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6 12:15:52亭子

南方朔:政黨分合 用正常心而非權謀看待

政黨乃是政治價值相同或近似的人所組成的團體,它的分分合合雖不常見,但也不少見。只要政黨人物有基本的格調,不要把政黨競爭搞成低俗的惡鬥,政黨的分合與重組其實是有益於一個社會政治發展的重要過程。

就以西方的政黨發展為例,它們在國家形成之初,由於政治環境變化大,政黨的分合重組也多,但正因透過這些分合重組,政治的價值遂能釐清。以美國為例,它早期分合頻繁,直到十九世紀傑克森的民主黨和林肯的共和黨形成,政治方向遂趨穩定。而以當代為例,由於英國老工黨太過教條,一批菁英脫離出走,另組自由民主黨,這個分離出的政黨對老工黨轉型為新工黨,無疑的發揮了引導作用。由此已可看出,政黨的分裂未必都是壞事,只要分得堂堂正正,它其實對政治價值的釐清有正面意義。

但台灣的政黨分合卻非如此,它和政治價值的釐清無關,反倒更像是宮廷鬥爭的現代版。

近數十年來,國民黨雖把孫中山先生掛在嘴上,但還有人記得三民主義嗎?正因為已不談價值這種「大認同」,國民黨的分分合合遂只繞著族群與人際關係這種「小認同」而打轉。李登輝當權時,一群國民黨的外省掛官僚基於他們自認的優越感,拉出一批人馬而成立新黨,但這些外省掛的舊意識不可能與台灣社會結合而產生新東西,只經過短短一段時間即快速衰退。接著國民黨因為二○○○年大選「連宋分」,於是親宋楚瑜的人馬又拉出一批而有了親民黨。這些分裂出來的黨由於和它們母體國民黨相同,都已失去了政黨該有的價值「大認同」,因而國民黨可以透過權力而維持較久,這些小黨由於權力基礎不強,遂難免「大藍吃小藍」,很快就被吞掉而告泡沫化。

泛藍陣營近年來已分分合合四次,悲哀的是它儘管一直分合,但卻沒有一次觸及最重要的價值層次這種「大認同」。國民黨仍舊和古代一樣,由於掌握權力,遂自居正統主流。它將政權挑戰者蓄意的妖魔化和仇敵化,企圖利用人們的恐懼感和對立感而繼續保持政權。它一方面抄襲民進黨,但又醜化民進黨,其實任何邏輯嚴謹的人都知道,當國民黨將「台獨選項論」列為政綱,它即已不再有醜化台獨的資格,當它對民進黨狂轟濫打,它即不再有夸夸而談超越藍綠的資格。國民黨在價值層次,無論甚麼空話都講過,而又選擇性的找題目攻訐及醜化對手,這只在古代性格的政黨才會如此。至於它對譜系相同的親民黨,只會扣別人「叛徒」的帽子,並認為親民黨作為只會讓民進黨漁翁得利;這種說法其實只是一種權謀語言,它和國民黨以前動輒高唱團結及鞏固領導中心口號武器如出一轍。

因此,今天親民黨要和國民黨分道揚鑣,這對台灣的政黨發展是個重要契機。如親民黨只因為對大藍吃小藍的作風覺得厭倦,因此而反彈,這只是玩著「小認同」的遊戲,那麼親民的戲是唱不久的。如親民黨能將不滿的層次拉高,而去談台灣的價值,國家未來的方向等「大認同」的問題,親民黨的奮力一搏才有意義,也才有可能改變台灣政治的景觀。我認為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的內外環境都已改變,台灣的政黨的確到了已需大重組的時候,親民黨未嘗不可能成為這種大改變的第一槍。台灣只有透過政黨重組,才可能改變過去那種藍綠惡鬥的既定戲碼。

台灣過去由於長期被洗腦,已洗成一種習慣,只要有政黨的分合,人們就會神經緊張,並用那種誰是叛徒,誰又會漁翁得利的觀點看問題。這種政黨過度的權謀化已造成了社會跟著權謀化。這種長期的洗腦,已使人們疏忽了一種正面看問題的能力,那就是政黨的分合,如果政黨人物有格調、有視野,它其實乃是件好事,它有助於政治價值的釐清及國家共識的形成。政黨的分合確實有可能會使某些政治人物的利益受損,但對國家而言,釐清政治價值與國家方向,那才是比某些人的利益更重要的課題!

 

-------------------------------------------

以上文章轉貼自《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