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6 21:58:35粟子
亞展東道主揚眉吐氣…第十一屆亞洲影展〈蚵女〉
亞展東道主揚眉吐氣…第十一屆亞洲影展〈蚵女〉
粟子
作為亞洲影展的創始會員,電影尚屬起步狀態的中華民國,最初幾年都是抱著「志在參加」的學習心態。期間,由於遴選審查的漏失,致使1957年派展的〈養女湖〉(1957)被亞展評審、媒體訕笑為「最佳勇氣獎」,貽笑國際的痛楚,使政府驚覺先前的「便宜行事」竟會帶來如此失體面的惡果,轉而加重對電影發展的關注。官方接連指派龔弘、龍芳等具遠見的管理才人進入公營機構,從軟硬體各層面徹底改造,由於他們的努力,為台灣影圈引來蓬勃發展的曙光。
經過數年爭取,第十一屆亞洲影展首次移師台灣舉行。1964年6月中,各國代表陸續抵達,香港的兩大巨頭「電懋」、「邵氏」的老闆陸運濤和邵逸夫也攜旗下明星盛裝出席,一時間台北星光燦爛、熱鬧非凡。和今日熟悉的頒獎流程不同,亞展安排數個儀式,如:新聞宣傳會、與當時總統蔣中正伉儷會面、群星大會及閉幕暨頒獎典禮。活動期間,台灣陷入歡欣鼓舞的光影嘉年華,機場總是人山人海,不乏熱情影迷迎接日港韓菲馬等各國明星的熱烈場面。
綜觀該年參展影片,仍以港日韓最受矚目,不少評審更認為此次代表日本的幾部影片,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譬如:成瀨巳喜男導演〈乱れる〉(1964,中譯:困惑)、田坂具隆導演〈五番町夕霧楼〉(1963)等。然而,當6月19日下午影展閉幕典禮時,評審會主席魏景蒙於台北市中山堂宣布的亞展「翠鳳獎」名單,卻給足地主國面子,將眾所矚目的「最佳劇情片」爆冷門頒給「中影」出品的〈蚵女〉(1964)。
〈蚵女〉是「中影」落實健康寫實主義的首作,也是第一部由國人自力拍攝的彩色闊銀幕電影,故事以台灣西部沿海養殖牡蠣的漁村為背景,講述蚵女與年輕漁夫的純樸愛情。擔綱女主角的王莫愁,因與石原裕次郎合作〈金門灣風雲〉(1963)打開國際知名度,躍升「中影」首席女星。〈蚵女〉充分發揮她靦腆羞澀的氣質與健美修長的身材,配合夕陽西下漁舟點點的清麗景致及多層次的呈現手法,成功展現台灣影業在演員和技術方面的進步。
按照「錦上添花」的慣例,這堪稱台灣影壇有史以來第一大的榮耀,絕值得好好「吹噓」一番,但難得的是,報章筆墨間不僅沒有絲毫「勝驕」氣味,反倒務實分析〈蚵女〉脫穎而出的原因在於「天時、地利、人和」三樣皆備。記者側面觀察,日本評審在討論的過程中仍居主導地位,他們基於「促進中日兩國電影界友誼」的前提,言必推崇〈蚵女〉,各國影評人見其大力讚賞,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其次,〈蚵女〉是東道主的參展影片,擁有想當然爾的在地優勢,如此你加一分、我添兩分,便造成這意料之內的意外結局。
獎項賣人情(或分配),一直是各影展以來不曾消失的「質疑」。明明是以電影為評判對象,卻很難單純就事論事,金錢權力政治外交的角力延伸至藝術評比,得獎的不一定是最好,卻可能是雜音最少、最四平八穩的一個。坦白說,亞展在這方面的「爭議」始終不小,譬如該年僅得名不符實(王引、林翠在片中都是主角,卻被頒給配角獎)的最佳男女配角獎項的「電懋」,就傳與老闆陸運濤不願額外金援贊助(他認為有買獎的嫌疑),僅同意繳交基本會員有關。
