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02 13:43:20王增文

名不正,則言不順――論改制中學之統稱問題

正當華小數理英化問題方興未艾時節,又傳來國民型華文中學校長理事會將“國民型中學”統稱為“華中”的消息,再度引起華社人士的高度關注。這種“統稱”行為到底是不是符合華社的意願,從來自朝中的教育部副部長的苟同,以及董教總與在野黨人士凜然的批評情況來看,不免令人對上述統稱行為的合法性感到疑惑不已。
我國的華文教育問題一直是華社人士放心不下的民族權益課題,也是華社捍衛民族文化及維護民族特徵的矚目焦點,尤其談論到改制國民型中學,對於那些熟悉華文教育歷史的華裔人士來說,簡直就是一記劃在心口上永遠無法消除的歷史傷痕,而華文中學的改制所付出的代價更是我國華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缺憾。由此令人聯想到在西元2000年時,那位據稱曾經受到當局“矇騙”,進而“誤導”華社群眾的李孝友先生,臨死前衷心地向華社表達懺悔的情景。有道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對於華文中學從改制後淪為“英校“,進而演變為”國民中學“的確鑿事實,由這位痛心疾首的前教育部副部長所發出的善言,依然無法發生振聾發聵的作用,實在令人遺憾!
每當華社面臨重大的教育課題時,總會有人“不懂偏裝懂”,有人卻“明懂裝不懂”,像改制中學的過去,見證這一場山河變色的當年人,多數都仍健在,他們明明知道國民型中學在《1996年教育法令》之下早已化為烏有,即使所謂的“國民型華文中學校長理事會”這一個組織繼續存在,也無法改變“國民型中學”已經消亡的事實,因此,對於這一個“統稱”,是否有其合法性,我想已不明而喻。
再說,縱使華社人士對上述“統稱”毀譽參半,我們從中還是可以看出華社中普遍存在著對“華文中學”念念不忘的情意節,在一定的程度上,這是一種維護民族教育“特徵”的精神寫照。然而,為了堅持這種精神,甚至不惜指鹿為馬,將在法律上已經宣判為“國民中學”的前改制中學統稱為“華文中學”,甚至將統稱行為解釋為“擺脫歷史的包袱”,那也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作為而已,由此反映出支持上述統稱行為的人士不敢面對歷史真相的瑟縮態度,又可看出這些支持統稱的人士將過去華文中學改制的歷史傷痛刻意進行無謂的掩飾而已。
縱觀整個華文中學的發展歷程,改制前的華文中學是華文教育體系中頗具規模的中等教育體系;改制之後,國民型中學逐漸脫離華文教育體系,代之繼續延續“華文中學”命脈的就是那些當今真正貫徹董教總母語教育方針的華文獨中,它們才是“真命天子”,才是名符其實的“華文中學”啊!因此,所謂的“華中”,應該作為獨中的別稱才算合理。