同,所以在抉擇上是很難判斷。」

儘管看待藝術,每個人想法不同,但出現如此大的落差,不論老師或學生都始料未及。
 
 
 
 



將以上這則新聞放在這裡
對於此則新聞用驚嘆號說是<看走眼>
你對這樣的提示覺得怎樣
為了新聞效果
或者用<看走眼>和<淘汰畫作>是可以取得較多的關注眼神
除非此事件的背後也有像電影魯冰花的內容一樣
作品挑選牽涉到老師之間的爭鬥或中國人的巴結文化
否則,這件事和魯冰花的情形絕對是不同的
記者採訪的問題還是沒什麼技巧:
「當初縣府比賽沒得獎,妳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記者可以針對創作的動機和創作的內容採訪
這樣,一個得獎作品更可以看到創作者當時的真實面貌
而不是讓懂繪畫的人看技巧,不懂的人,連熱鬧都看不出來
只將感動停留在繪畫的表面上
甚至喜悅只停留在得獎的短暫那一刻,隨後人就遺忘了

如果記者問的是你: <當初縣府比賽沒得獎的感覺是什麼>
你會怎麼回答?
是不是最多也只能說<沒關係,我會再努力>之類的話
這個訪問對於聽聞的社會大眾而言,有沒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和感動呢

這位得獎學生這樣回記者:「覺得滿失望的。」
如果你是記者,你接下來可能怎麼問呢
這位記者接著是這麼問:「有哭嗎?」
如果記者是這樣工作的,那我們大概都可以去做了
只要你有車,有採訪器材,有兩隻腳和一張會說出話的嘴

這個採訪內容,要讓大眾知道什麼?
從問的問題裡,看不出來
如果你是這位被採訪的得獎同學
你願意回答他這樣的問題嗎?-「有哭嗎?」
獲獎學生的回答是:「還好。」
這樣一個採訪有什麼意義?
記者的專業在哪裡?

這件得獎作品傳到校園造成的效應
應該也可讓學校老師對學生做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

所以,採訪的對象是否也需要考慮
問的問題是否可以更具教育意義
例如
關於參賽是否要以平常心?
得獎更要感謝許多人?
努力不懈才是給自己機會?......

記者採訪了得獎學生的同學,也是個不錯的角度
然而從同學的這兩句回答
<她很厲害啊>
<很開心啊,因為她是我朋友>
或者也看出,現在學生的想法就是這些內容

˙˙˙˙˙˙˙˙˙˙˙˙˙˙˙˙˙˙˙˙˙˙˙˙˙˙˙˙˙˙˙˙


2007-03-30 10:17:26
史鎮康?
同一位記者嗎?(和上文中的採訪記者同一位?)
社會新聞和教育新聞不是不同線嗎?
怎會同一位記者在跑?還是新聞採訪根本不分類別?
新聞畫面剛現亮槍嗆聲的畫面時,我一時還以為,台灣有人在學賓拉登!
看來,現在連看電視,都可能要具備有偵探精神!!
昨天新聞裡看見此消息,在網路新聞裡找來幾篇報導附在下面
˙光碟運鏡太專業 記者捉刀露餡 ˙2007-03-30 08:07
就是因為調查小組在周政保拍攝影帶的汽車旅館中,意外採集到南投記者史鎮康4枚清晰的指紋,再加上TVBS一直無法清楚交代影帶來源。而光碟影像似乎經過專業處理,逼得TVBS在檢方動作前,就先道歉。這一幕,周政保拿著槍枝向老大嗆聲的畫面,震驚社會,仔細看,幫他拍攝的人,似乎受過攝影訓練,畫面不時從上拍到下面的槍枝,周政保動作加大時,畫面上方還會留有空間,這一點讓警方懷疑拍攝手法太過專業。影帶畫質太過清晰,不是一般錄影機拍的出來的效果,,讓南投攝影史鎮康自導自拍露出破綻,事實上TVBS不段對外宣稱黑道光碟,是有人郵寄到辦室的信箱,但信封卻沒有貼上郵票,光碟來源交代不清。而警方調閱tvbs辦公大樓的監視器,卻找不到可疑人物進出大樓,光碟怎麼來,後來tvbs又改稱夾帶在報紙裡面,但管理員也沒看見有人放在報紙裡,最後逼的tvbs不得不出來道歉,主要的關鍵就是警方追查周政保在南投拍攝的汽車旅館,意外發現四枚不是周政保的指紋。這個共犯是誰,一查赫然發現就是記者史鎮康的,而記者史政康可能涉及的罪嫌包括恐嚇公眾,共同持有槍械,及恐嚇安全罪,最重判處三年以上有歧途行,其實警方從一開始就懷疑tvbs自導自拍,因為這封周政保寫的信,只有國中畢業的周政保卻能洋洋灑灑的寫出兩張,懷疑背後有高人指點,重重疑點,逼的tvbs不得不開除出面道歉。