粟子
作為亞洲影展的創始會員,電影尚屬起步狀態的中華民國,最初幾年都是抱著「志在參加」的學習心態。期間,由於遴選審查的漏失,致使1957年派展的〈養女湖〉(1957)被亞展評審、媒體訕笑為「最佳勇氣獎」,貽笑國際的痛楚,使政府驚覺先前的「便宜行事」竟會帶來如此失體面的惡果,轉而加重對電影發展的關注。官方接連指派龔弘、龍芳等具遠見的管理才人進入公營機構,從軟硬體各層面徹底改造,由於他們的努力,為台灣影圈引來蓬勃發展的曙光。
經過數年爭取,第十一屆亞洲影展首次移師台灣舉行。1964年6月中,各國代表陸續抵達,香港的兩大巨頭「電懋」、「邵氏」的老闆陸運濤和邵逸夫也攜旗下明星盛裝出席,一時間台北星光燦爛、熱鬧非凡。和今日熟悉的頒獎流程不同,亞展安排數個儀式,如:新聞宣傳會、與當時總統蔣中正伉儷會面、群星大會及閉幕暨頒獎典禮。活動期間,台灣陷入歡欣鼓舞的光影嘉年華,機場總是人山人海,不乏熱情影迷迎接日港韓菲馬等各國明星的熱烈場面。
綜觀該年參展影片,仍以港日韓最受矚目,不少評審更認為此次代表日本的幾部影片,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譬如:成瀨巳喜男導演〈乱れる〉(1964,中譯:困惑)、田坂具隆導演〈五番町夕霧楼〉(1963)等。然而,當6月19日下午影展閉幕典禮時,評審會主席魏景蒙於台北市中山堂宣布的亞展「翠鳳獎」名單,卻給足地主國面子,將眾所矚目的「最佳劇情片」爆冷門頒給「中影」出品的〈蚵女〉(1964)。
〈蚵女〉是「中影」落實健康寫實主義的首作,也是第一部由國人自力拍攝的彩色闊銀幕電影,故事以台灣西部沿海養殖牡蠣的漁村為背景,講述蚵女與年輕漁夫的純樸愛情。擔綱女主角的王莫愁,因與石原裕次郎合作〈金門灣風雲〉(1963)打開國際知名度,躍升「中影」首席女星。〈蚵女〉充分發揮她靦腆羞澀的氣質與健美修長的身材,配合夕陽西下漁舟點點的清麗景致及多層次的呈現手法,成功展現台灣影業在演員和技術方面的進步。
按照「錦上添花」的慣例,這堪稱台灣影壇有史以來第一大的榮耀,絕值得好好「吹噓」一番,但難得的是,報章筆墨間不僅沒有絲毫「勝驕」氣味,反倒務實分析〈蚵女〉脫穎而出的原因在於「天時、地利、人和」三樣皆備。記者側面觀察,日本評審在討論的過程中仍居主導地位,他們基於「促進中日兩國電影界友誼」的前提,言必推崇〈蚵女〉,各國影評人見其大力讚賞,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其次,〈蚵女〉是東道主的參展影片,擁有想當然爾的在地優勢,如此你加一分、我添兩分,便造成這意料之內的意外結局。
獎項賣人情(或分配),一直是各影展以來不曾消失的「質疑」。明明是以電影為評判對象,卻很難單純就事論事,金錢權力政治外交的角力延伸至藝術評比,得獎的不一定是最好,卻可能是雜音最少、最四平八穩的一個。坦白說,亞展在這方面的「爭議」始終不小,譬如該年僅得名不符實(王引、林翠在片中都是主角,卻被頒給配角獎)的最佳男女配角獎項的「電懋」,就傳與老闆陸運濤不願額外金援贊助(他認為有買獎的嫌疑),僅同意繳交基本會員有關。
下一篇:金馬的特別獻禮…凌波首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