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7 18:26:45蘿蔔˙橘

NOTE)青春期孩子難教?注意!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

1.批評子女的行為
黃倫芬建議媽媽們換個角度想,改以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解決補習不能準時抵達的問題,否則下次發生同樣的情形,小孩很可能被情緒帶著走,坐過站就乾脆不去了。
2.批評子女的朋友
這時,如何溝通是媽媽的最大挑戰,單純的好心不表示子女聽得進去,若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智慧送給孩子,不妨換個角度和子女討論:「如果你不能穩住自己,就會害他被別人說──是他把你帶壞的。」當然,這樣的討論暫時到此為止,但仍要持續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並適時地關心與提醒,才不會惡夢成真。
3.糾正口頭禪

父母如果覺得聽起來刺耳,不妨用經驗和智慧接受挑戰,不直接把孩子說的話當成是對父母的攻擊。

找尋適當時機,和孩子討論:說髒話或罵三字經給人的感覺。

如果孩子嘴硬認為,「不會呀,我覺得很酷!」千萬不要繼續辯下去,只要心平氣和提醒孩子:這個家是大家共有的,家長有權利規範這個空間的「環保」標準,所以至少在22歲以前,不可以在家說粗話、罵三字經,以示對家長的尊重。

至於將來他們為人家長,想規劃什麼家規,由他們自己決定。

4.喜歡做結論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結論是媽媽說的,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也會有其他好主意,絕對不會順著媽媽的意思走,因為小孩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所以媽媽要有更寬大的心胸來原諒孩子,承認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否則日子會很難過。
5.不信任子女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媽媽就不能查證,或再次確認孩子是否言行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例如:當發現孩子這陣子行為比較浮動,可試著關心他:「是不是發生什麼事?」同時藉由電影或電視劇情談論:「如何不受魔力的誘惑?」、「電影《魔戒》的主角為何將魔戒丟掉?他怎麼做到的?」找到共同的話題點。
6.偷看隱私
黃倫芬提出忠告,維持良好關係比問清楚每日行蹤細節更重要。「其實建立好關係,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說。」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時,父母應關心「如何讓親子關係不要斷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為?」
7.過度關心
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多年的林桂慧則提醒媽媽,不要讓孩子覺得媽媽的愛有負擔。
其實孩子從國一開始,就不喜歡媽媽把他當小寶寶看待,不過,要放手也不能立刻放手,必須從國小五、六年級開始,試著讓孩子獨立成長,孩子上國中後,才能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學習獨當一面。如果上國中還不會坐公車,就表示父母放得慢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