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9 01:42:55Opera Buff

2004/11/27 台灣師大演出普朗克《聖衣修女會的對話》評論

坦白說,要看師大製作的這場演出之前是略有猶豫的,因為對品質不是很有信心;不過一則看在是假國家戲劇院搬演,二則是喜愛普朗克的音響效果,於是決定一試。這次的演出分為27日晚間與28日下午兩場;我看的是27場。

關於這次演出活動,我首先有的意見是,我不知是哪位天才決定將所有宣傳品上所寫的劇名標為「斷頭台上的修女」。誠然,歌劇是由德國小說家 Gertrude von Fort 所著之 DIE LETZTE AM SCHAFOTT (可譯為「斷頭台上最後一位〔修女〕」)改編而來,但我完全不懂為何台灣此次製作演出單位會作出這樣隨意更譯的決定,特別是此類徒然造成譯名混亂、混淆的作法全然不可取。是因為這樣比較聳動嗎?如果是,那更是可恥。這次演出的兩款海報在網路上都找得到,不過最常見的一款(兩廳院節目單上可見者)實在是看起來太像幢鬼影了,所以不放在報台上。

開場時我已經蠻想睡了:再次證明看演出前最好睡個飽。特別是廳外公佈的「第一幕:70分鐘;第一次中場休息:15分鐘;第二幕:50分鐘;第二次中場休息:15分鐘;第三幕:70分鐘」看起來不是很令人振奮。不過燈熄前掃瞄一下全場,大概有九成多滿,算是很不錯的。有趣的是,觀眾群看起來與往常國內搬演歌劇的觀眾組成大異其趣:我確信其中當然有古典樂迷或歌劇迷(事實上,我旁邊一位隻身前來的先生就是在等開場時翻完節目單後又拿出自備的CD劇本冊看著),但是有好大一部分人看起來很不像是平常會進兩廳院的。有好些看起來是大學教師和學生,但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教友,甚至有緊扣牧師領結者、與為數相當不少的修女。在撰寫此文時我搜尋了一下網路資訊,赫然發現顯然許多國內天主教組織對於此活動是有大力宣傳的。呣。

先說一下呈現方式。佈景大致上陽春,不過個人覺得沒有大問題。演技普遍僵硬,沒有特出之處。坦白說,演出者有很多細節是可以好好做好的,例如老院長初會 Blanche 時如果真的衰弱到需要兩位修女攙扶出場,又何以會在與 Blanche 對談時以步伐自若到毌需拐扙之狀走個不停?老院長在臨終場景開始時要修女們幫她墊枕頭,卻也可以自在直坐?另外像在老院中臨終之時,一邊隨侍在側、一邊還要第一時間對老院長狂亂駭人言語作出反應、安排整個修院修女不受影響的 Mere Marie de l'incarnation 竟然是無甚反應地疏離立在一旁,也是難以令人接受的。也許演出者經驗多寡是可以納入考慮的,但要呈現這樣一齣有緊實戲劇張力、光音樂本身就超過二小時半的歌劇,又是肩負「台灣首演」重任的一個製作,如果導演及製作沒能妥當處理這些問題,我覺得絕對是該提醒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期待有限,但頭二景並不是很令人振奮。首先出場的侯爵與騎士父子演技並沒有高過上述平均,不過飾唱 Blanche 哥哥的男高音聲音清新、扮相也討人喜歡,能自在應對普朗克所寫的音域,堪稱可嘉。飾唱 Blanche 父親的男中音則實在令人不敢恭維,而且恐怕不知道自己在唱什麼。Blanche 進場,聲音大致可以接受,不過在整個演出中算是漸入佳境。又,在 Blanche 尖叫後出場解釋尖叫緣由的僕人顯然是學生演出,不過實在是太差了。排練與指導不能多一些嗎?

