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5 13:23:47ML

淡然 ﹣The Queen(英女皇)

“Shift in value.“ The Queen 如是說。

戴妃魂斷異鄉引致新和舊的角力,民眾緊張著每日以至每小時的事態發展,贏的(不敗的)從來(原來)只是當中的橋樑 ﹣新聞媒體。站在媒體左右兩邊的人們,要比拼的是看誰最知道自己要做甚麼:君不見報章和電視新聞在【英女皇】裡出鏡率幾乎跟女主角一樣多?重要不在於去幹「對」的事,而是去幹「最適當」的事。英女皇由開場前皇妃戴安娜的車禍開始,她平靜地面對,極力保持平靜地去面對一件不可能大事化小的問題(雖然問題後來比她預期的仍然大上好多倍)。然後平靜地讓步,平靜地以最低限度的讓步逐步地,緩慢地妥協。當全場都把罪名推到她身上時,最平靜的,依然是她。一切都是淡然的,才不可能輕易地讓自己的人民,以至全世界八卦的觀眾看見自己內心每次的考量和掙扎。淡然,一來是英國皇室予人的印象(它的呆板木獨以及它和民眾之間的「代溝」);淡然其實更是英女皇經過多年修行而來的武功﹣強作的淡然其實是辛苦的耕耘,地位、氣派超然,保守的英女皇有著至高無上的姿態;這些,她都是應得的。

得 Oscar 時說“Ladies and gentlemen, I give you the Queen“ 的海倫美雲(Helen Mirren)飾演英女皇,跟現任首相 Blair(Michael Sheen 飾)的一次電話角力,鏡頭在貝理雅前面時,是 hand-held 的;鏡頭在英女皇前面時,卻一直是靜止的 ﹣可能有推軌的運用,但起碼四平八穩。【英女皇】夾雜著更多用腳架或不用腳架的畫面,夾雜著從前真真正正存在過的新聞片段。劇力被攝影減弱了;劇力被攝影升華了。不是【放.逐】,也不是 Talk to Her,甚至比樸實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更不矯揉造作。導演要觀眾單純地、唯一地看戲:他不要我們來看「一齣戲」,他要我們來看這齣戲的「內容」(縱然有些道具佈景搖鏡的確有輕微走火入魔的情況,最明顯是 Blair 的家)。

老(舊)派的規矩被導演大玩特玩,點頭握手微笑各種門面姿態始終都是英國人最在行。特別欣賞男女主角幾次電話通話中的欲言又止,把不安的反應和細微的身體語言演得極為出色。很好看也將會很耐看的電影,如果你明白淡然背後的風光是如此無可奈何;如果你明白處之泰然其實只不過百般之味放心頭。



The Queen(英女皇)(2006)
導演:Stephen Frears



(p.s. 有人講這部片又講到「勾起集體回憶」,愈說愈遠。。。我認為【英女皇】海報上的中文 logo 較整部電影所勾起的所謂集體回憶更甚。你看那頂皇冠。。。)

(pp.ss. 差點要把英女皇說成另一個諸葛孔明了。關於另一邊廂的孔明,可恨難得我會期待梁朝偉的一次就偏偏成就了金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