 ˙˙˙˙˙˙˙˙˙˙˙˙˙˙˙˙˙˙˙˙˙˙˙˙˙˙˙
 
二度傷害! 白目問話災民更痛
華視新聞  更新日期2009/09/01 22:16
八八水災近一個月來,政府官員、媒體記者、檢調人員,為了重建、勘災、採訪,每次都會問災民同樣的問題,你難不難過?你的家呢?為什麼不撤離?其實這些問話只是一再刺痛災民的心,災民都覺得大家明知故問。

大陸影星白靈的這兩個關心,不偏不倚就正中災區白目問題排行榜的一二名。八八水災發生近一個月來,上至馬總統、劉揆,下至民間團體、媒體記者,所有人前進災區。面對災民最常脫口而出的問句「你難不難過?」,白目指數真的一百分。那讓人無言以對的第二名呢?「你的家呢?」。會變成災民就是家園被毀,一再刺痛災民傷口的白目問題。第三名是「你為什麼不撤離?」、第四名「你有什麼話想跟過世的親人說?」、第五名則是「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幸運逃過一劫?」。

災民大嘆氣,面對這些白目問題,真的只有三條線,不知道該從何答起。他們謝謝各界關心,但是這個時刻,大家更應該抱持同理心,別再二度傷害、明知故問。(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09/200909010310324.html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2014-01-22 09:50:21

有誰在乎事實的真相
http://www.ourxanadu.net/?p=49

南南西 2009-08-17 23:16:06

新聞?
我幾乎都是遛過就算了,
電視螢幕和文字總是難以match,
更別說錯字百出了.......
政治化的報導,“做出來“的新聞,讓人噴飯的問題.......
算了啦,HBO猛看啦~~~~

版主回應
如果媒體和記者有素質,我相信可以提升觀眾的水準,這一環是看不見的教育,也正深深影響著全民,因為現在很少家庭沒有電視這件產品 2009-08-19 17:56:25
Ocarina 2009-06-29 11:20:10

新聞又一個誤導標題
<<情義少年 捨身救同伴 更新日期:2009/06/28 04:09 >>〔記者張勳騰/苗栗報導〕
苗栗縣後龍鎮維真國中7名應屆畢業生,昨天相約到頭屋鄉明德水庫神秘谷戲水,其中趙姓學生因踩在水中細石越陷越深,同行的溫禮銘見狀出手拉住趙,沒想到趙生被救起,自己反被攔砂壩下翻滾流捲入,不幸身亡。「當時腳底下都是小石頭,我突然往下沈,溫禮銘為了要救我,拉住我的手,我不小心把他拉下去,我被救起後,就沒有看到溫禮銘。」獲救的趙生談起案發經過仍心有餘悸,看到溫禮銘(15歲)的屍體被打撈上岸,一臉驚恐。警方說,維真國中6男1女應屆畢業生,昨天相約出遊,行經126線明德水庫神秘谷入口處時,看到路旁停很多車輛,走下去後看到有人在釣魚又有水,臨時起意一起下水。警方調查,溫禮銘與趙生一起下水,其餘則在攔砂壩淺水區玩水,沒想到溫、趙2人越玩愈接近深水區,趙生踩到石頭突然往下沈,溫前往營救,兩人一起往下沈,同行的蔡姓學生前往救援,也一起溺水。另一張姓學生見狀,立即丟下水桶,再找來樹枝救人,順利將蔡生及趙生救起,溫禮銘卻沈入水中,不見蹤影,大家馬上在岸邊尋找,向附近釣客求救報警。苗栗縣消防局趕抵現場,立即下水打撈,溫的家屬及學生們在岸邊焦急守候,大家都臉色凝重;不到5分鐘,在接近攔砂壩瀑布處發現溫禮銘屍體,家屬見狀當場痛哭。溫父緊抓溫禮銘的手,喃喃自語:「養你這麼大,你就這樣走了!」場面哀戚;溫父的友人當場怒斥戲水的6名學生說:「玩出了人命哦!」溫父向警方說,因工作並不知兒子外出戲水,兒子在學校曾學過游泳,對死因無異議;溫禮銘已考上苗栗縣私立高職,一畢業就發生意外。打撈的消防隊員研判,溫禮銘是玩水失足踩空,又被攔砂壩下方的翻滾流捲入,無法游出而溺斃。消防隊員說,通常攔砂壩及瀑布下方因長期被水沖刷,水深莫測,且會出現翻滾流,人如果靠近水流會有上下拉的力量,在此游泳極易發生危險。
˙˙˙˙˙˙˙˙˙˙˙˙˙˙˙˙˙˙˙˙˙˙
新聞為什麼會標題訂為 <<情義少年 捨身救同伴>>
想替失去生命的救人者製造形象?
很可能造成不當的影響, 不知道新聞記者可想過?
少年只是當下出於本能的想救人
最後自己失去生命是因為 ,救人的方法錯誤了
並不是在兩相不得已的情形下
選擇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實在和 <情義>沒太大關係
失去生命的學生應該更沒想到自己會因此 <捨身>
是否不該再標榜錯誤行為,借此深深的做一次機會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