第二景中的老修道院長 de Croissy 夫人一出場,又給了我多一份失望。劇中這七十多歲的老修道院長要的是威嚴、慈和兼備,並且能展現堅定、疑惑等各種心緒吐露的歌手;雖然身體不便,但是純演技方面絕對是個很可發揮的角色。坦白說,我當然不要求這個製作能提供這樣一個立體化的歌手兼演員,但事實上是在第二景中飾唱老院長的歌手根本沒什麼聲音可言;即使是在樂團不強的部分,她微弱的音量也往往自動消弭於無形-而我坐的位置是在第十六排靠中間!第三景是老院長的死亡場景;做了三十多年修女、兼以二十年院長的生涯,她在最後不堪病痛折磨,在死前有一段驚懼且瀆神的狂亂段落。這位歌手在這景中算是比較有聲音了;雖然低音一概欠缺,但拉到中高音域倒是時有可聞,而且算是滿足了普朗克對此一角色要求的五分。坦白說,這一景我還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震撼,也開始完全不想睡了。

拉回第三景,我覺得很高興的是這景中兩個主要角色 Blanche 與小修女 Constance 表現都很不錯,而且以同樣的水準維持了整晚。普朗克把 Constance 一角標明為輕女高音,而且演出史上一逕是被塑造成類似 soubrette 的角色類型;本場的這位女高音聲音清亮,活潑自然,讓人完全不必在觀賞時擔心她的表現,而我也在 Constance 各幕的歌詞中看到 Poulenc 近乎童稚的一些面相。第三、四兩景開始拉起了我的注意力,得以繼續往「有一定收穫的夜晚」的方向進行。

第二幕第二景新院長 Madame Lidoine 上任,一開口就讓我驚訝:這位歌手顯然非常清楚她在唱什麼,字字句句咬得都紮實,而且甚至有種權威感。這個角色理想上是要一位有穩定中低音域的女高音,或者是介於女高音與次女高音間的歌手;在此劇的第一份正式錄音時作曲家選用的是偉大動人的 Regine Crespin,由此可略見大概。(有趣的是,當此劇在英國首演時是用蘇莎蘭演唱此角;她後來在 1980 年代歌唱生涯接近尾聲時也在夫婿波寧吉指揮下在澳洲再度演出同一角色。)隨著這個晚上的進行,這位歌手演出都還是相當不錯,面對普朗克有時強度拉昇的管弦樂也不致被淹沒或露出吃緊之態。唯一的小缺點是,這是一個要帶領全體修女、慈愛之餘也要有莊重的角色;此歌手在對眾修女說話時肢體轉動實在太多了,並不適合這樣的一個角色。在第三幕第三景院長對全體修女在囚中演話時,我不禁想到,這個歌手在飾唱這個角色時在高低音域都能提供豐足音量;雖然有時似乎在音區跳躍間音色的差別大了些,不過就劇情而論是可接受的。但特別在第三幕第三景某些普朗克設計讓此角音域往上大跳的段落中,我在想,這位歌手使用聲音並不是特別有技巧,不少時候似乎是憑本錢在唱;長久來說,這是件危險的事。

第二幕第二景基本上是 Blanche 與她騎士哥哥一個長且熱切的二重唱。這景是讓我非常感動的,深切展現普朗克濃郁動人的詩意與熱情。雖然很可惜地,飾唱騎士的男高音不知為何在此先是聲音開始吃緊,後來在一些高G、A音都無法好好處理,但是普朗克的音樂與戲劇節奏都是頗動人的。

關於音樂在其他前述尚未提及的部分,首先,我對樂團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不過大致上算平穩。銅管不時放炮,不過可以容忍;除了到最後一幕銅管錯音實在是多得過了頭些,到了讓普朗克的許多重要和弦明顯錯誤的地步。飾唱Marie 修女的女高音聲音較窄,也有快速的振動,另外只要超過高 G 音通常都是吃緊的;在一些較急切的高音域常常窘態百出。其他諸如第三幕間奏中向修女們宣佈她們必須回歸平民生活的官員、以及(特別是)第三幕第三景宣佈審判結果的獄卒算是沒有聲音可言,在此不加贅述。令人意外的是在第二幕第四景中闖入二位調查員中的男低音聲音洪亮穩定,頗令人為之一振;可惜此角沒有幾句,反倒是由一旁聲音不穩的男高音負責大部分陳述。如果改將此男低音派演開場的 Blanche 父親,至少全場觀的第一印象會好得多吧。期待再多聽到這位戲少但聲音亮眼的歌手

總括來說,整個晚上至少 Blanche、Constance、以及新任院長 Madame Lidione 是令人欣慰的。飾唱 Blanche 的女高音特別在最後第三幕第二景回到破敗的侯爵書房,與 Marie 修女對話至崩潰時表現了完足的戲劇張力,聲音也持續凝聚,相當可圈可點。在終場第四景開頭,舞台上方出現了被士兵辱打、揹著十字架前往刑場的耶穌作為與即將被處決的眾修女對比是不錯的點子,不過仍然呈現得不夠細膩。最後的鍘刀聲 … 哎。好吧。好,我想佈景、裝置在經濟上的考量是可以理解的,不過 … 說實話,不怎麼高明。不高明並不是以寫實程度來衡量訂立的,而且其結果也是可以用觀眾的寬容彌補的,但最後當 Blanche 趕來,在鍘刀最後一次落下後,燈光立時變為全紅,實在叫人難以接受。這齣劇應該是這樣嗎?應該是以強調全然血腥與全然驚悚作結嗎?這不是不高明-這完全是難以忍受的愚蠢。如果導演真的以為最後一個畫面要的是驚悚,那這個導演根本就不適任,因為他顯然完全不知道這齣劇要講什麼。

我不太確定這場演出有沒有及格。大概是有的;畢竟我還是高興我親身到了劇院體驗了這齣劇的演出效果:因為看了演出之後-事實上大約從第二幕開始-我就真的被劇情抓住,並且越來越信服普朗克掌控音樂和戲劇節奏的高超能力;特別在第三幕第二景 Marie 修女到破敗的侯爵書房找 Blanche 開始,我真的體驗到這齣劇所要呈現的人類脆弱與恐懼。我很高興地發現(雖然我本來就已以 CD 錄音以及其所附的劇本冊子認識此劇),這齣劇的主題其實不是宗教-雖然那樣也沒有不好,不過我並沒有興趣-、而是人的恐懼。能夠幫助一個觀者對一齣歌劇有進一步的體驗、體會,我想這樣的演出就是有一定的貢獻。

在文章結尾,我要回想的是結束時的謝幕。飾演默劇段落中耶穌及押送耶穌的士兵出來謝幕時完全是耀揚的大學生樣,也受到坐在觀眾席的同學們大聲歡呼;敬禮後他們竟然自行回到後台-這實在完全不可想像。拜託彩排排一下吧!難道到了國家戲劇院也不知道謝幕的禮儀嗎?歌手輪番出場就位謝幕,觀眾的喝采非常熱烈。我不禁想到,這會不會是一場師生成果展?腦中下一秒很快浮現的答案:「不是」。這畢竟是場有一定成績的歌劇演出。而且到了國家戲劇院,這也不應該只是場師生成果展。特別是,這個演出畢竟打的是台灣此劇首演(或普朗克所有歌劇中的僅有的首次演出),應該肩負有相當的使命。所以總歸來說,這次的製作是應該感謝的;希望師大能夠以這次的經驗為基準和基底,繼續進步,也或許和校外資源結合。


附錄:本次演出名單
〔以斜線分隔27、28日演出者〕
Le Mareuis de la Force 陳榮貴
Blanche 陳麗嬋
Le Chevalier de la Force 方偉臣
Thierry 陳昱翰
Madame de Croissy, Prieure de Carmel 曾瑞雯/黃德馨
Madame Lidoine, La Nouvelle Prieure 裘尚芬/張如菁
Mere Marie 林麗瑛/李聿
Soeur Constance 謝麗萱/林欣誼
Jeanne 蔡怡婕/張桂華
Mathilde 陳欣怡
L'Aumonier 蔡永文
Monsieur Javelinot, Le Medecin 簡紹宇
Premier commissaire 郭建霖/張嘉煌
Deuxieme commissaire 廖聰文/蔡漢俞
L'Officier 鄭仁榮
Le Geolier 張坤元
Les Religieuses 黃淑媛、林恬安、陳以琳、魏家鳳
        曾于恬、張瑋涵、洪瑞嬪、張瑋倩
        王以青、蔡欣潔、賴玨妤
師大音樂系交響樂團、合唱團 /曾道雄 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